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新形勢下,我國歷史上的義利觀,包括傳統(tǒng)的義利觀和社會主義的義利觀,必將受到新的客觀條件的制約和眾多價值觀的沖擊,從而導致社會性偏差產(chǎn)生。為應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義利觀的演變,政治課教學必須及時地對此作出有效的解釋和必要的調整。
關鍵詞:義利觀;社會性偏差;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政治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9-0214-04
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文明古國,傳統(tǒng)的文化和倫理思想對我們影響深遠。歷代思想家對于“義”、“利”的精辟見解對現(xiàn)代人仍然發(fā)生著深刻的影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建國初期社會主義的義利觀也已深入民心。改革開放以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蘊涵其中的新的義利觀也逐漸地支配著人們的生活。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初期社會主義義利觀與新的歷史時期的義利觀既有融合的一面,也有沖突的一面。這種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反映在教育上,必將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形成義利觀的社會性偏差。何謂“義利觀的社會偏差”?這種“義利觀的社會偏差”是指學生認識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影響,義利觀與學校教育的內容與宗旨不相符合,并且發(fā)生了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思想行為偏差。這種偏差如不能得到正視及有效解釋,也就自然會影響政治課義利觀的教學。
一、義利觀社會性偏差的表現(xiàn)及背景因素
這種表現(xiàn)可以說無處不在,它幾乎成了我們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對的教學常態(tài)。根據(jù)我粗略的觀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同學的認識中存在著現(xiàn)實性偏差。表現(xiàn)為學生從社會上獲知的現(xiàn)實情況不是零碎、膚淺,就是失之偏頗。如在講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時,以廣東省鐘南院士為例,贊揚他不顧生命危險,在“非典期間”一次次深入病區(qū)接診病人時,下面課堂馬上就熱鬧起來,有的同學說:“他真傻?!庇械恼f:“他是沒辦法,如果不這樣做他就要受處分,要下崗?!边€有的同學說他是為了出風頭等等。顯然,這些同學的觀點都是錯誤的。這些觀點與傳統(tǒng)義利觀的“重義輕利論”和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相違背的。重義輕利論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舍生取義”;社會主義人生價值觀則要求把“舍小家,為大家”和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放在首位。部分學生對義利觀的理解顯然存在著現(xiàn)實性的偏差。
二是在同學的認識中存在著歷史性偏差。表現(xiàn)在歷史隔膜現(xiàn)象比較突出,不能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人和事,不能從事物的外部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真正本質。如在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要主動關心人”時,舉了雷鋒的事跡。有的同學就說:“雷鋒精神已經(jīng)不適用了,過時了?!庇械耐瑢W說:“雷鋒那時是什么年代?現(xiàn)在幫別人還不如給別人一點錢?!庇械耐瑢W說:“我也想學雷鋒,但沒有那時的條件和場景?!憋@然這些學生不僅對雷鋒精神缺乏比較深刻和接近本質真實的了解,而且給人的印象是參照系錯位,把學雷鋒精神當成模仿雷鋒的行為,沒有變化、發(fā)展的看待雷鋒精神。雷鋒精神其實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典范,始終把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放在首位,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新人應有的高尚情操。無論什么時代,這種精神實質始終是促使社會道德進步的積極因素,這種精神永遠不會過時。部分同學對雷峰精神存在著歷史性偏差。
三是在同學的認識中存在著觀點性偏差。表現(xiàn)為學生對一些事情或概念知道一知半解,就固執(zhí)己見。在講“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與集體主義”時,有的同學就問:“集體主義要求個人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為了集體利益放棄個人利益,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生命來保衛(wèi)集體利益。而經(jīng)濟學里講企業(yè)都是以贏利為目的,那么集體主義不是抹殺了企業(yè)的個體利益,壓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嗎?”這位學生沒看到前提,也沒看到集體主義同樣也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就下結論。在1980年,一位意大利記者在中國采訪時提出:“共產(chǎn)主義是否也承認個人利益?”對于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給予了肯定的答復,他認為按照馬克思說的,社會主義是共產(chǎn)主義第一階段,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必須實行按勞分配,必須把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才能調動積極性,才能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chǎn)。共產(chǎn)主義的高級階段,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將更多地承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需要。這是從另一角度對集體主義的深刻說明。而我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也認為“義,利也”,“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這種“義利統(tǒng)一論”是有生命力的,部分同學的觀點性偏差是沒有說服力的。
四是在同學的認識中存在著興趣性偏差。表現(xiàn)為學生對傳統(tǒng)教育不管是否健康有益一律采取冷漠與疏遠的態(tài)度,而對各種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時髦”行為卻有一種特殊興趣偏好。如從迷戀歌星影星到熱衷于好萊塢及港臺的言情武打片,從欣賞西方文化到服飾打扮、行為作派、消費品味的港化、西化。這都會使學生的言行很容易地受到暴力思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這都是與我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和社會主義義利觀相沖突的。
五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態(tài)度性偏差,表現(xiàn)為學生只從個人的生活境遇出發(fā),以個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看待事物。一次班上團支部組織綠化校園的撿垃圾活動,開始很少人愿意去,但聽說有品行分加,就很多人積極舉手參加。這也是個人主義的早期表現(xiàn),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是不協(xié)調的。與傳統(tǒng)義利觀“以義利判君子小人”也是對立的。學生認識的社會性偏差的綜合效應是十分消極的,它會為學生的成長設置思想和心理障礙,輕者缺乏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嚴重的會成為沒有信念追求、喪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產(chǎn)生反社會行為。
以上列舉的這幾種關于義利觀的社會性偏差現(xiàn)象背后,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因素。因為從根本上說,學生認識的社會性偏差屬于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在同學們身上的反映。它的內容及表現(xiàn)特征歸根到底來源于社會存在。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存在,決定資本主義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等社會意識,是以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特征,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存在,決定了我國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等社會意識,是以維護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為根本特征的。這種根本特征決定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而在我國當前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在多種經(jīng)濟成分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條件下,在外來文化的瘋狂涌入下,個人主義不加約束地有所滋長,并成為不正之風的思想根源之一。在這時他們看到傳統(tǒng)的義利觀與建國初時的集體主義與現(xiàn)行的社會現(xiàn)實有很大出入,在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他們甚至認為在我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和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已不復存在,而這又進一步誘發(fā)了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下“社會性偏差”現(xiàn)象的滋生和蔓延。最終導致有極少數(shù)青年否定人的社會性,主張個人本位、個人利益上、個人絕對自由,結果走上邪路。
二、政治課教學的困窘
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的教育是困窘的,尤其是政治課教育。因為我們無法改變教育的大環(huán)境,因而也就無法解決同學們認識的社會性偏差的根本問題。我們知道,根據(jù)教育從屬于社會的特性,在一個穩(wěn)定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里,教學實施和社會環(huán)境存在著相對順應的關系,在這種條件下,政治課教學容易實現(xiàn)自身的教育功能。如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學校教育教授給學生的義利觀和價值觀,和社會上給予學生的影響,總體上是吻合的,那時政治課好教,學生也愿意聽。相反,處在轉型過程中并充滿變化和無序的社會環(huán)境時,教學實施和社會環(huán)境反差很大,這種時候,教育的效果無疑是要受到影響。在這種條件下,政治課教學要實現(xiàn)自身的義利觀和價值觀教育功能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在當前改革開放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政治課教學如何適應社會的變化,使義利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時刻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已經(jīng)成為一個很大的緊迫的問題。
還應該看到,由于當今社會變化來得巨大而又迅猛,社會生活表現(xiàn)得錯綜復雜,而且有時還很尖銳和突出,學生自然被社會上的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所吸引,結果社會的影響作用迅速增長。而學校的正面教育的影響則相對滯后。這種社會影響是復雜的,而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又良莠混雜,使一些不諳世事的學生容易受到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消極性影響。比如某報報道,一個小孩撿到一塊錢硬幣,他想到應該交給警察叔叔,他的母親也非常鼓勵。可當他把錢交給警察時,那位警察同志卻相當不屑地面對孩子的善舉。也許,這是一種無意,但對孩子的教育而言,卻又損害巨大。這種現(xiàn)狀與教育的差距日漸擴大,也更使政治課教學處于窮于應付和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根據(jù)實際接觸和了解,對政治課教學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現(xiàn)狀,不僅有些學生不太滿意,有些學生家長也不太滿意。有的家長抱怨說,現(xiàn)在都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孩子了。如果按傳統(tǒng)觀念教育孩子,讓他們成為一個有集體觀念的、謙讓的和樂于奉獻的人,真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適應不了激烈競爭的商業(yè)社會;可如果把自己的處世經(jīng)驗不加區(qū)別地傳授給孩子,又怕把孩子真的帶壞了。個別家長甚至不客氣地說,你們政治課講的那套東西聽不得,非把我的孩子帶傻了不行。如果照你們講的那套去做,我的孩子將來都學不會怎么做人了。這真是令人不得不面對并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治理問題的思路及一些具體做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加入WTO后,我國變得更為開放。我國已更快更全面的融入到世界潮流之中,我國經(jīng)濟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快速、健康地發(fā)展,2010年,我國國民經(jīng)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F(xiàn)今,我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社會主義義利觀和西方的義利觀共存。那么,在我國舉國上下致力于經(jīng)濟建設的同時,應推崇什么樣的義利觀,以雙重服務于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和倫理道德建設呢?這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政治課教學面臨的迫切問題。日本走的是一條在吸取西方文明的同時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保存?zhèn)鹘y(tǒng)的道路,這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們可以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成果及先進的義利觀時,還可以用我國傳統(tǒng)的求“義”去抵制西方的“唯利”,達到義與利的有機結合。我國在提出“依法治國”后提出的“以德治國”號召,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帶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前瞻性。江澤民同志在發(fā)出“以德治國”號召時就作過闡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彼?,我們應該在遵循先哲們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見利思義”、“義然后取”的思想,也應學會西方勇于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合法權利的觀念,堅持集體主義,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優(yōu)良思想傳統(tǒng)。毛澤東同志說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弊鳛橐粋€政治教師,就應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黨的路線方針不動搖,不斷在實踐中與時俱進更新我們的義利觀,化腐朽為神奇,才是我們思想上抵御一切“糖衣炮彈”襲擊的唯一法寶。使我們形成既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義利觀,又服務于我國“兩個文明”建設的義利觀,使我國經(jīng)濟繼續(xù)穩(wěn)定、快速、健康的增長,以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和優(yōu)良的道德倫理義利觀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這種基本態(tài)度下,我們還應該承認,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我們教材的有些觀點,包括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某些要求雖然不一定過時,但在論證和說明時,確實顯得有些簡單化了。如我們講要熱愛集體、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但學生問,現(xiàn)在不是鼓勵人才市場調節(jié)嗎,人才“跳槽”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熱愛集體、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究竟是什么關系?所以說,如何寫出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也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指望有一套一成不變和始終適用的教材不僅是不現(xiàn)實的,而且也是不正確的。何況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的確非??欤郧耙暼缟咝氖袌鼋?jīng)濟、私營企業(yè)、股份制、證券市場,現(xiàn)在在我國大地上如火如荼。以前我們講西方國家是剝削制度的標志就是它們的憲法都規(guī)定“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但我國的《憲法修正案》提出“保護私人的合法財產(chǎn)”。這將使我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義利觀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而另一方面,教育卻不等人。這導致由于各種認識上的社會性偏差的存在,嚴重影響到一些學生的健康成長,構成教育的一大障礙。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努力加以克服。否則,政治課教學就有可能流于表面化和走向形式主義。應該看到,社會越是發(fā)展變化,越是需要教育能夠對學生起正確的引導作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已經(jīng)提供了觀察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我們不可能要求理論和思想為我們提供解決所有問題的現(xiàn)成答案,這也是不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雖然復雜,但也不是不可以認識的。
事實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活的基本特征就是不完善、不理想。一些事物的存在盡管會產(chǎn)生顯而易見的負面效應,但又有暫時存在的合理性,如貧富差距;一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盡管會產(chǎn)生突出的消極作用,但要完全消除又不可能,如腐敗。教師在觀察和認識社會影響時,應該充分看到它復雜性、過程性和歷史性。另外,對具體事物有的應避免輕易下肯定或否定的簡單判斷,但這決不意味著政治課是對“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作庸俗論證,而應力爭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把握實施教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理想和信念正確引導學生。即使有些東西是存在的,甚至是司空見慣的,但并不能表明這些東西是合理的、合法的??傊?,教育者的觀察點,一方面要注意社會影響的性質問題,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克服學生對社會影響作出主觀上的消極反應。
為了使政治課教學以義利觀的教育任務落到實處,抓出成效,有一個思想認識問題應該明確,即在政治課教學中,也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里所謂的兩手,一手是抓以教材為基礎的知識傳授,把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應有的價值觀較為準確地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社會、認識人生;但只有這一手還不行。因為多年的教學實踐已經(jīng)證明,離開學生是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觀察者和參預者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認識上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的實際,只就書本授課,盡管可能講的都是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理論都是現(xiàn)成的,但由于學生感到空洞和脫離實際,仍然不容易接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還要抓另一手,就是針對學生隨時反映出來的認識問題,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做隨機性和直接現(xiàn)實性的解惑答疑,以自己的言行身教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兩手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只有運用科學義利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寓知識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決學生的現(xiàn)實認識問題。而學生從傳授知識和解惑答疑中獲得一個又一個真知之后,又會產(chǎn)生從量到質的思想變化,并使其觀察社會、認識人生的義利觀有所升華,從而實現(xiàn)義利觀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力求避免道德教育佯謬的困境,即教育者用不道德的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1]。事實上,教師只能處于觀察者、分析者和引導者的地位。學生對某種問題用義利觀去判斷之前,教師就應該發(fā)揮一種導向作用。在學生做出判斷后,有的可能是正確的,有的可能是錯誤的,有的可能是片面的,那就要教師做出正確的引導??梢?,教師的成熟、謹慎、和自己的正確價值取向有助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了克服社會性偏差,在教學實踐中應力求做到:
針對現(xiàn)實性偏差,在進行義利觀教育時,應使學生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盡可能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比較深入的而不是膚淺的了解??紤]到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應避免在是否是“事實”的問題上做無謂的糾纏,而是用全面的、發(fā)展的觀點去分析現(xiàn)實,引導學生對現(xiàn)實的了解與認識逐步接近社會生活的本質。
針對歷史性偏差,在進行教育時,應消除學生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史的歷史隔膜感,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看待歷史上的義利觀。考慮到學生歷史知識有限、生活體驗缺乏,應盡可能提供歷史背景材料,引導學生從大處著眼看問題,避免因表面現(xiàn)象或個別事例而產(chǎn)生對歷史的誤解與偏見。
針對觀點性偏差,在進行教育時,應堅持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對形形色色的“新觀點”不能盲從。同時注意使義利觀與充滿時代氣息的內容比較好的結合起來。
針對興趣性偏差,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應堅信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確實具有感召人心的精神力量,堅信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確實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們的思想、情操和業(yè)績,能夠對學生“義”與“利”的價值取向起健康、積極的引導作用。但要注意教師自己的感情投入和提高運用材料的能力,使教材上的人物成為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的活生生的形象。這樣才能真正抓住人心,打動人心。
針對態(tài)度性偏差,在進行教育時,應注意理順學生的思想情緒,端正對社會生活的正確義利判定。努力設法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社會地位和角度出發(fā),設身處地看待事物、思考問題,從而溝通對社會上人與事的理解,擴展學生的思維領域,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方式。
其實,不管這種義利觀的社會性偏差有多么復雜的表現(xiàn)形式,其核心均來自于自利性偏差。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去歸因,去認識和評價社會現(xiàn)象[2]。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教育就要圍繞同學們切身的問題來展開討論,力求通過討論和引導讓社會主義的義利觀與同學們未來的生活和前途相聯(lián)系。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走進同學們的心里。
學生義利觀的“社會性偏差”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具有廣泛性和極大的挑戰(zhàn)性。處在社會大變動環(huán)境下成長的中國青少年固然代表未來,但他們并不因此便具有擇優(yōu)汰劣的天賦能力。我們不是“一代定比一代強”的庸俗進化論的盲目信徒?,F(xiàn)在我們面對的這一社會群體,正處在價值“重塑”與價值“失落”并存的復雜的社會局面中。無論是“重塑”還是“失落”,都有可能以不同方式強化這一現(xiàn)象。要根本解決問題,有賴于政治、經(jīng)濟的有效整合。但這決不意味著可以降低義利觀教育的社會作用。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學校教育工作者應知難而進,迎接挑戰(zhàn),讓事態(tài)沿著我們期望的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使義利觀的教育真正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就政治課的教育功能而言,我深切感受到,凡是在教學中注意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加強解惑答疑的教育力度,能夠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抓住學生,學生是會接受教育的,并易于入心入腦,使認識上的義利觀社會性偏差逐步得到矯正,從而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當然,作到這一點決非易事,需要我們做出不懈的努力。因為從本質上說,教育并不只是語言的交流,而是生命發(fā)展的一種歷程。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麥克萊倫.教育哲學[M].宋少云,陳平,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316-317.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王壘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