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程序都盡在教師的控制之中,有幾個教學目標,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幾分鐘,突破重點、解決難點要設置幾個問題,每個問題需要幾個學生來回答,甚至問題的答案都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這種教學看起來學生是“動”起來了,“參與”了,其實質是學生順著教師的設計、順著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師心中有數(shù)的“表演”。但任何一節(jié)課都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而只是“其一”,教學發(fā)展具有無限可能性,化學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在化學的世界中充滿了未知的可能,再高明的教師也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地事先想好課堂上的所有內容,所以經(jīng)常會有與課前預設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況發(fā)生。有些教師擔心這種非預設生成會讓自己在課堂上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學任務,對學生有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方法的內容預先進行“演練”,盡量迎合教材的結論;當出現(xiàn)疑問時,刻意打斷學生提問或“指鹿為馬”搪塞過去。殊不知,教師在避免自己尷尬的同時,也失去了課堂中最具生命力的教學資源,精彩也隨之消失了。當課堂不再是教師教案的單純演繹,學生不再是教師演繹的觀眾,課前的精心預設不能順利生成時,我們又該如何在意外之處造就精彩呢?
一、調節(jié)預設,機智生成
【教學片段】教師在演示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時,出現(xiàn)了大量黑煙。學生頓時表現(xiàn)出驚奇不解。因為教材上明確指出鈉與氯氣燃燒出現(xiàn)的是應該是大量的白煙。教師也馬上意識到實驗做失敗了。怎么辦呢?
教師:黑煙的產(chǎn)生似乎不正常的。我們來推斷一下鈉與Cl2反應的產(chǎn)物應當是什么?(生:是NaCl。)
教師:根據(jù)理論來講,這個反應應當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呢?
學生:金屬鈉燃燒,產(chǎn)生白煙??墒呛跓熓菑哪膬簛砟??
教師:大家可想一想,金屬鈉是如何保存的,再分析實驗中出現(xiàn)黑煙的原因。
學生:金屬鈉是保存在煤油中的,剛才老師取用的金屬鈉表面沾有不少煤油,在反應中煤油也燃燒,就出現(xiàn)了黑煙。
教師:非常正確!正是由于我的疏忽,在取出金屬鈉后沒有將表面的煤油用濾紙擦干,才出現(xiàn)了“黑煙事故”,煤油燃燒產(chǎn)生的黑煙干擾了反應中生成的氯化鈉的白煙。我再做一遍實驗,大家注意觀察并且和剛才的實驗對比。
教師在重做實驗時,認真用濾紙擦干鈉表面的煤油,鈉在氯氣中燃燒時產(chǎn)生白煙。通過兩次實驗的對比,學生對鈉的性質有進一步的認識,教師也化解了尷尬,促成了課堂的精彩。
在正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會碰到一些事先沒有預料到的現(xiàn)象或問題。如課堂演示實驗失敗或出現(xiàn)異常,學生的突然發(fā)問超出所學的范疇等,這些偶然性事情的發(fā)生,使教師難以按教案設計的步驟進行教學。有些教師在出現(xiàn)教學意外后不知所措,自己心中沒底,故意掩蓋發(fā)生事實,篡改實驗數(shù)據(jù),這樣只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將教學意外直接轉化為教學事故。而事實上這些節(jié)外生枝的問題和活動說不定其價值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它可能就是枝外生花疏影橫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利用好了也許更能妙手生花,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
二、打破預設,創(chuàng)造生成
作為教師要勇于直面學生的非預設生成,積極地對待,冷靜地處理,把學生的這些非預設生成盡可能轉化成為自己教學服務的資源。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要重視課前的準備。在生成與預設的關系中,有兩句流行語:“未曾預約的精彩”和“無法預約的精彩”,似乎生成有不可預約性。于是有人錯誤地認為,既然課堂是生成的,課程改革以后應該簡化備課,甚至不要備課。殊不知,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中的游刃有余。教師有必要對教學結果了如指掌,對過程更要多作假設“學生會怎么說,我又該如何引導”,特別是引導的方法,能從容不迫地面對學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與學生對話,這樣在課堂出現(xiàn)意外時,教師才不至于望洋興嘆、手足無措,甚至聽之任之、方寸大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毙抡n程中,要求教師備的是彈性化教案,重在設計教學過程由何開始、如何推進、如何轉折等,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要相輔相承,水到渠成。而不刻意追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性,這些不確定性和可變因素的引入,非預設的課堂才讓學生思緒飛揚,使師生積極互動,摩擦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涌現(xiàn)新的問題和答案。
其次,教師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善于聆聽的耳朵,在細節(jié)稍縱即逝時,抓住精彩的瞬間。這是需要長時間知識的積累和文化的積淀的。教師要善于傾聽,不斷更新觀念,舍得放棄自己的權威,舍得讓學生說。學生會說了,學生得到發(fā)展了,才是課堂的最終落腳點;教師要讓學生把話說完,在學生尚未闡述清楚觀點時,切莫隨便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要真正了解學生想到了什么,為什么能想到這些,即便是說錯了,也可以找到病因對癥下藥。
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課堂上面對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們就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的推進。正如布魯姆說的“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苯處熞妹翡J的眼光,果斷地放棄預設的教學程序,冷靜對待,巧抓生成契機,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留住不曾預約的精彩。
(作者單位:河南省中牟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