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12月16日深夜的上海朵云軒拍賣公司《名家小品專場》拍賣會上,有一幅吳湖帆的水墨小品鏡心《瀟湘圖》,引起了眾買家堪稱“血戰(zhàn)”的艱苦爭奪。此圖的尺寸僅為22厘米×26厘米,約合0.6平方尺,是畫在一張“角花箋”上的水墨小品。所謂的“角花箋”,是一種將圖案印在左下端的箋紙。吳湖帆用“米家山水法”寫云山、樹叢、堤岸、水榭,逸筆草草,墨分五色,云煙空濛,純粹一種文人畫的筆墨韻致。圖右上小楷題跋:“李伯時瀟湘圖意境,參米元暉云山小卷筆致。甲午寒食之夜為潞淵兄雅鑒。吳湖帆?!毕骡j白文方印“倩盒”。圖左下角鈐白文方印“山抹微云”。此圖估價僅為三萬至五萬元,后竟以不含傭金的七十八萬元被一書畫收藏家拍得。如果按每平方尺來計算畫價的話,那吳湖帆繪畫作品的一個新的拍賣成交記錄產(chǎn)生了。
《瀟湘圖》題跋“李伯時瀟湘圖意境,參米元暉云山小卷筆致”,李伯時即北宋大畫家李公麟(字伯時,約1049-1106),《瀟湘圖》應(yīng)該是“傳”為李公麟的《瀟湘臥游圖卷》(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米元暉(名友仁,1074-1153)是米芾之子,人稱“小米”。《云山小卷》似為《遠(yuǎn)岫晴云圖》軸(一名《云山圖》,今藏日本大阪美術(shù)館)。從《瀟湘圖》的圖像來看,它的母題應(yīng)該是“意仿”或“組合”《瀟湘臥游圖卷》和《遠(yuǎn)岫晴云圖》。另在戴小京著《吳湖帆傳略》(上海書畫出版社1988年6月)一書的附圖中,也有一幅《臨米友仁云山一角》圖,尺寸不詳。題跋日:“甲午驚蟄病中與仁輔學(xué)弟觀小米云山袖珍卷后約取一角贈之。吳湖帆?!币罁?jù)此畫的圖像判斷,題跋中的“小米云山袖珍卷”,應(yīng)該是米友仁的《瀟湘圖》(又名《瀟湘白云圖》卷,28.7厘米×295.5厘米,今藏上海博物館)的一角圖景。《臨米友仁云山一角》與《瀟湘圖》同為“甲午”,即1954年,驚蟄與寒食僅相差一個月左右。圖左下角亦有白文方印“山抹微云”。讀吳湖帆的此類水墨小品,不禁想起陳聲聰先生(1897-1987)在《論畫絕句》中評論吳湖帆的那首詩:“窸齋秘笈有傳薪,倩也高資迥出塵。水暈?zāi)律窕帲跃壥盅鄄⑦^人?!?/p>
《瀟湘圖》的上款“潞淵兄”,即著名的篆刻家、印學(xué)史家、古印章和青銅器收藏家葉潞淵先生(又名露淵,1907-1994)。凡是熟悉現(xiàn)代篆刻史的人對葉潞淵的生平和印藝都不會陌生,故在此無需過多的贅述。他是趙叔孺的得意弟子,也是蘇州吳縣東洞庭山的名門之后。葉先生有《靜樂移印稿》(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和《葉潞淵印存》(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傳世。劉江先生在所著的《中國印章藝術(shù)史》(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一書中曾說:“海上印壇秀勁典雅一路,陳巨來、葉露淵兩人,承其師法而又各有所變,均能承前啟后,波及海內(nèi),當(dāng)在伯仲之間?!比~先生還精擅花卉蔬果,畫枇杷尤佳。畫風(fēng)清新恬靜,有沈周、惲壽平和華喦等人的筆墨韻致。葉潞淵在1956年被聘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并為西泠印社理事、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等。吳湖帆、沈尹默、潘伯鷹、唐云、謝稚柳等海上書畫名家的用印,多出其手。
《瀟湘圖》上左下角的一方白文閑章“山抹微云”,就是葉潞淵為吳湖帆所制。此印著錄于馬國權(quán)先生《近代印人傳》(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一書的第446頁,因我手邊無《靜樂移印稿》,故不知是否亦著錄其中?!吧侥ㄎ⒃啤闭Z出宋代名詞人秦觀的《滿庭芳》一詞首句,曾為蘇東坡所激賞,譽(yù)其為“山抹微云秦學(xué)士”。此事初見于宋代文學(xué)家葉夢得的《避暑錄話》一書,而葉夢得(號石林)正是葉潞淵的祖先,故葉潞淵有別號曰“石林后人”?!吧侥ㄎ⒃啤笨此埔环狡胀ǖ臅嬮e章,但由葉潞淵篆刻就意義非同尋常。
葉潞淵一生為人低調(diào),淡薄名利,謙恭寬厚,藝品人品,口碑極佳,故與同為趙門弟子的陳巨來迥然有別。吳、葉兩人是蘇州吳縣同鄉(xiāng)。吳湖帆比葉潞淵年長六歲,如按藝壇輩份而言,吳比葉略高一輩,似與趙叔孺同輩。吳湖帆與陳巨來關(guān)系甚密,許多書畫鑒藏閑章均出于陳巨來所制。其實(shí)葉潞淵在印壇出道甚早,1934年西泠印社編纂出版《現(xiàn)代篆刻》一至九集,共收入當(dāng)時印壇名家三十六人,而年僅二十五歲的葉潞淵即名列其中。因葉潞淵早年一直就職于私人銀行的高級管理層,收入頗富,故雖負(fù)名海上印壇,卻并不以鬻印為生。他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曾為吳湖帆制過幾枚書畫閑章,吳湖帆多鈐于精心繪制的山水畫作品上。
吳、葉兩人定交的具體時間現(xiàn)已無法確定。檢閱吳湖帆《丑簃日記》(見《吳湖帆文稿》,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2004年),在1940年之前未見有吳、葉兩人交往的文字記載。我推測兩人交往的大致時間似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初期。有一則關(guān)于吳湖帆與葉潞淵的逸事掌故,具體年月不詳,真?zhèn)我嚯y以考證:
吳湖帆家藏有一方田黃,約3,5厘米見方,高約5厘米,印面為清代名篆刻家吳讓之手刻朱文“人因見懶誤稱高”。此印石色如黃柑而隱有蘿卜紋,包漿厚澤,通體彌漫,人見此石,皆為之心魄俱蕩。據(jù)說是吳大澂傳下來的田黃極品。某年,吳湖帆請葉潞淵將印面磨去,并要葉改刻閑章。葉異議道:“這是大印家吳讓之的真跡,萬萬不可損毀?!钡珔呛珗?zhí)意要磨掉。然葉潞淵實(shí)在不忍心破壞印面,故此印在葉家一放就達(dá)數(shù)年之久。某日,葉潞淵與錢君匋先生弟子。青年篆刻家陳茗屋商量,看如何既能保存印面又能了卻吳湖帆的心愿。陳茗屋就找了一根極細(xì)薄的鋼鋸條,將那塊田黃印面鋸下約半厘米左右。但在鋸下之后兩人目瞪口呆,驚見田黃石章鋸開的斷面大部分竟然是粉白色的!原來才知此塊田黃其實(shí)是石質(zhì)松嫩的粉石。陳茗屋因此斷言:“這方‘老田黃’的外觀,乃是年代久遠(yuǎn)包漿滲入侵淫變色所致,也不排除是清代制偽高手用杏干、藤黃等水煮染之石。”幸虧葉潞淵當(dāng)時沒有聽吳湖帆之言,而將吳讓之的篆刻磨去,否則真是要追悔莫及了。
“角花箋”最早出現(xiàn)在乾隆年間,因在箋紙的左下端印有圖案,所以稱為“角花箋”,又名“押角箋”。據(jù)傳是乾隆年間的怡親王所創(chuàng)制。它最早印用的圖案以古鼎彝器為多,清末和民國年間的紙箋店都曾有仿制,主要產(chǎn)地是蘇州、嘉興和杭州等地。吳湖帆喜用“角花箋”作畫贈人,多為弟子或摯友所作?!稙t湘圖》所用的“角花箋”的圖案是一本攤開的古籍,似為清末或民國年間之物。“角花箋”用料用色皆頗為講究,非普通信箋可比。紙性似多為半熟紙,尤利于發(fā)墨現(xiàn)色。但首創(chuàng)將“角花箋”用于作畫者,好像是清末民初的海上名畫家陸恢(1851-1920)。
在1997年上海朵云軒秋季拍賣會的《海上名家精品》專場中,曾有一本吳湖帆于1953年至1954年所畫的《如此多嬌冊》十二開,用紙多為“角花箋”,尺寸為27厘米×31.5厘米,箋紙似為清代舊物,是吳湖帆仿古山水小品中的精絕之作。其中畫作上亦有葉潞淵為吳湖帆所制的閑章:“山抹微云”。《如此多嬌冊》當(dāng)時的估價為120萬至180萬元,據(jù)說后被書畫收藏家劉以謙以215萬元左右的價格拍得,每頁的價格約為十八萬元左右。如果將《如此多嬌冊》與《瀟湘圖》的成交價格相比,真令人無不有此一時彼一時之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