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慶
(1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江蘇 蘇州 21500;2 吳江市平望中學 江蘇 吳江 215221)
激發(fā)學生的“無意注意” 創(chuàng)設有效課堂
李 慶1,2
(1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江蘇 蘇州 21500;2 吳江市平望中學 江蘇 吳江 215221)
維持和調控注意力是學生學習進步的必要前提,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巧用無意注意規(guī)律,創(chuàng)設有效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無意注意;有效課堂;課堂教學
心理學認為:中學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20分鐘左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果不注意聽課,就無法較好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新課程強調進行有效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新教學理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善于把握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巧用無意注意。
所謂無意注意,就是一種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fā)生的注意,無意注意有利于人們正確地認識事物,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例如人們無目的地被某一事物吸引,心理活動就會不知不覺地指向和集中在該事物上,而同時撇開其他的事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能于輕松無意中獲得知識。那么如何利用無意注意,提高課堂效率呢?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往往是講授說教,教師一講到底,一堂課下來聲嘶力竭,氣喘吁吁,而學生昏昏欲睡,死氣沉沉,所獲不多,容易造成學生厭倦,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情景,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在自主參與的活動中掌握知識。例如可以進行形象的表演,用豐富的表情、肢體語言、手勢、語調等去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處于特定情境之中,獲得表象,從而自然感悟其中的情與理。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鮮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師教學和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重要工具,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目的所使用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效果。要想搞好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教學語言要活潑、有趣、逼真,淺顯易懂、深入淺出,使學生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例如:幽默語言的恰當使用,可以創(chuàng)設出一種風趣動人的情境,驅除了學習疲勞,引發(fā)學習興趣,強化知識記憶,往往會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韻雋永的藝術效果;在講重點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放慢語速,加強語氣,來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在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以通過突然沉默或變換語調來提醒學生注意,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興趣是無意注意的源泉,那些符合人的興趣、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無意注意?;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化學實驗中各種生動、鮮明的化學現象,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學習鈉的性質時,以“滴水點燈”實驗引入;學習過氧化鈉時,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的實驗操作,使學生眼前一亮,可以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進而關注課堂學習的內容,提高課堂效率?;瘜W中還有大量的結構模型、掛圖、各種形狀的儀器,這些都可以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心理學研究證實:長時間的單調刺激使大腦皮層產生抑制,使人容易疲勞,難以使注意穩(wěn)定。因此,教師應采取生動活潑多樣的教學方法。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樣性、集成性、交互性的特點,它能集圖、文、聲、像及動畫等多種信息方式于一體,能多形式、多角度地展現各種信息,能極大地豐富化學教學內容,增加化學教學的直觀性,最大限度的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無數事實證明,上課分心往往是那些 “吃不飽”或“吃不了”的學生。教學中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選取材料時,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選取典型性、時代性強的材料,教學內容要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吸引起無意注意,促使其去思考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設計要盡量考慮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教學內容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豐富、新穎并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實踐性的內容,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從而保持注意;相反,內容貧乏、零亂,理論脫離實際,學生就不感興趣,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學內容難易程度要適當,太難、太深、太易、太淺的內容,都不利學生注意的保持。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忌單純追求教學進度的現象,應在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已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再講新內容。對那些抽象的公式、定理、概念等內容應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挖掘教材中與現實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心社會動態(tài),增強環(huán)保意識,聯系生活實際去拓展學生視野,促進學科知識相互交叉與滲透,發(fā)揮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潛能。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企業(yè)、身邊的資源等都是學生日常能夠接觸到的東西,有一些他們說起來甚至比老師了解得還多。例如在講《環(huán)境保護》時,我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以小河被污染為主題,分別扮演造紙廠廠長、村長、農民、果農、漁夫、學生代表和法官等進行模擬法庭審判。
總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正確運用無意注意的規(guī)律,恰當地選擇和運用直觀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積極主動性,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書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課堂效率。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鐘啟泉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03
1008-0546(2011)08-0032-01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