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資 薇
中國賽艇訓練關鍵問題研究
陳小平1,資 薇2
2012年倫敦奧運會是對我國賽艇項目能否續(xù)寫2008年奧運會輝煌的一次嚴峻考驗??傮w上,我國賽艇的女子項目優(yōu)于男子項目,輕量級項目優(yōu)于公開級項目,但與世界賽艇優(yōu)勢國家比較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當前,我國賽艇亟待解決競技能力的長期計劃與賽前競技狀態(tài)的調控等問題,從運動生物學的角度研究競技能力的積累和賽前競技狀態(tài)的控制。同時,還應該在技術訓練和力量訓練等方面審視并反思我國賽艇運動當前的訓練,積極引進新的訓練理念和方法,從運動的經濟性和訓練的實效性兩個方面快速提高我國賽艇訓練的質量。
賽艇;運動訓練;奧運會;關鍵問題;中國
賽艇是一項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對世界競技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有著重要影響的運動項目。同時,賽艇也是國家體育總局“119工程”的重點項目,是我國近年來發(fā)展勢頭強勁,整體實力穩(wěn)步上升,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實現(xiàn)了金牌“零”的突破的“潛優(yōu)勢項目”。
當前,倫敦奧運會的比賽正在向我們走來,它將是中國賽艇隊在北京取得優(yōu)異成績之后的又一次征戰(zhàn),也是對包括賽艇項目在內的在2008年奧運會上取得金牌突破項目的又一次嚴峻考驗——在失去主場優(yōu)勢之后能否仍然延續(xù)和再創(chuàng)輝煌。為此,本文準備以我國賽艇歷史上在世界三大賽事(奧運會賽艇比賽,世界錦標賽,世界杯賽)的參賽成績?yōu)榫€索,以備戰(zhàn)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訓練和參賽為案例,以近年來世界運動訓練理論的發(fā)展為依據(jù),對我國賽艇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為了分析世界賽艇格局以及我國賽艇運動在世界賽艇格局中所處的位置,本文對1987—2008年以來世界三大賽金牌前10名以及中國隊的排名的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表1)。由表1可以看出,排名前10名的國家基本都是歐、美和大洋洲國家,根據(jù)其獲得金牌的數(shù)量可以劃分為3個集團,德國、英國和羅馬尼亞三個國家的金牌數(shù)量分別占到奧運會總數(shù)的47.60%、世界賽艇錦標賽總數(shù)的40.00%和賽艇世界杯賽總數(shù)的38.7%,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集團,澳大利亞、加拿大、意大利、新西蘭和丹麥等5個國家為第二集團,波蘭、美國、法國和白俄羅斯為第三集團。中國的金牌數(shù)只在賽艇世界杯賽排名進入前10名(第9名),而在三大賽中明顯更為重要的奧運會和世界賽艇錦標賽中均位于第18名,整體上依然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
表1 1987—2008年以來世界賽艇三大賽金牌榜排名及中國隊在其中的位置一覽表
為了進一步明確我國賽艇在當今世界賽艇格局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我國賽艇運動發(fā)展中的主要競爭對手,本文對1987—2008年以來世界三大賽金牌數(shù)前10名的國家、中國和其他國家各占金牌總數(shù)的比例進行了統(tǒng)計(圖1)。統(tǒng)計結果顯示,奧運會、世界賽艇錦標賽金牌前10名和賽艇世界杯賽金牌前9名(中國位列第9,單獨進行計算)的金牌總數(shù)占整個金牌數(shù)的70%以上,這些國家基本代表和引領當今世界賽艇運動的競技水平,是我國賽艇項目備戰(zhàn)倫敦奧運會和在未來發(fā)展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國家。
圖1 1987—2008年以來世界賽艇三大賽金牌分布情況圖
由圖1還可以看出,世界前10名國家在世界三大賽金牌的占有率依次為奧運會、世界賽艇錦標賽和賽艇世界杯賽,奧運會和世界賽艇錦標賽的金牌明顯集中在前10名的國家,而世界杯的金牌相對比較分散。這表明,世界賽艇強國更加重視奧運會和世界賽艇錦標賽的比賽,而賽艇世界杯由于其比賽數(shù)量較多則往往成為各個國家“練兵”的比賽。因此,衡量一個國家賽艇水平的優(yōu)劣更應該以奧運會和世界賽艇錦標賽為參照。
在1987年的世界賽艇錦標賽上,我國女子輕量級4人單槳(LW 4-)項目(非奧運會項目)獲得銅牌,這是我國賽艇隊獲得的首枚世界大賽獎牌。此后,截至2008年奧運會,我國賽艇隊在14個奧運賽艇項目中先后在世界三大賽上共計142艇次進入決賽,獲得獎牌67枚,其中,金牌25枚、銀牌22枚和銅牌20枚(表2)。
表2 中國賽艇隊1987—2008年世界三大賽獲獎牌統(tǒng)計一覽表
圖2是對中國賽艇隊1987—2008年20年間在世界三大賽14個奧運會項目比賽成績的總體統(tǒng)計分析結果,該結果表明:
1.中國賽艇隊共有12個項目曾進入世界三大賽前6名,8個項目獲得過獎牌,7個項目獲得過金牌。
2.在總體上,女子優(yōu)于男子,男子只有兩個項目獲得過獎牌,獎牌數(shù)占全部獎牌的13.43%,而女子不僅在6個項目上取得了58枚獎牌,而且無論是在賽事水平還是金牌數(shù)量上均明顯優(yōu)于男子。
3.在級別上,輕量級優(yōu)于公開級,我國輕量級賽艇在世界三大賽總體設項少的情況下(如奧運會14個單項中只有3個輕量級項目)獲得的金牌、獎牌和前6名的比例明顯多于公開級。
4.在項目上,我國賽艇運動的優(yōu)勢項目依次為: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LW 2×),共獲得16塊獎牌(6金、7銀和3銅);女子公開級雙人雙槳(W 2×),共獲得12枚獎牌(5金、3銀和4銅);女子公開級4人雙槳(W 4×),共獲得12枚獎牌(4金、4銀和4銅)。
5.在所有獲得的獎牌中,大部分獎牌和金牌主要來自世界杯比賽。到目前為止,盡管我國賽艇運動員在世界三大賽中獲得過25枚金牌、22枚銀牌和20枚銅牌,但在奧運會比賽中僅獲得1枚金牌、3枚銀牌和2枚銅牌,在世界賽艇錦標賽上獲得4枚金牌、4枚銀牌和2枚銅牌,占我國獲得獎牌總數(shù)的比例較小,絕大部分獎牌均來自于比賽數(shù)量較多和競爭激烈程度相對較低的賽艇世界杯比賽(表3)。
圖2 1987—2008年以來中國賽艇隊參加世界三大賽14個現(xiàn)代奧運會項目成績示意圖
表3 中國賽艇隊1987—2008年世界三大賽獲獎牌比例一覽表(%)
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賽艇項目從1987—2008年的縱向發(fā)展,本文以在此期間期舉行的6屆奧運會為單位分析了每一個奧運訓練周期我國賽艇項目的發(fā)展水平(圖3),其結果表明:
1.總體上看,我國賽艇的運動水平呈逐步上升的發(fā)展態(tài)勢。
2.在6個奧運周期中,我國賽艇項目分別在1988年、1996年和2008年三屆奧運周期中出現(xiàn)發(fā)展高峰,尤其是在1996年和2008年周期表現(xiàn)突出。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應該將女子項目和輕量級項目作為備戰(zhàn)2012年奧運會的重點,同時,還應該對以前的成功經驗,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的訓練,進行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與總結,在客觀定位我國賽艇運動在世界格局中的優(yōu)、劣勢的基礎上,建立明確的訓練和競賽目標,快速提高我國的賽艇運動水平。
圖3 中國賽艇隊1988—2008年奧運周期在世界三大賽事上獲得獎牌和進入前6名變化情況示意圖
競技能力是指運動員在充分動員機體所能動員的所有能力儲備,竭盡全力在某一專項上表現(xiàn)出的最大運動能力。競技狀態(tài)是指運動員在某一確定時刻所表現(xiàn)出的專項運動能力,它除了受身體素質、技術和戰(zhàn)術等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到醫(yī)學(健康狀況和運動損傷)和心理(注意和期待)等因素的影響。競技能力與競技狀態(tài)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形成的時間,競技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運動員身體結構和機能對專項訓練刺激的適應結果;而競技狀態(tài)可以通過相對短時間的訓練形成,是運動員已具備競技能力的暫時表現(xiàn)。
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在14個賽艇項目上共拿到12個參賽資格,其中,6個項目進入決賽,最終獲得1金、1銀、兩個第4名和兩個第5名的成績。這樣的成績無論是在整體實力上還是在水平高度上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還必須看到,中國隊在最適合亞洲人身體條件的輕量級項目和最能夠反映中國競技體育體制優(yōu)勢的8人艇項目上都沒有取得優(yōu)異成績,甚至沒有拿到奧運會參賽資格。幾個在近年來表現(xiàn)一直非常突出、被認為是北京奧運會最有希望奪金的項目,如女子公開級雙人雙槳(W 2×)、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LW 2×)和男子輕量級4人單槳(LM 4-)都沒有拿到金牌。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一方面凸顯出奧運會比賽不同于一般國際賽事的競爭激烈程度和結果的不可預見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國賽艇訓練在競技能力的形成和賽前競技狀態(tài)的調控兩個方面存在的不足。
競技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根據(jù)賽艇項目的專項需求、運動員的個體條件以及各種能力形成與消退的規(guī)律對運動員實施長期的訓練。
在北京奧運會賽艇比賽之前的成績預測中,中國隊有3個項目(女子雙人雙槳、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和男子輕量級4人單槳)成為奧運會賽艇比賽最具競爭實力的項目,其原因在于在他們2005年以來參加的6次賽艇世界杯賽和2次世界賽艇錦標賽中均表現(xiàn)出超強的實力,共拿到21枚獎牌,其中有7枚金牌。然而,在北京奧運會上,這三條艇卻無一獲得獎牌,分別位于第4名、第5名和第8名(圖4)。由圖4可知,中國隊三條最優(yōu)秀艇的共同特點是很早就迅速進入世界優(yōu)秀水平,并且在絕大部分時間內一直保持在世界最高點,甚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賽之前3個月舉行的三次世界杯的比賽中,中國隊這三條艇仍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女子雙人雙槳和男子輕量級4人單槳均獲兩站冠軍,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獲一次第1名和一次第3名。與之相反,從北京奧運會4個項目金牌獲得者多年的比賽成績來看,包括我國最終獲得金牌的女子4人雙槳項目,均顯示出波浪式逐步上升的走勢,他們在準備奧運會的4年比賽中其競技能力并沒有或沒有長期占據(jù)高位,但卻在4年中最重大的比賽——奧運會上,使自己的競技能力和狀態(tài)達到了最佳水平,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圖4 中國賽艇優(yōu)勢項目及其2008年奧運會金牌獲得者2005-2008奧運會備戰(zhàn)周期歷年國際大賽成績走勢示意圖
奧運會的準備是一個長期、系統(tǒng)和科學的過程,尤其是在競技水平相差無幾、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競技能力的長期控制就成為決定比賽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需要認識到,4年的奧運會備戰(zhàn)是一個完整的過程,4年中的每一年以及每一年中的各個階段的訓練都應該緊密圍繞奧運會這一終極目標進行設計、組織和實施。從人體競技能力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角度分析,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同樣具有動態(tài)變化的特點。在宏觀上,必須合理掌控運動員機體的疲勞與恢復、分解與合成和競技能力的提高與運動損傷的發(fā)生等諸多方面的關系;在具體訓練中,必須科學處理素質與技術、有氧和無氧以及各種能力之間復雜的互補和制約關系。因此,賽艇是一個典型的耐力-力量性項目,運動員體能和技術的打造需要長時間的系統(tǒng)訓練,即使是已經達到世界優(yōu)秀水平的運動員,其競技能力仍然需要以4年一次的奧運會為周期進行“恢復—積累—比賽”的長期系統(tǒng)準備。在長達4年的訓練中,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既不是由低到高的線性提高,更不是在某一高位的平行發(fā)展,即在奧運會之前很早就達到世界高水平并試圖在高位將其一直保持到奧運會的比賽。奧運會周期的準備應該是以各個階段和年度不同的訓練任務為目標,根據(jù)項目的特點和運動員的個體情況循序漸進波浪式地發(fā)展。
賽前訓練是影響運動員在奧運會等重大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長期以來,賽前訓練一直是我國競技運動訓練理論研究的空白,包括賽艇在內的相當一部分體能類項目的教練員雖然認識到賽前訓練的重要性,但卻無法認識和把握其規(guī)律,經常造成良好的競技能力不能或不能完全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來。
賽前競技狀態(tài)的形成與控制可以追朔到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學者Banister提出的疲勞—適應雙曲線模型[8]。他認為,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形成的關鍵在于疲勞恢復與能力適應之間的博弈,賽前的減量無疑是將運動員從日常訓練造成的機體疲勞中恢復的惟一途徑,但在恢復過程中由于降低了訓練的刺激,運動員的能力水平(即適應水平)也會出現(xiàn)下降。因此,在充分地消除疲勞的同時又將能力的消退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是檢驗和評價最佳競技狀態(tài)形成的重要標準[7]。
我國賽艇項目在2008年奧運會上并沒有真正地表現(xiàn)出自己實力的原因,很可能與不科學的賽前訓練有關。筆者發(fā)現(xiàn),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舉行的三站賽艇世界杯賽對奧運會比賽的成績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奧運會14枚金牌中有8枚金牌獲得者在這三站賽艇世界杯賽的比賽中沒有獲得金牌,有5枚奧運會金牌獲得者在這三站賽艇世界杯賽的比賽中只拿到1枚金牌,僅有1枚奧運會金牌獲得者在之前的賽艇世界杯賽的比賽中獲得了3枚金牌,這說明絕大部分奧運會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在其之前的比賽中保留了實力或只是試探性地“嘗試”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國賽艇隊在參加的兩站賽艇世界杯賽(慕尼黑和盧塞恩)上共拿到8枚金牌,其中,女子雙人雙槳和男子輕量級4人單槳連續(xù)拿到兩站的冠軍,但均未在時隔2個月后的奧運會上再創(chuàng)輝煌。
長期以來,我國賽艇界一直將賽艇運動定位為典型的體能類項目,高度重視賽艇運動員的身體條件和生理功能,將力量、耐力等體能訓練作為訓練的重點,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技術的訓練。當前,技術訓練的薄弱是我國體能類項目普遍存在的問題,錯誤的訓練理念和缺乏有效的技術訓練手段是造成該類項目重體能輕技術的主要原因[1]。近年來,我國賽艇訓練已經出現(xiàn)了快速的轉變,技術訓練較以前受到了很大的關注。根據(jù)對中國國家隊優(yōu)秀運動員備戰(zhàn)2008年奧運會訓練負荷的統(tǒng)計[5],我國賽艇運動員水上訓練比例女子約為70%~80%,男子約為60%~65%。國際賽艇聯(lián)合會的研究報道指出[6],賽艇水上訓練比例應隨著訓練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在18歲時約為52%~55%,21歲時約為55%~60%,而對于具有多年訓練經歷的優(yōu)秀運動員應該達到65%以上。Jensen等人(1990)對意大利國家賽艇隊的研究結果表明[12],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全年水上訓練的比例約為70.5%,陸上訓練比例約為29.5%。由此可知,我國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全年技術訓練的比例已經與世界高水平運動員沒有差距,但是,高比例的技術訓練并沒有帶來相應的高水平技術能力,大量的以中、低槳頻為主的長劃訓練仍然是以發(fā)展運動員的有氧能力為主要訓練目標,而沒有或缺乏與劃船技術的緊密結合,運動員的技術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
與我國其他體能類項目一樣,制約我國賽艇運動員技術發(fā)展的主要問題在于缺乏有效的技術訓練方法,而實現(xiàn)高強度項目技術練習的多次重復是該類項目提高技術訓練效果的關鍵問題[3]。運動技能學習的理論已經證明,運動技術的形成和保持建立在多次反復刺激的基礎之上,長期和不間斷的技術訓練是各個運動項目運動員形成正確專項運動技術并不斷改進和提高的必不可少的訓練模式。但是,在訓練實踐中,不同的運動項目在其技術訓練條件和環(huán)境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一些對能量代謝水平要求不高、平均強度較低的運動項目,如跳水、射擊和乒乓球等項目,可以允許運動員長時間、多次數(shù)地進行技術訓練;而以賽艇、田徑和游泳等單位時間強度大的體能類項目卻很難做到技術訓練的多次數(shù)重復,尤其是達到或接近專項比賽強度的多次重復練習。如何解決這類運動項目技術訓練的可重復訓練問題已經成為快速提高該類項目運動水平的關鍵。
運用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建立賽艇中、低槳頻與高槳頻之間的對應關系是近年來國際賽艇訓練領域的一項重要科技成果,對賽艇訓練,特別是賽艇技術訓練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圖5中的兩條直線分別是女子單人雙槳和女子8人單槳項目在不同槳頻下2 km的標準目標成績,其最高成績分別為6 min16 s(W 8+平均槳頻36槳/min)和7 min20 s(W 1×平均槳頻32槳/min),這兩個成績均是該項目世界級的優(yōu)秀水平。在訓練中,只要我們運用相應的檢測手段可以獲取運動員的槳頻和在該槳頻下的船速,就可以與標準船速進行比較,評價運動員在不同槳頻下的技術效果。
圖5 某女子公開級8人單槳(W 8+)和單人雙槳(W1×)訓練課的槳頻-船速曲線圖
運用該技術可以幫助教練員解決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強化中、低槳頻的技術訓練。研究已經證明,賽艇是一個典型的有氧代謝供能為主的運動項目,約有80%的訓練負荷集中在有氧強度范圍,也就是說,中、低槳頻的長劃訓練是賽艇運動員最經常使用的訓練手段。由圖5可知,可以以“槳頻—船速關系”為標準對運動員每一次中、低槳頻的訓練進行評價。凡是低于該標準的訓練,如果運動員的身體狀態(tài)并沒有出現(xiàn)大的變化,那么,就說明該運動員在此次訓練中的技術沒有達到要求。例如,圖5中女子單人雙槳(W 1×)在4月13日進行的槳頻為16槳/min的長劃訓練中其平均船速明顯低于標準時間,說明該訓練課只發(fā)展了運動員的有氧能力,但并沒有達到技術訓練的目的。
其次,在縱向上對同一名運動員不同槳頻的技術效果進行比較和評價。在賽艇訓練中,不同的槳頻實際上代表了不同的訓練強度,而不同的訓練強度也存在技術尤其是技術細節(jié)上的不同。對于同一名運動員來說,在某一槳頻表現(xiàn)出的良好技術效果并不意味著在所有槳頻都具備了優(yōu)異的技術水平,不同槳頻間劃船效果的差異已成為影響賽艇運動員比賽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由圖5可知,在女子單人雙槳(W 1×)4月11日的無氧閾強度訓練課中,運動員連續(xù)以22、24、26和28槳/min的槳頻訓練,在低槳頻時的船速基本可以達到目標水平,但隨著槳頻的增加船速開始逐級下降,由于該槳頻還未達到高槳頻范圍(30槳/min以上),所以,可以排除運動員體能方面的問題。從運動員的主訴和筆者對其以往訓練記錄的檢查表明,忽視了不同槳頻結點的訓練以及過多的低槳頻訓練(22槳/ min以下)是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
第三,階段性評定運動員劃船技術的變化。技術是賽艇運動員訓練的重要內容,定期客觀地對運動員的劃船技術效果進行檢測和評價,量化技術訓練的質量,對賽艇訓練具有重要意義。圖5顯示了女子8人單槳(W 8+)水上長劃訓練3周前后船速的變化,在3周前該艇在24、26和28槳/min的船速低于標準船速,而在3周后其船速出現(xiàn)顯著提高,達到標準船速的要求,說明通過3周的技術訓練,運動員的劃船技術和配合有了明顯提高。
力量素質是賽艇運動員必備的素質,根據(jù)德國學者Hartmann的研究[10],力量對于賽艇運動員來說是僅次于耐力的位居第二位的素質能力,世界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用于力量訓練的時間占整個訓練時間的13%左右。
表4 某省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和某市青少年賽艇運動員力量訓練比例一覽表
對賽艇運動員力量訓練的進一步調研表明,發(fā)展力量能力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負重抗阻”,主要的方法仍然是傳統(tǒng)的以發(fā)展四肢力量為主的各種負重練習,如深蹲、半蹲、臥推、臥拉等。同時,本研究又對上述力量訓練的強度進行了抽查檢測,結果表明,我國賽艇運動員的力量訓練強度均較高,血乳酸值基本都在4 mmol/L以上,屬于無氧訓練(表5)。然而,在訓練實踐中,我國相當一部分教練員在考慮對賽艇訓練具有關鍵意義的“有氧—無氧比例”問題時,往往并沒有將力量訓練列入其中,無形中低估了“無氧訓練負荷”的份額。根據(jù)Hartmann和Mader的研究,優(yōu)秀成年賽艇運動員全年訓練中有氧、無氧乳酸和無氧無乳酸(CP-ATP)供能的比例分別約為80%~85%、11%~15%和5%~9%[11,5],該比例是指全年的所有訓練負荷,當然也包含力量訓練的內容。由此可見,如果占訓練負荷約12%的力量訓練負荷未被或未完全被納入訓練的負荷量,那么,無疑就會影響訓練負荷的控制,甚至會破壞有氧與無氧之間的比例關系。這是當前我國賽艇訓練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另外,以抗阻訓練為主要手段的高強度力量訓練對運動員還會造成以下兩方面的負面作用。
表5 某省成年賽艇運動員和某市青少年賽艇運動員力量訓練后的血乳酸值一覽表
表6 FMS測試結果分析一覽表
首先,由此打造出的力量能力在部位上更加強調“四肢”而忽視“軀干”肌的發(fā)展,在功能上更加強調力量的“大”而忽視力量與專項技術的結合,這種力量不僅不能有效增進運動員的專項力量,甚至會破壞劃船的技術。表6是筆者運用美國Athlete Performance公司(簡稱AP)開發(fā)的旨在對運動員動作質量進行診斷的“動作功能障礙(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簡稱FMS)”檢測方法[9],對我國203名一線和二線賽艇運動員的測試結果。該結果顯示,我國賽艇運動員的動作質量整體上處于較低水平,在該測試的滿分為21分和及格為13分的標準下,我國賽艇運動員的平均分值介于14.8~16.7之間,而美國NBA運動員的分值基本都在19分以上。這種狀況暴露出,我國賽艇運動員在基本姿態(tài)和動作上仍存在大量的問題,而在力量訓練中忽視不同肌群、部位和環(huán)節(jié)肌肉力量之間的均衡發(fā)展,忽視各種不同力量能力之間以及力量與其他能力之間的協(xié)作關系,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
表7 某市賽艇青少年運動員傷病情況統(tǒng)計一覽表[2]
其次,該力量訓練方式造成了大肌群與小肌群、四肢與軀干以及力量與柔韌、協(xié)調能力之間發(fā)展的失衡,進而導致肌肉的運動損傷。表7是對我國某市體校青少年賽艇運動員運動損傷情況的調研結果。該結果表明,在接受調查的45名運動員中有傷病的人數(shù)達35人(77.8%),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訓練中發(fā)生的運動損傷,在運動損傷的部位上,軀干部位的損傷占的比例最大,高達66.7%,這說明軀干肌的力量相對薄弱。
當前,世界力量訓練的一個重要發(fā)展趨勢是非常重視力量能力的均衡性和專項化,其均衡性的加強一方面可以減少運動中力量的“抵消”和“泄漏”,提高力量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各部位力量的均衡發(fā)展實現(xiàn)主動預防損傷的作用而專項化的提高可以使運動員的力量與專項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通過運動“經濟性”的改善達到提高競技水平的目標。
為了解決力量的均衡性和專項化問題,近年來,世界上出現(xiàn)了一些新型力量訓練理論和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被稱作“核心力量”或“功能性力量”的訓練[4]。核心力量是一種以穩(wěn)定人體核心部位、控制重心運動、傳遞上下肢力量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該力量訓練的理論基礎在于,運動技術是在中樞和運動神經支配下的以特定順序的多關節(jié)、多肌肉的聯(lián)合運動。顯然,這種復雜的運動必然涉及到肢體的穩(wěn)定與非穩(wěn)定的問題、肌肉收縮過程中主動肌、輔助肌和拮抗肌的互動關系問題、各關節(jié)肌肉力量的傳遞與整合問題和對多維運動的支配與控制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傳統(tǒng)的杠鈴負重力量訓練無法解決的。
因此,在當前我國賽艇訓練中應當增加“核心(功能)力量”訓練的內容,以此解決我國賽艇運動員的力量發(fā)展均衡性和專項化的問題,這一點對我國青少年賽艇運動員的訓練尤為重要。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對核心力量訓練的重視決不意味著對傳統(tǒng)抗阻力量訓練的取代和否定,應該在加強核心力量訓練的同時注意研究該力量與抗阻力量訓練之間的關系,通過核心力量的訓練建立高效的肌肉工作平臺,運用抗阻力量的訓練增強肌肉工作的能力和效率。
已經實現(xiàn)了奧運會金牌突破的賽艇項目仍然是我國一個典型的潛優(yōu)勢項目,它的繼續(xù)發(fā)展,尤其是向優(yōu)勢項目的發(fā)展,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努力??茖W和客觀地確定我國賽艇項目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對以前歷屆奧運會我國賽艇項目備戰(zhàn)訓練過程的深入分析與總結,是我們備戰(zhàn)2012年奧運會的重要前提和依據(jù)。對影響賽艇訓練質量的若干重大問題進行篩選和研究,提出解決的辦法與措施,是我國賽艇項目在2012年奧運會續(xù)寫輝煌的重要保障。
[1]陳小平.論技術與技術訓練[J].體育科研,2006,27(5):35-45.
[2]陳小平,曹春梅,資薇,等.賽艇、皮劃艇項目青少年基礎訓練的研究[Z].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9(未公開發(fā)表).
[3]陳小平,劉愛杰.我國競技體育奧運基礎大項訓練實踐的若干理論思考[J].體育科學,2009,29(2):8-14.
[4]黎涌明,于洪軍,資薇,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問題、發(fā)展[J].體育科學,2008,28(4):19-29.
[5]資薇.我國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年度訓練負荷特點及關鍵問題研究[Z].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公開發(fā)表),2010.
[6]ALTENBURG D.The German talent-identification and talentdevelopment program[A].In:FISA’s Youth Junior Rowing and Sculling Guide.H.Perry and I.Dieterle(Eds)[R].Lausanne, Switzerland:FISA,1997.
[7]BAN ISTER E W,CARTER J B,ZARKADAS P C.Training theo ry and taper:validation in triathlon athletes[J].Eur J Appl Physiol,1999,79:182-191.
[8]BAN ISTER EW.Chapter 9:Modeling Elite A thletic Performance,Physiological Testing of the High-Perfo rmance A thlete [M].USA Human Kinetics,1982:403-424.
[9]COOK G,BURTON L,HOGENBOOM B.The useof fundamentalmovementsasan assessmentof function-part 1[J].North Am J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06,(1):62-72.
[10]HARTMANN U.Die neue Entwicklungstendenz des Rudertraininges[Z].Vortrag in Nanjing,2005.
[11]HARTM ANN U,MADER A.Row ing physiology.In Nolte V. (Edito r):Row ing Faster-training,rigging,technique,racing [M].Human Kinetics,2004:9-23.
[12]JENSEN K,N H SECHER,M SM ITH.Analysis of the Italian national training p rogram fo r rowing[J].FISA Coach,1990,1: 1-5.
Research of Issues on Chinese Rowing Train ing
CHEN Xiao-ping1,ZIWei2
2012 Olympic Games in London is a trial fo r Chinese row ing spo rt continuing its success and glo ry at 2008 O lympic Games in Beijing.In Chinese rowing,woman catego ries and lightw eight-class catego ries are dominance,compared with man and open-class,but still have relative great gap betw een us and the dominant countries in the wo rld.Long development of perfo rmance and regulating of performance state during tapering period are our issue in rowing,w hich should be researched and exp lored from athletics-biological aspect.Meanw hile,our actual training should be questioned and reconsidered,especially in technical training and strengthen training.The quality of row ing training should be imp roved rapidly at the movement-econom ic and training-efficiency by abso rbing new training concept and technique.
row ing;athletics training;O lym pic Games;issue;China
G808.1
A
1000-677X(2011)01-0056-07
2010-10-20;
2010-11-20
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資助(2006BAK37B05)。
陳小平(1956-),男,山東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Tel:(0574)87600227,E-mail:chenxiaoping@nbu.edu.cn;資薇(1981-),男,湖南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Tel:(010) 62795363,E-mail:bighuntersee@126.cm。
1.寧波大學體育學院,浙江寧波315211;2.清華大學體育部,北京100084
1.Departm en t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2.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