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曾經(jīng)拍過一幅尺幅巨大的《御制慈悲觀音法像》,像為絹本,242cm×119.5cm,畫面內(nèi)圓外方,觀音為結半跏趺坐像,頭戴纓珞寶冠,肩披長巾,右手持凈瓶,左手執(zhí)楊枝,眼瞼低垂,法相莊嚴,寶冠、肩披等閃光處均以真金繪成。頂繪五彩幔帳,左右二角各有一持蓮飛天,環(huán)一周繪九蝠祥云紋飾。飾框分內(nèi)框與外框,內(nèi)框繪絳紅地八寶紋,外框繪黃地五爪云龍紋。整幅作品紋飾繁縟,繪工精致,宮廷氣派與宗教氣氛和諧統(tǒng)一,令人望而心蘊法喜,如入妙莊嚴域。天頭地頭以楷筆恭恭敬敬書《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洋洋千言,無一懈筆,書者為果親王。當年因為時間關系,我只為這幅作品寫了幾百字的介紹,但是預展時卻有許多人向我提問。如今四五年過去了,這幅觀音像歸藏誰家我不知道,但是當年提問中有兩個問題卻一直未能忘懷:1,觀音像大致的創(chuàng)作年代;2,“御制”是否專指皇帝所作?
從作品的構成看,這幅觀音像是先繪像再書經(jīng)文,前后應該時間相連。因為觀音像未署名款,也未署年款,我們只能從經(jīng)文的書寫者果親王入手。查有清一代晉襲果親王者有三人
允禮、弘瞻、永璨,他們是康熙子孫中的龍脈三代
允禮,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六年晉果親王;弘瞻,雍正第六子,過繼給允禮,乾隆三年襲果親王,乾隆二十八年緣事降為貝勒,三十年復封果親王;永璨,弘瞻第一子,乾隆三十年襲果親王。之后允禮一脈降為貝勒、貝子……雖說經(jīng)文的下端果親王署名之后鈐有印章,但是印痕褪色莫辨,無法讀出印主姓名,為確定哪一位果親王是經(jīng)文書寫者帶來困難。但是,清史記載清宗室三位果親王中只有允禮工繪善書,故書者為允禮可能性最大,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此幅觀音像的大致創(chuàng)作年代:允禮自雍正六年二月晉為果親王后一直在工部戶部任職,其問于雍正十二年七月奉命往泰寧,伴隨達賴嘈嘛還藏并巡閱沿途駐防綠營官兵,歷時九個月,返回京城后不到四個月雍正駕崩。弘歷(乾隆)即位后,允禮因為失禮乾隆,于乾隆元年三月被奪雙俸,之后不到三年就去世了。所以,這篇經(jīng)文書于弘歷即位后不大可能,只能是作于雍正朝,而作于雍正朝必須是他晉為果親王之后,那就一定是雍正六年二月至雍正十三年之問。觀音像與經(jīng)文前后所作,雍正六年至雍正十三年應該就是它的大致創(chuàng)作年代。
至于“御制”是否專指皇帝所作,不可一概而論?!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有“命為‘制’,令為‘詔”’一說,也即“御制”就是指皇帝的命令,與“制誥”、“制書”同義。如此,“御制”當然就不是獨指皇帝親自所為了。比如,《乾隆御制詩》是指乾隆皇帝本人所作的詩,或者是根據(jù)乾隆皇帝圣旨匯編的乾隆所作詩集。而“乾隆御制瓷”則是根據(jù)乾隆皇帝的旨意燒制的御用瓷器,并不是指乾隆自己燒制的瓷器,乾隆不會燒制瓷器,也沒有史書記載他曾經(jīng)燒制過瓷器。這篇《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以及這幅觀音像也一樣,它是允禮和繪畫作者根據(jù)雍正皇帝的旨意而“沐手敬書”、“敬繪”的,并非雍正皇帝親自所書或者親手所繪,這是不言而喻的。至于繪畫者是誰,難以確定,允禮雖工繪,但是否工繪到如此程度不得而知,故不可妄斷。宮廷畫家中,當時丁觀鵬最善畫人物佛像,他雍正四年入清宮造辦處做“畫畫人”,一入宮即為宮廷畫家中月俸最高的幾個人之一,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極樂世界莊嚴圖》即為其所作。這是另一個話題,不在本文敘述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