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版《辭?!分校案改腹佟边@個詞條被正式刪除,由此退出歷史舞臺。新版《辭?!穭h除“父母官”與其說是歷史的進步,不如說是順應民意,早當如此。
其實,“父母”和“官”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合二為一,稱之為“父母官”,有著非常深遠的歷史淵源。據考證,“父母官”一詞來源于《禮記·大學》:“《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盀槊窀改?,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在這些先秦文獻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統(tǒng)治者,甚至是國君。漢代曾出現了兩個非常有政績的地方官:西漢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據《后漢書》載杜詩為南陽太守,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將之與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說,這時“父母”一詞已經有了地方官的含義。宋初王禹偁《謫居感事》詩:“萬家呼父母?!逼渥宰ⅲ骸懊耖g呼令為父母官”,這便是將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處。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百姓的權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贊譽。
但既為“父母”,就難免有時候耍點家長作風,孩子不乖打打罵罵,做事獨斷專行也不算稀奇。這些,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似乎無可厚非。在新的歷史時期,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果我們再習慣于喚領導為“父母官”,就顛倒了主次,站錯了位置。人民才是“主人”,才是為官者的“衣食父母”。正因為如此,許多為人民奮斗終身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把人民當父母,決心當人民的好兒子。陳毅詩云:“人民是我親父母,我是人民好兒郎?!毙∑酵菊f:“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相比之下,那些動輒以“父母官”自稱的官老爺們,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了。
“父母官”一詞從《辭?!分袆h除非常容易,但要從全體人民的思想意識中刪除就不那么簡單了。因此,希望我們各級領導干部能夠切實轉變“官”念,帶頭摒棄“父母官”這個稱謂,樹立正確的“父母觀”,視百姓為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爭當黨和人民的好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