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悟道”二字,我們就總會想成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道或干瘦的高僧面壁而坐,鬼知道坐多久以后突然拍案而起仰天長笑,從此悟道,成為超脫一切的檻外人。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寫作,其實就是一種悟道。
也許,你聽了會說:真瞎扯。
不信?那就不妨聽俺說叨說叨。
悟道悟道,即悟出一種道理,一種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哲理。寫小說,即為悟道。
例如你寫一本關于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的故事,你首先必須思考正義是什么、邪惡又是什么。要知道,一個善良勇敢不畏強暴為了正義可付出一切的勇士可不時興了。人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勇士在與惡龍決斗前,肯定會猶豫,因為他不會將生命作兒戲,此時,他會想:正義是什么?
你筆下的人物是不會找到問題的答案的,所以這個問題被拋給了你:什么是正義?
這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你必須提出一種新的且能說服人的說法,否則故事將無法繼續(xù)下去。
于是你茶不思飯不想,翻遍各種論著,對這個問題魂牽夢繞,終于在某一天,你悟了道:正義這玩意兒,是相對邪惡而言的。它可以成為一個發(fā)動戰(zhàn)爭的偽借口,也可以成為制裁某位窮兇極惡的罪人的理由。但無論如何,你知道,它是為了世界萬物能更好地生存而存在的。你無法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卻理解了它存在的本質。就這樣,你向哲學悟道邁出了第一步。
接下來,勇士又會思考,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實現(xiàn)正義?
你又去翻史料,同時也提出方案:用仁義道德去約范?你又否定了它,因為你知道這固然是人素質的最高境界,但這卻太過理想化。不可能人人都是孔子,世人有愿意謙讓的,就有愿意搶奪的。用仁義道德是不大靠譜的。比如唐朝當時絕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要挑起戰(zhàn)爭的想法,但僅僅一個有此想法的安祿山,就將唐朝弄得元氣大衰。想靠仁義道德約束所有人,肯定不靠譜。
你又想:那就必須要讓自己強大,不會被別人欺侮。但問題又來了:所有人都這么想,那大家都想法子變強,戰(zhàn)亂豈不又要起來,邪惡不會又能趕走了正義?你又苦惱于此,便天天思考它,直到有一天你聽到中國領袖的指導方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平??瓷先]有什么特殊的話,卻因你時刻想著“強大與正義”的問題而變得不一般。你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強大與正義并不相悖。要想實現(xiàn)正義,必先讓自己勤于奮斗,不斷發(fā)展,成為一個強大的人或國家,有一定的社會或國際地位,你才能維護和平與正義。明朝之時,中國堪稱世界強國卻從未主動侵犯別國;清朝末期中國成為“東亞病夫”,受盡他人欺侮。你覺得哪個時期中國更有可能承擔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必然是前者。維護和平,必須以強大為基礎。
你就這樣一步步向真理進發(fā)。那么,你便也就一步步接近了道。
看,寫作,不是一種悟道嗎?
[北京市十一學校高一(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