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詞匯教學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才得以重視。詞匯教學的研究方法總的來說有兩大類,直接教學法與間接教學法。當學習者在學習詞匯時,學習者將注意力直接集中在詞匯上,這種詞匯學習法被稱為直接學習法。當學習者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詞匯上,而是集中在語言所傳遞的信息上,此時,學習者可以習得詞匯,但不必直接學習詞匯,這種詞匯學習法被稱為間接學習法。
關(guān)鍵詞:英語詞匯;教學直接學習法;間接學習法
中圖分類號:G4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9-0231-02
中學英語教學一直困擾著中學英語教師和廣大中學生。而詞匯教學更是讓人“談虎色變”。語法教學法是最為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法,長期以來一直是英語教學中所使用的主要教學法,即使在詞匯教學中也是主要的教學方法。實際上,在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是長期被忽視的,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才得以重視,這種重視是隨著交際法的到來才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詞匯教學在那時才得以加強和發(fā)展。
縱觀詞匯教學的歷史,我們能發(fā)現(xiàn)兩種類型的詞匯學習法:直接學習法與間接學習法。
1.直接學習法
當學習者在學習詞匯時,學習者將注意力直接集中在詞匯上,這種詞匯學習法被稱為直接學習法。直接教學法提倡在教室中直接以第二語或目標語來溝通或教學。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往往過度強調(diào)母語在二語學習時的重要性,并且過于強調(diào)文法知識的記憶。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常常無法有效地運用所學的詞匯或文法知識來溝通。直接教學法特別針對文法翻譯法的缺點,從一開始就很重視學生聽說口語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拒絕填鴨式的文法規(guī)則教學,強調(diào)語言的自然學習。
直接教學法認為,二語學習要成功就要遵循母語的學習模式。因此,就聽、說、讀、寫的學習順序而言,直接教學法的支持者強調(diào)學習二語時,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應優(yōu)先于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說,學生對字的發(fā)音熟悉之后,老師才讓他們學習如何認字、閱讀和書寫。因此,對直接教學法來說,語言技巧的學習順序應該是:聽→說→讀→寫。
語法翻譯教學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聽說法一樣,都強調(diào)直接教學,但這種教學方式下,詞匯的習得是通過詞對詞的翻譯來進行的,詞匯是孤立的。聽說法或叫結(jié)構(gòu)法或句型法,因受結(jié)構(gòu)主義與行為主義的影響而嚴格控制詞匯。聽說法過分強調(diào)機械性的句型操練,忽視語言規(guī)則的指導作用;脫離語言內(nèi)容和社會場景,忽視語言內(nèi)容和意義,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實際交際能力。有些學生能把句型背得滾瓜爛熟,但在交際場合卻不會運用或運用得不恰當。此外,機械性的語言操練比較單調(diào),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對詞匯的習得也顯得簡單而乏味。Nunan(1991)認為,在直接學習法中,詞匯服務于語法結(jié)構(gòu),學習者是通過機械重復而獲取目標詞的。隨著認知心理學的影響,語言學習被認為是一種認知活動。很多詞匯學習策略和單詞記憶法應運而生,其中關(guān)鍵詞法就是直接學習法。這些方法要求學習者從側(cè)面進行語義的加工,而不是對詞匯知識的整體掌握。
2.間接學習法
當學習者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詞匯上,而是集中在語言所傳遞的信息上,此時,學習者可以習得詞匯,但不必直接學習詞匯,這種詞匯學習法被稱為間接學習法。
交際法產(chǎn)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它強調(diào)詞匯的間接學習,不贊成脫離交際情景的純粹語言形式的學習,對詞匯學習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強調(diào)一種“伴隨學習”。伴隨學習有三個假說:伴隨學習假說(Nagy,HermanAllderson,1985),輸入輸出假說(Krashen,1982)和互動假說(long,1981)。Krashen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有賴于為學習者提供 “可理解輸入”?!翱衫斫廨斎搿敝笧閷W習者提供的輸入信息應略微超過一點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用i+1來表示。i表示現(xiàn)有習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過的部分。他提出了第二語言習得發(fā)生的必要條件---“i+1”??衫斫廨斎霃耐獠凯h(huán)境來說明第二語言習得是如何發(fā)生的及其發(fā)生的條件。這個理論強調(diào)先聽讀,后說寫。學生必須先進行大量輸入,才能有說與寫的可能。“互動假說”在語言習得研究領(lǐng)域是一個核心理論。在二語習得研究中,“互動”指兩種非常不同的活動,即認知互動和社會互動。認知互動理論強調(diào)語言環(huán)境和學習者內(nèi)在機制的共同作用,認為語言輸入與學習者的內(nèi)在機制之間的互動導致習得的發(fā)生;社會互動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交往,它是人們對他人采取社會行動和對方作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即我們不斷地意識到我們的行動對別人的效果,反過來,別人的期望影響著我們自己的大多數(shù)行為。
大量的研究證明:當學習者試圖理解他們所閱讀的材料時,就能習得一些詞匯(Sternberg,1997.etc.),因為他們需要猜測所出現(xiàn)的生詞的含義,并判斷其是否合適,這對詞匯的記憶有所幫助(Nagy,1997),然而也有研究表明推斷詞語的含義并不能導致詞匯的記憶(Mondria Witde Boer 1991), S?knen發(fā)現(xiàn)了伴隨學習的五點不足,即:緩慢的學習過程,容易產(chǎn)生誤解,抑制理解,忽視了不同的學習風格,以及無助于長時記憶。
伴隨學習的研究者們采用了認知層次加工理論(craik Tulving,1972)以及精細化加工理論(Craik Tulving,1975)。他們認為,認知加工的過程有兩個水平:形式加工與語義加工,前者屬淺層加工而者屬深層加工。新信息被加工的層次越深,記憶的效果越好。這個理論現(xiàn)在被廣泛應用于詞匯的伴隨學習。
當然,英語詞匯的學習方法很多,有些方法屬于直接學習的范疇,有些方法屬于間接學習的范疇。但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教育工作者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取長補短,以期詞匯教學的高效。
參考文獻:
[1]Craik, F.I.M., R. S. Lockhart . (1972).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J], 6, 671-684.
[2]Craik, F.I.M., Tulving, E. (1975).Depth of processing and the retention of words in episodic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J], 104 (3): 268-294.
[3]Kranshen,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4]Long, M. (1981).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Native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5]Acquisition[C], H.Winits, (Eds).New York: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6]Nunan,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7]Nagy, W.E., P.A.Herman. R.C.Anderson1985,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J], Vol, 22.
Nunan,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8]S?knen, A. J., 1997, Current Trends in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A]. In Vocabulary 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C]. N.Schimitt M.McCathy. Cambridge:CPU.
[9]Sternberg, R. J. 1987.Most Vocabulary is learned from the Context. In the Nature of Vocabulary Learning, [C].M. G. McKeown M.E. (Eds). Curtic. Hillsdale, NJ:Erlbaum.
[10]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 s development. In S. Gass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235-253). Rowley, MA: Newbury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