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邊小吃到臺灣標志性美食,雖然不過一碗看似普通的面條,依然能感受到秘制湯汁的香醇、風味獨特的口感和那份濃濃的臺灣味。
沿著浦華酒店大堂檀木色的旋轉扶梯走上二樓,右轉便能見到一間開放型的、以奶白色為主調(diào)的餐廳。一眼看上去,它并不與金碧輝煌的大廳相襯,反而極其低調(diào),再微微向餐廳內(nèi)部看去,歐式的桌椅配上高貴的白色蘭花或嬌艷欲滴的玫瑰,羅馬柱旁茶色的細腳玻璃柜中,愛馬仕餐具依次擺放著,百合散發(fā)的幽香令人不禁想邁入餐廳。
經(jīng)指引,我們方知真的別有洞天。走廊兩旁的包廂無一例外的雅致,以純潔的白色和鏡子為主要裝飾,方桌上早已擺好了菜品。等待主角臺南擔仔面的出場前,服務員為落座的各位端上今天的特色頭盤;一只只粉紅色的小蝦,若一朵朵櫻花落入盤中。這種滬上罕見的海鮮名日“櫻花蝦”,產(chǎn)自臺灣,因其營養(yǎng)和味覺的豐富成為這里最受歡迎的開胃小菜。還沒有來得及欣賞完,一瓶顏色極為清淡的果汁送到我們旁邊,我立刻有種降落在臺南海岸線的錯覺。
一曲古典弦樂緩緩響起,輕盈、柔和。不大的包廂竟然有兩幅油畫真跡,都是酒店老板自己的收藏。油畫描繪的是臺灣的山野場景,雖然用的西洋手法,卻有種中國人文的胸懷在其中,令人回味無窮。
一道又一道海鮮美饌逐一登場:精選的海參與鮑魚制成的佛跳墻;蔬菜卷內(nèi)有著口感極自然的海鮮餡,芝士燴成小小一碗奶黃色,下面蘊藏著鮮蝦等新鮮海產(chǎn)……你并不會覺得膩味,因為廚師尊重食材,并相信嚴選食材本身的品質(zhì),因此極少放調(diào)味品,完全不用擔心上火或者是腸胃不適。據(jù)餐廳行政主廚吳清正介紹,所有的烹飪手法都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海鮮的營養(yǎng)成分,比如蒸、煮、燴等。
吳主廚給我們說了一個小故事;1958年,一對臺南夫妻挑著扁擔,靠一碗碗香蔥肉臊面,存臺北華西街開始了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如今,電影《艋舺》里出現(xiàn)過中華西街上的臺南擔仔面海鮮餐廳成為游客的必去地之一。為了保證老字號的口碑,酒店特別請來臺灣廚師團隊把關,而這其中,懂得制作擔仔面的只有三位,并且每次在做“肉臊”和“湯頭”的過程中決不允許外人在場,這兩樣恰恰是臺南擔仔面能在上海乃至海內(nèi)外依然不改“臺灣家鄉(xiāng)味”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