文/思晨
金朝的拆遷與群體性事件
文/思晨
拆遷對今天的人們太熟悉了,就是強拆,人們見識得也不少。而中國歷史上的拆遷所留資料極少,皇皇二十五史記載的多是帝王將相的文治武功,拆遷這種在史家看來擺不上臺面的事,要在史書中看到還真是很難。
好在《金史》中留下了一點記載,讓后人多少知道拆遷這樣的事在古代也是有的?!督鹗贰ち袀魅酚涊d了一位名叫李的官僚,此人是金天眷二年的進士,累官至戶部主事。在他任北京留守、沂州防御使期間,金朝在全國范圍搞了一次“強拆”的“面子工程”,他對這樣的舉措不以為然。
當時的情況是郡縣的街道巷陌間允許百姓搭建房屋,對這樣的房屋官家收取租金。不知是金朝的財政好轉(zhuǎn)還是要搞“文明評比”,朝廷一紙命令:對這樣的房屋不再收取租金,而是一律加以拆除。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拆遷,因為這個命令幾乎涵蓋了今天淮河以北的廣大區(qū)域,這樣的拆遷難度很大。雖然史書中沒有留下“拆出一個新金朝”的說法,但各地官員確實是把這事辦的很鐵,很不留情,所謂“他郡奉承號令,督百姓必盡撤去,使街陌繩齊矢棘如初時然后止”。用現(xiàn)在的話說,金朝各郡的負責人,對朝廷的命令執(zhí)行得很堅決,讓百姓盡行撤去,把街道搞得極其整齊而后止。唯獨李在他的轄區(qū)沒有推行這一拆遷命令,只在官衙前讓百姓拆除了不整齊的三五所,使街道端正而已。史書稱此舉為“民便之”;反過來說,其他地方的做法一定是“民不便之”。民不便之的事朝廷并不當個事,這會給百姓帶來怎樣的傷痛,恐怕很難估量。發(fā)生在金世宗時的這次“面子工程”雖沒引發(fā)群體性事件,可群體性事件還是發(fā)生在了另一次的遷徙中。
金到了宣宗時,來自蒙古的威脅日益加劇,中都失守,只能拒河自保。為此金朝盡量將各路軍民往黃河以南遷徙。
當朝廷派遣正八品的近侍局直長溫敦百家奴和正四品的刑部侍郎奧屯胡撒合將位于吉州的百姓遷徙到丹時,群體性的騷亂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從現(xiàn)象上看,這種以避兵鋒的做法仿佛是對百姓的一種關心,實際上這種遷徙將使百姓束手無生計。所以州民一致反對,遮道控訴。溫敦百家奴在此過程中做思想工作,告諭天子恐傷百姓之意,并下令召晉安之兵保護老幼以行。而吉州的百姓認為晉安之兵一到則必見強,根本不用遷徙,為此鼓噪沖入州署,直接把溫敦百家奴殺了。四品大員奧屯胡撒合不知是被這一突發(fā)事件搞蒙了,還是搞清醒了,他沒再如溫敦百家奴那樣去做思想工作,也沒動用武力加以彈壓,而是順從眾人之意,與吉州的百姓會飲歌樂盡日。眾人抬著奧屯胡撒合在吉州游行,最后歡呼拜謝而去?;噬下勛酁橹笈J為溫敦百家奴的死源自奧屯胡撒合的出賣,等奧屯胡撒合回去后,即被下了大獄,欲正典刑之際,奧屯胡撒合自縊而亡。
拆遷和遷徙,都有一個“遷”字。金朝的拆遷本質(zhì)上是拆除,在高壓下金朝是贏得了這個“面子工程”,可這種拂逆民意之舉最終傷害的只能是朝廷自己。吉州的群體性事件表明,只要百姓的生計受到威脅,就是面對兵鋒,百姓也不會理這個茬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