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哈密木卡姆中闊克麥西來甫具有古老性、連續(xù)性和完整性,本文就其內(nèi)容、歷史淵源和文化內(nèi)涵加以探討,以期為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等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哈密木卡姆;闊克麥西來甫;民間藝術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6-0047-03
哈密在新疆有個非常形象的名字——新疆東大門,古代更形象地稱其為“西域襟喉”。如果把新疆比作傾聽東西方聲音的耳朵,那么哈密則是新疆悉心傾聽來自中原聲音的耳朵。從地圖上看,哈密的形狀就像一個遠古時期頭戴尖帽的歐羅巴少女,栩栩如生,相像之極。
青銅時代,哈密是游牧人的天堂。作為黃種人的羌人和作為歐羅巴人種的大月氏人、烏孫人、塞人在此馳騁縱橫。巴里坤蘭州灣子的大月氏人生活遺址、焉不拉克文化遺址把這種多元文化的交融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哈密先天就與內(nèi)地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有調(diào)查者在哈密的七角井采集到了一件淺紅色的珊瑚珠。另外,與此前后,在哈密五堡墓地發(fā)現(xiàn)了許多海貝。五堡墓地距今約為3200年,這里所見的海貝,主要是裝飾品,佩戴于毛織圍巾和衣服上,顯然這些海貝和那顆美麗的珊瑚珠是哈密和祖國沿海地區(qū)交流的物品。地理優(yōu)勢使得哈密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內(nèi)地的物質(zhì)交流、文化交流優(yōu)勢十足,相互交融,不可避免地先天就帶有內(nèi)地文化的印記。
一、哈密木卡姆是新疆木卡姆古老的軀干之一
哈密木卡姆的前身《伊州樂》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文化交融的特點。傳入中原后與中原相互交融發(fā)生了“化學反應”,更多的氣息留在了燕樂之中。同樣,作為它后繼者的哈密木卡姆也充分反映了這個特征。從風格上看,哈密木卡姆與喀什等地的木卡姆相比,無論在內(nèi)容、音樂結構、曲調(diào)風格上都有很大差別。
哈密木卡姆包括19個木卡姆分章、258首曲調(diào)。每一套木卡姆由一首散板序唱、若干首歌曲和歌舞曲組成。以哈密艾捷克(一種類似胡琴的樂器)單獨伴奏的序唱,只唱一兩段歌詞即開始收尾,隨即開始轉(zhuǎn)入多種樂器伴奏的歌曲。接著,轉(zhuǎn)入歌舞曲,人們開始起舞。每一章木卡姆樂章中,都有賽乃姆和麥西來甫的樂曲。也就是說,哈密木卡姆的演出,基本上采取麥西來甫的形式。哈密木卡姆中很大一部分為哈密維吾爾族人民獨創(chuàng),例如以英雄人物托合塔洪、加尼亞孜為題材的敘事詩。還有一些在名稱上也獨具特色:在維吾爾古曲十二木卡姆的名稱基礎上,給一些木卡姆樂章另起了一個地區(qū)性名稱。例如切比亞特木卡姆被稱為《加尼開姆》、把伊拉克木卡姆被稱為《你讓我等的好苦》等。哈密木卡姆有19套之多,依次如下:兜勒木卡姆、第二部兜勒木卡姆、木斯塔扎特木卡姆、第二部木斯塔扎特木卡姆、胡普提木卡姆、第二部胡普提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第二部且比亞特木卡姆、木夏烏熱克木卡姆、第二部木夏烏熱克木卡姆、烏扎勒木卡姆、第二部烏扎勒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刀郎木夏烏熱克木卡姆、大兜勒木卡姆、拉克木卡姆、恰爾嘎木卡姆、第二部恰爾嘎木卡姆、兜阿木卡姆。由于維吾爾人民習慣以“12”為最完整的數(shù)字,所以習慣上將它合并為12套,依次如下:玉爾頓阿來姆尼木卡姆、亞勒吾茲吐云木木卡姆、胡普提木卡姆、加尼開姆木卡姆、代丁蓋達嘎木卡姆、代地里娃木卡姆、大代地亞茫木卡、刀郎木卡姆、月蘭木卡姆、薩依讓布魯布魯木卡姆、恰爾嘎木卡姆、小代地亞茫木卡姆。
上述木卡姆名稱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與古老的摩訶兜勒有關。如《兜勒》(歌曲或曲調(diào)之意),《大兜勒》(大曲之意)?!昂仗帷痹枪芤粋€村鎮(zhèn)的名字。這些木卡姆的音樂,完全是由哈密地區(qū)的民歌與歌舞曲所組成,其中還保存有較古老的維吾爾韻味,因而被稱為“新疆木卡姆最古老的軀干之一”。
哈密四堡、五堡是西域與內(nèi)地絲綢之路的出入口,在幾千年的往來中,漢文化在此積淀很深,因此,出現(xiàn)了文化融合后的奇跡也在情理之中。無論在清代留下的文獻中,還是在今天的生活狀態(tài)中,都保留有來自遙遠時代的天籟之音,至今還可以看到的兩種演出方式依然令人驚嘆不已:一種是用維漢兩種語言一齊演唱,一種是完全用漢語意譯的演唱。許多年紀大的維吾爾老人都會唱這樣一首歌:“昔克牙甫——門關上,契拉克央朵——燈點上,克格孜沙浪——氈鋪上。牙單朵翁——鋪蓋上。”歌詞一句維語一句漢語,很是奇怪,問唱者是什么意思,他們也不知道,只說是祖先傳下來的。另外,整首歌曲都用漢語的意譯在唱,那首聞名遐邇的歌曲《哪里來的駱駝客》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唱的:“哪里來的駱駝客?吐魯番來的駱駝。駱駝跑前馱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ń泛飞秲r錢?三兩三錢三分半。有錢的老爺炕上坐,沒錢的老爺?shù)厣献??!边@種演唱方式在全疆絕無僅有,也是漢維文化在哈密交流的具體體現(xiàn)。漢維兩種文化的交融激活了哈密盆地的文化因子,成為區(qū)域文化史上一道獨特的景觀。
《哪里來的駱駝客》是哈密麥西來甫中很典型的一首歌曲,至今傳唱不息,是哈密獨有的一支瑰寶,在全新疆僅哈密獨有。這也透露出哈密漢族、維吾爾族兩種文化的有機融合。漢唐直至明清時期的山西、陜西和甘肅的商人都前往哈密做生意,來來往往,川流不息,關內(nèi)的文化氣息自然就融入其中。悠揚的秦腔、眉戶音習味行進在木卡姆中,和諧、自然,不露聲色,完全融為一體。
王洛賓在1949年跟隨王震將軍來到哈密時,被這首歌所吸引,將其重新編曲配詞改變成了膾炙人口的新版《哪里來的駱駝客》:“哪里來的駱駝隊,哎亞里美。哈密來的駱駝隊,夏里洪巴蕊。天山大雁長空叫,哎亞里美。沙漠腳印一對對,哎亞里美。駱駝馱的勘探隊,夏里洪巴蕊。駱駝馱的清澈的水,哎亞里美。勘探姑娘高聲唱,哎亞里美。再也不叫沙漠打瞌睡,夏里洪巴蕊?!?/p>
二、古老的哈密闊克麥西來甫
炎熱的夏天正是哈密綠洲四堡這個歌舞之鄉(xiāng)的盛宴之時。有一位老人專心致志中優(yōu)雅自如地翩翩起舞,舞姿輕盈,莊重典雅,舉手抬足和音樂渾然一體。這就是那個以表演闊克麥西來甫聞名于哈密綠洲的民間舞蹈家——已經(jīng)64歲的瑪利亞姆罕老人。
瑪利亞姆罕老人記事起就在田間地頭看見人們舉辦闊克麥西來甫和舉行歌舞盛會。闊克麥西來甫的舉行要求在秋收之后的初冬瑞雪之際,以投雪信游戲為正式開始。投雪信游戲中,被投中雪信的家庭要向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宣布將舉辦麥西來甫。從瑞雪開始,延續(xù)到來年初春。承辦第一場麥西來甫的家庭會在鄰里鄉(xiāng)親的幫助下全力著手準備。
第一步是準備“闊克小姐”(特為麥西來甫準備的青苗)。婦女們首先從小麥中挑選出顆粒飽滿的種子,再選一個當年摘下的大葫蘆,切下底部,為托盤大小,將濕棉花均勻地鋪在葫蘆里面。為使“闊克小姐”長得更好,還要虔誠地進行一番祈禱,之后種入土中。被切了口的葫蘆里小麥發(fā)出嫩芽,大約長成20 厘米的青苗之后,在麥苗周圍扎上一圈爆米花,再用扎上白色荊刺,整齊地擺在麥苗周圍,以象征冬日里的雪花。
第二步是用待放的花朵將“闊克”(青苗)環(huán)繞起來,就像打扮美麗的少女。在“闊克小姐”的上方安上對視的公雞和母雞的小模型,周圍還要插幾朵花。青苗、米花(象征雪花的白玉米爆花)系在青苗腰間的花腰帶、插在上面的紅色花朵、公雞和母雞的模型合在一起,象征著生命的綿延不斷。
第三步是著手制作作為麥西來甫執(zhí)行官權力象征的“杜夏布”?!岸畔牟肌币话阌址Q“昆且齊克”,在闊克麥西來甫中是具有濃厚象征色彩的飾物,需精工細做。先把選好的胡羅卜洗干凈,切出三小段,在每段周圍均勻地扎上許多葡萄干 ,然后將其插在木棍上固定好,“杜夏布”就算做成了。在闊克麥西來甫中,象征著權力的“杜夏布”蘊涵著豐富的寓意。固定在把手上的三個胡羅卜段,一個象征太陽,一個象征月亮,一個象征大地。
當手持“杜夏布”的人宣布闊克麥西來甫開始后,承辦人把青苗和裝有其他物品的托盤拿出,交給一對男女村民,雙手輕握上下,立與眾前。這個時候,參加麥西來甫的村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一次的承辦人身上,考慮自己成為下一次舉辦麥西來甫的主人時,該如何辦好。這一幕結束后,男村民對大家說:“各位來賓,你們好,托真主的福,上席的請往下席的看,席下的請往席上看,若要說話,請照我的說。”隨即在悠揚的艾捷克和手鼓的伴奏下就開始了演唱的環(huán)節(jié),這也意味著最為高潮時刻的來臨。
“寒冬出世的青苗,是春天的先聲,善良人的聚會,迎來了它嫵媚的倩影,它身軀嬌嫩,貴重千金;它清香四溢,美酒澆灌;它婀娜多姿,歌舞為它添彩;它婆娑搖曳,向眾人奉獻自己??恐?,豁然心曠神怡;看著它誘人的容顏,立刻傾心迷戀;快向前吧,接受它吧,我們把鮮花,插在你的鬢間。你要育好這青苗,看護它成長,把培育它的人,切莫遺忘?!?/p>
女歌手接著又唱道:“若不是真主神威,哪有青苗蔥蔥,今天到這正當時,它帶給我們一片翠綠,當你依偎在它身旁,就會有五光十色,誰人不為之驚嘆。寒冬臘月出此花,哈密槐山一奇葩,寒冬綻開花一枝,來向人間報春暉。來時大地盡裝艷,青苗幼嫩風韻在,誰看一眼誰都愛,古來今去何曾見,獨有青苗傲嚴寒。青苗培育本不易,艱辛全在育苗人,舉辦青苗這節(jié)目,本非我意巧安排,要問此話真與假,無假全部是真話,青苗雙手舉過頭,請君歡喜快收下。接過青苗莫等閑,敬獻屋內(nèi)高臺上,切勿高枕無所事,務將屋墻石灰刷,青苗本是我培育,時刻惦念莫忘記,塵世一切風云事,權當虛幻皆拋灑。”
接著,男歌手演唱:“下席的想往上席坐,上席的眼饞盤中餐,三十只鵝來九只羊,準備好了等開張。如花似玉兩淑女,即刻起舞在席間,彈撥爾、沙它爾、熱瓦甫,都它爾、手鼓、艾捷克,樂聲悠悠牽人心,同演一臺麥西來甫。外加瓜子和干果,還有美酒來消遣,但請大家來開懷,萬事皆休歌舞中,大家歡喜盡興歸,我的心事就沒了?!?/p>
這時,麥西來甫接近尾聲,全體男女老少都加入了狂歡隊伍,儀式也即將結束,該舉行轉(zhuǎn)交儀式了。一對老人互誦青苗民謠并敬“闊克小姐”。 作為前一次“闊克小姐”的主人將事先準備好的九拃長的羊(母羊或種羊)內(nèi)和九個托盤里的盛有九種水果呈給下一個“闊克小姐”的接受者。接受者滿懷喜悅地雙手接過“闊克小姐”,在大伙地簇擁下,一起把“闊克小姐”接回家。送“闊克”活動場面絲毫不亞于剛才麥西來甫的場面,新主人家門前鋪著長毯子,村民們載歌載舞,極其熱鬧。新主人接過“闊克小姐”后,向大家宣布下一輪麥西來甫的正式開場時間,大家一片歡呼。
就這樣,一家接一家,整個一個冬天,全村都沉醉在歡快的麥西來甫中,等到來年新春諾肉孜節(jié)來臨之時,一場規(guī)格更為隆重、盛大的新春麥西來甫將闊克麥西來甫活動推向高潮,并通過諾肉孜慶典以示新年的開始。
據(jù)了解,在新春麥西來甫中,做諾肉孜年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飯因為在新年第一天做,是用新年的初芽做的第一頓飯。因此,直到如今,哈密維吾爾群眾還稱之為諾肉孜年飯。這時候的新春麥西來甫,也是一場盛大的集會。在人們的呵護下長成的“闊克小姐”再次被接到現(xiàn)場,由場內(nèi)的長者當眾剪去青苗,并將培育的“闊克小姐”放入流水中,任它隨波而去,希望此年有個好收成。這項活動于每年的3月21日舉行,第二天農(nóng)民開始耕地,按照舊年歷,春耕這天就是新年的開始。
三、闊克麥西來甫的文化尋蹤——烏古斯可汗時代的古老儀式
筆者在哈密考察了包括闊克麥西來甫在內(nèi)的哈密木卡姆,發(fā)現(xiàn)哈密闊克麥西來甫的古老性、連續(xù)性、完整性在新疆十分罕見,而且和唐代哈密境內(nèi)的伊州樂有著密切的承傳關系。
“闊克”和“麥西來甫”是兩個詞語。“闊克”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藍天、蒼天,二是指青苗?!胞溛鱽砀Α币辉~源自阿拉伯語,意為聚會?!伴熆恕焙汀胞溛鱽砀Α焙铣珊螅脱莼晒芫S吾爾人的一種特殊的民間娛樂形式,闊克麥西來甫也就是青苗麥西來甫。
闊克麥西來甫為哈密獨有,這和遙遠的維吾爾早期歷史息息相關,這段歷史有幸被維吾爾族世代相傳的史詩《烏古斯可汗的傳說》所記載,為今天闊克麥西來甫悠久的過去找到了時間上的淵源和文獻佐證。而白雪皚皚的天山、純凈的白楊河、無垠的大漠戈壁、至美的胡楊、動人的哈密木卡姆為闊克麥西來甫注入了迷人的色彩。因而,當哈密木卡姆被稱作新疆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軀干之一時,作為哈密民間最重要的舞蹈——闊克麥西來甫在哈密麥西來甫中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證明哈密維吾爾先民長期以來生活在哈密綠洲的文化活化石,在新疆獨樹一幟。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郎櫻老師研究,這是新疆流傳下來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維吾爾原生態(tài)舞蹈。
從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獻看,烏古斯可汗每次召集部落大會時,都要按照薩滿教的儀式在大帳的兩側(cè)各立一根木桿,在桿頂掛上金雞、銀雞,桿下分別拴黑羊、白羊。這種儀式后來逐漸演變成掛羊頭、布條、牛尾。至今,維吾爾族穆斯林在朝拜麻扎時,仍然在麻扎周圍插木桿,在其周圍掛羊頭、羊皮、布條等,同時還要集體跳薩滿舞。哈密綠洲流傳下來的闊克麥西來甫保留了古代烏古斯可汗時代的古老儀式??梢钥隙ǖ卣f,和古代薩滿有著直接的承傳關系。
闊克麥西來甫的起源在《烏古斯可汗的傳說》中有清晰記載。傳承至今日的闊克麥西來甫中所具有的時間性、儀式性、古老性特點非常突出,儀式中保存著古老的民俗,蘊涵著古老的文化。立在青苗上象征太陽的輪形物以及插在青苗上的金雞與銀雞,和古老的史詩《烏古斯可汗的傳說》中的相關情節(jié)一致,清晰地展現(xiàn)了這一古老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的脈絡印痕。
作為伊斯蘭教最晚傳入的綠洲,位于新疆東大門的哈密得以保留了遠古回鶻時代有關“薩滿”的古老文化儀式和身影,確屬難得。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2]熱依拉#8226;達吾提,阿依古麗#8226;買買提.維吾爾族木卡姆麥西來甫與學校教育[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4,(5).
[3]韓蕓霞.維吾爾民間麥西來甫與木卡姆麥西來甫比較研究[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9).
[4]竇開龍.新疆民族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研究[D].蘭州大學,2008.
[5]周吉.新世紀維吾爾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2).
[6]趙淑萍.哈密木卡姆的地方特色及其保護與傳播[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