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軒賡,熊小明,萬 躉,石華剛,宋偲茂,曹萬軍
多發(fā)性肋骨骨折臨床較為多見,治療上一直有較多爭議。對嚴重的多發(fā)性肋骨骨折如連枷胸目前多數主張手術治療[1]。而對于無嚴重合并癥的多發(fā)性肋骨骨折治療則分歧較大。本文就我科收治的多發(fā)性肋骨骨折病例的回顧分析做相關探討。
我科2008年1月~2009年8月按時間順序收治的多發(fā)性肋骨骨折病例。為盡可能滿足比較需要,對病例按以下要求篩選:肋骨骨折>3根;無連枷胸、反常呼吸;無其他需??铺幚淼闹匾K器合并傷;已完成主要治療的病例。
非手術治療:彈性胸圍外固定,非甾體類抗炎鎮(zhèn)痛藥止痛,局部鎮(zhèn)痛(肋神經阻滯,部分病例持續(xù)硬膜外鎮(zhèn)痛),活血化瘀止痛、接骨續(xù)筋類中藥內服外用,預防及處理并發(fā)癥。
手術治療:常規(guī)側后方斜入路,顯露骨折端后小心剝離骨膜,復位后以普通鈦合金重建鋼板螺釘固定(奧斯曼),根據肋骨骨折位置顯露固定肋骨2~5根(后支骨折一般不固定)(圖1)。術中如胸膜破裂,常規(guī)安置胸腔閉式引流。術后常規(guī)抗炎支持及臨時鎮(zhèn)痛治療。
治療方式的選擇由住院醫(yī)生提出治療選擇及各自利弊,患者及家屬自行決定治療方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圖1 患者男性,40歲。左側肋骨骨折伴氣胸。a.術前X線片示左側第4~10肋骨骨折伴氣胸,骨折斷端移位較明顯;b.術前肋骨骨折(左第6~9肋)位置標記;c.術后X線片示左第6~9肋骨骨折普通鈦合金被鋼板固定
病歷資料復習調查患者年齡、骨折肋骨數、住院時間、術前等待時間、疼痛程度、住院費用。出院后隨訪方式包括電話和門診,隨訪內容包括目前殘留不適,康復時間,對治療滿意度,重新選擇治療意愿(手術或非手術)。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統(tǒng)計?;颊吣挲g、骨折肋骨數、住院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康復時間、病人滿意度度(10分制)、住院費用采用±s描述,住院費用四舍五入保留小數點后2位,其余項四舍五入保留小數點后1位,統(tǒng)計方法采用兩組間t檢驗。改變治療選擇意愿項采用列聯表分析(Fisher’s Exact Test)。病歷資料復習內容按實際查閱情況統(tǒng)計,隨訪內容按實際隨訪人數統(tǒng)計。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統(tǒng)計值保留小數點后3位。
共收入院37例肋骨骨折病例,符合條件的共34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齡19~60歲,平均(38.7 ±10.7)歲[95% 可信區(qū)間(35.0,42.5)]。致傷原因:道路交通傷20例,高處墜落傷11例,跌傷3例。其中選擇手術治療16例,非手術治療18例。1年后取得至少1次隨訪的手術病例共14 例(87.5%),平均隨訪時間(14.2 ±1.6)個月;非手術病例13例(72.2%),平均隨訪時間(14.8±2.0)個月。門診隨訪病例15例。其中手術病例13例,非手術病例2例。電話隨訪病例12例,手術病例1例,非手術病例11例。失訪原因為電話變更(6例),工作、生活地點變更且與患者本人無法取得直接聯系(1例)。
兩組均未發(fā)現骨折不愈合病例。1例患者術側臥位時出現鋼板頂擠不適,但無再手術取出鋼板意愿;1例手術病例訴切口周圍皮膚麻木;1例非手術病例訴陰雨天骨折部不適。隨訪病例中無訴其他不適病例。除了年齡、骨折肋骨數兩組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外,其余比較內容均有顯著性差異,具體情況如表1。手術組平均術前等待時間為(3.6±2.3)天。
表1 手術組與非手術組主要統(tǒng)計項對比
我科收治多發(fā)性肋骨骨折病例大多為交通創(chuàng)傷,其次為高處墜落傷,與文獻報道相似[2]。早前對于多發(fā)性肋骨骨折病例大多采用非手術治療,病人普遍反映治療過程中疼痛管理較為困難,疼痛時間較長,因為疼痛,呼吸、日常活動也受到一定限制,以致對治療滿意度不高。鑒于此我科逐步開展肋骨骨折的手術治療。
多發(fā)性肋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疾病,可由胸外科或骨科收治。由于對肋骨骨折的重視程度不同,治療方式尚存在較多爭議。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有胸圍固定,止痛,包括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zhèn)痛藥,體表局部鎮(zhèn)痛,硬膜外或椎旁神經阻滯[3],對大多數單純的、相對穩(wěn)定的肋骨骨折療效較好。多發(fā)性肋骨骨折由于骨折的肋骨相對較多,骨折斷端間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上述治療效果相對較差。主要原因可能是胸圍對骨折端固定不可靠,同時體表局部鎮(zhèn)痛效果不理想[4](部分需要硬膜外鎮(zhèn)痛)。我科病例中非手術病例住院時間達(27.7 ±7.1)天,疼痛時間(18.8 ±6.7)天,脫離工作時間為(51.8 ±16.8)天,較手術病例明顯延長。國外相近調查[5]也顯示非手術治療肋骨骨折疼痛時間較長,而且回歸正常社會生活和工作所需時間多,平均脫離工作或日?;顒訒r間為(70±41)天,單純性肋骨骨折回歸工作時間為平均(51±39)天,伴有胸外損傷平均(91±33)天。因此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是目前臨床需要。
據一項對共405位創(chuàng)傷科、骨科醫(yī)師和胸外科的調查顯示:大多數醫(yī)師認為肋骨骨折對于選擇性病例是有手術指征的,但多數醫(yī)師(66%)認為僅胸壁塌陷或反常呼吸是肋骨骨折的手術指征[1]。綜合其他文獻[6-7],將連枷胸、胸壁塌陷或缺損,骨折不愈合作為手術適應證已無太多異議。
由于胸圍的束縛固定常常不能有效控制多發(fā)肋骨骨折斷端的活動,相當部分多發(fā)性肋骨骨折病例,靜息狀態(tài)下疼痛尚可承受,但深呼吸或者活動時疼痛明顯加重,尤其伴有咳嗽時??烧T發(fā)劇烈疼痛。部分病例為避免疼痛甚至不敢深呼吸,主動咳嗽咯痰,極容易誘發(fā)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合并癥。在我們的調查中,多發(fā)性肋骨骨折病例多為壯年(35.0~42.5歲),通常為家庭、工作中的頂梁柱,較長時間脫離正常工作、生活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機會等方面的損失也應該是治療考慮的內容。而手術治療可以縮短患者疼痛時間、減少住院時間,盡早恢復正常工作、生活,而且費用在可以接受范圍之內,患者滿意度相對較高,因此我們認為多根肋骨骨折骨折端不穩(wěn)定,疼痛明顯,常規(guī)止痛方法效果欠佳可作為肋骨骨折的手術適應證。
肋骨骨折解剖不復雜,手術視野清楚,復位固定操作簡單,不可控因素較少,安全性較高。在我們的手術病例未發(fā)現與手術相關嚴重并發(fā)癥,一般情況下術中最可能的合并癥為胸膜破裂,骨膜剝離以及復位固定時稍加小心多可避免。我們術中使用的普通鈦合金重建鋼板(奧斯曼),相對較厚,對于比較瘦的病人術側臥位時可能出現不適。在我們的資料中有1例出現術側臥位鋼板頂擠不適,體表可觸及鋼板,但變換姿勢則可消除不適,尚無再手術去除內固定意愿。其他術后不良表現尚未發(fā)現,這也可能與我們病例數相對較少有關。其他報道[2]尚有低程度靜息痛,咳嗽,胸壁僵硬,呼吸受限等后遺癥。
盡管大體手術效果較好,但臨床尚缺乏肋骨骨折更專業(yè)的固定器具,臨床上成熟的器械選擇尚欠缺。近年來專用于肋骨骨折的手術器械臨床報道不少,比如可吸收鋼板螺釘[8-9]、肋骨夾板[10],InionOTPS[2]等。但均缺乏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另外關于肋骨骨折尚缺乏隨機前瞻對照試驗研究[1],缺乏更多循證醫(yī)學的依據。
在我們的病歷中,患者住院時間、恢復正常生活、工作時間不僅與病情有關,同時還受患者經濟條件、社會階層(地位)、工作生活方式、費用支付方以及醫(yī)院床位周轉等因素影響。我們的病例對照非隨機,可能本身存在較多偏倚,治療方式差異所導致的醫(yī)療費用在現階段也是制約部分患者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本研究中住院費用兩組盡管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但僅2千元左右實際差別不大,這可能與我院非手術傳統(tǒng)治療措施相對較多有關)。另外盡管兩組年齡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也可看出非手術組患者平均年齡相對要大一些,這也可能與人們對手術的接受程度有關系。有意思的是,接近一半的非手術病例希望當初接受手術治療,而僅個別手術病例愿意接受非手術治療。這從側面反映多發(fā)肋骨骨折對現有非手術方式治療滿意度孤高,相反手術治療大多是滿意的。手術的優(yōu)點我們認為主要是能較快穩(wěn)定骨折端,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盡管缺乏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病例數也相對較少,結合我們的病例研究結果,我們認為多發(fā)肋骨骨折適宜手術治療,從而縮短疼痛時間、減少住院日及盡早恢復正常社會生活,同時手術相對安全,值得進一步研究。
[1] Mayberry JC,Ham LB,Schipper PH,et al.Surveyed opinion of Americantrauma,orthopedic,and thoracic surgeons onrib and sternal fracture repair[J].J Trauma,2009,66(3):875-879.
[2] Campbell N,ConaglenP,MartinK,et al.Surgical stabilization of rib fractures using InionOTPS wraps-techniques and quality of life follow-up[J].J Trauma,2009,67(3):596 -601.
[3] Mohta M,Verma P,Saxena AK,et al.Prospective,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continuous thoracic epidural an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infusionin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multiple fractured ribs-a pilot study[J].J Trauma,2009,66(4):1096-1101.
[4] Ingalls NK,HortonZA,Bettendorf M,et al.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using lidocaine patch 5%intraumatic rib fractures[J].J Am Coll Surg,2010,210(2):205-209.
[5] Kerr-Valentic MA,Arthur M,Mullins RJ,et al.Rib fracture painand disability:canwe do better[J].J Trauma,2003,54(6):1058-1063.
[6] Nirula R,Diaz JJ Jr,Trunkey DD,et al.Rib fracture repair:indications,technical issues,and future directions[J].World J Surg,2009,33(1):14 -22.
[7] Mayberry JC,Terhes JT,Ellis TJ,et al.Absorbable plates for rib fracture repair:preliminary experience[J].J Trauma,2003,55(5):835 -839.
[8] Marasco S,Cooper J,Pick A,et al.Pilot study of operative fixation of fractured ribs inpatients with flail chest[J].ANZ J Surg,2009,79(11):804 -808.
[9] Marasco SF,Sutalo ID,Bui AV.Mode of failure of rib fixationwith absorbable plates:a clinical and numerical modeling study[J].J Trauma,2010,68(5):1225 - 1233.
[10] Bottlang M,Helzel I,Long W,et al.Less-invasive stabilization of rib fractures by intramedullary fixation:a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J].J Trauma,2010,68(5):1218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