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一次偶然的機會,覓得小幅蘭草烏石圖立軸。畫面水墨淋漓,清新恬靜,幽谷間,山石秀峭,苔青瀝瀝,幽蘭迎風(fēng)搖曳,亭亭玉立,綽約多姿,頑石立烏,仰首對蘭,張嘴似鳴,活潑可愛。好一幅筆簡意賅的大自然景象,置身其間,令人怡然自得,心曠神怡。
畫右題:“有紙一張長二尺,葉公畫蘭芷公石。書旃立烏慶育苔,昭瀛得之同拱璧。戊子冬日影婆娑室雅集黃祖耀敬題”?!包S祖耀”鈐印(白)。題畫書寫俊秀雅致,鈐印意趣古樸,與畫相得益彰。
題畫者黃祖耀,筆名黃苗子,廣東中山人,著名漫畫家、美術(shù)史家、美術(shù)評論家、書法家、畫家、作家。曾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等。
為了解畫題原委,乃不揣冒昧地兩函北京求教于原題者黃苗老,第二封由請中國美術(shù)館范迪安館長轉(zhuǎn)交。黃老年高九十七歲,雖在醫(yī)院療養(yǎng),但仍熱情地來示釋之:
承詢“蘭草鳥石圖”照片,細看題字,確系本人親筆(應(yīng)系35歲,任職南京中央銀行時作)。大約系葉恭綽之侄公超(任外交部工作不久),約至其家(影婆娑室)雅集,被邀題詞。胡慶育與時昭瀛均系外交官,當(dāng)系較有意義者,當(dāng)時曾約公超起義,惜被猶疑未決耳!
弟今97齡,長期住院,但仍偶作書畫自遣耳。匆此先復(fù)……
黃老年近百齡,行筆流暢,思維敏銳,記憶力尤強,字里行間熱情洋溢,敘事如數(shù)家珍。愿老人健康長壽,為后世多留墨寶。
“畫蘭”葉公超(1904-1981)名崇智,字公超,廣東番禺人,生于江西九江。1924年獲英國劍橋大學(xué)文學(xué)碩士學(xué)位。曾先后任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等大學(xué)教授。1949年5月任民國外交部部長。去臺灣后,曾任“外交部長”、駐美國“大使”,臺北故宮、“中央”兩博物院常務(wù)理事等。
葉公超出身于書香門第,世代以詩書相傳。其小由叔父葉恭綽帶大。葉恭綽詩文書畫、文物鑒賞均為精湛。1968年葉恭綽病逝于北京后,葉公超花三年的時間收集其書畫作品,編撰成《葉遐庵先生書畫選集》。
1927年,二十三歲的葉公超出任北京大學(xué)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1928年,葉公超應(yīng)聘清華大學(xué)外國文學(xué)系教授,在其清華北院住所栽毛竹于南窗前,賦名其書房“竹影婆娑室”,并請詩人、文學(xué)家黃晦聞題寫成橫額?!爸裼捌沛妒摇敝丛从诖恕!坝捌沛洱S”、“友多聞齋”、“之友齋”都曾為他書房雅名。
1930年代,葉公超和胡適、徐志摩、梁實秋、潘光旦、羅隆基等叱咤文壇,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曾主編《新月》、《學(xué)文》兩個文學(xué)期刊。
在十多年的教授生涯中,葉公超培養(yǎng)了廢名、梁遇春、錢鐘書、季羨林、常風(fēng)、楊振寧等濟濟英才。
葉公超自小就學(xué)畫蘭,稍長畫竹,寫蘭頗得趙子固筆法,其筆下的蘭竹也是以書入畫,將褚的筆法帶入畫中。
葉公超晚年醉心于詩詞和書畫藝術(shù)。1962年,葉公超在臺北與高逸鴻、黃君璧、陳子和、姚夢谷等畫家組成“壬寅畫會”,共同切磋,時相雅集。1966、1977年,葉公超兩度在香港舉辦書畫作品展,轟動香江。黎心齋評介:“寫竹至難,公超之蘭竹得梅道人、顧定之、夏昶風(fēng)規(guī)。下筆時又果胸有成竹,故竹葉蘭香,清氣逼人眉宇。至其書法沉厚中有靜致,結(jié)體嚴謹中而靈活?!彼小读陙碇袊L畫》,著《葉公超散文集》。
1981年11月20日,葉公超在臺北逝世,張大干挽詞中有“喜則畫蘭,怒乃畫竹,長留健筆見縱橫”之評介。臺灣史學(xué)界譽其為“文寫葉公超”之盛名。
“寫石”陳方(1897-1962)字芷町,號大荒,江西石城人。1920年代先后為上海《申報》、《商報》、《北平大同晚報》等撰寫論述,因其文采而獲名聲。1930年代,進入民國政界,曾任民國政務(wù)局長、總統(tǒng)府第二局局長,為蔣介石四大貼身秘書之一。時稱“江西才子”、“民國才子”、“天下第一刀筆吏”。
陳方幼時攻讀古詩文辭,喜繪畫。廣閱宋、元、明、清各名家真跡,于山水花鳥均有涉獵。在公余時專習(xí)寫竹,于各地品味風(fēng)、晴、雨、露、雪下的竹子意態(tài),并與傅抱石、齊白石、鄭曼青等多位名畫家交往切磋。1953年,陳方由香港赴臺灣,曾先后舉辦三次個人畫展,均極一時之盛。1954年在臺北與鄭曼青、馬壽華、陶蕓樓、劉延濤、張觳年、高鴻逸組成七友畫會。
陳方其竹畫、詩文、書法被譽為“三絕”。他將其一生畫竹的筆法心得,以荒齋寫竹八法及親筆所作42幅竹譜,撰編為《芷町竹譜》。張大干譽他為“元代以后寫竹第一人”。黃君璧稱道:“芷町先生,文學(xué)大師,畫竹專家,早已名滿大江南北,其畫竹法度嚴謹而瀟灑,其章法尤多奇趣,而用墨則深得明僧清湘道人(石濤)遺法,近百年來無與匹比。”
“立烏”張書旃(1900-1957)原名世忠,字書旃,浙江浦江人。1929年應(yīng)徐悲鴻之邀,任南京中央大學(xué)藝術(shù)系教授。1932年與諸聞韻、潘天壽、吳葬之、張振鐸結(jié)成“白社”,切磋畫藝。繪有《雄鷹》、《百鴿圖》等名作,其作品先后在法國、德國、原蘇聯(lián)、比利時等國展出,為不少國家博物館收藏,視作東方瑰寶。1949年3月赴美定居舊金山,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教授。1957年,周恩來總理曾請其到日內(nèi)瓦辦畫展,由此回國,但因患癌癥,未能如愿。
張書旃先學(xué)西畫,后轉(zhuǎn)攻國畫花鳥,得呂鳳子親授。花鳥取法于任伯年,素有“任伯年第二”之美譽。呂鳳子贊他“畫花似聞香,畫烏若欲語,技法卓絕,當(dāng)代無與抗衡者”。徐悲鴻稱其“自得家法,其氣雄健,其筆超脫,欲與古人爭一席地,而蔚為當(dāng)代代表作家之一”。時與徐悲鴻、柳子谷有“金陵三杰”之稱。
“點苔”胡慶育(1904-1970)廣東佛山人,生于北京。1930年獲燕京大學(xué)法學(xué)學(xué)士學(xué)位。曾任民國外交部條約司司長、常務(wù)次長。去臺灣后,曾任“外交部”政務(wù)次長、駐阿根廷兼烏拉圭“大使”等。
胡慶育日常以詩詞自遣,尤好倚聲。著有《慶育吟草》、《慶育詞稿》。
“得之”時昭瀛(1901-1956)湖北枝江人。曾留學(xué)美國,任武漢大學(xué)、中央大學(xué)教授,民國外交部參事、駐外總領(lǐng)事。去臺灣后,曾任“外交部”常務(wù)次長等職。
時昭瀛曾與梁實秋、張心一、潘光旦、徐宗涑等五人組成“厚薄社”,反對社交中的虛偽之風(fēng),主張實事求是,敢于直面批評的耿直作風(fēng)。1960年,臺灣遠東圖書公司將時昭瀛編譯成的梁實秋《雅舍小品》中英文本出版,使梁實秋散文的影響遍及北美和東南亞,其譯作被稱為“與梁實秋文筆相互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