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德加默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提問得好即教得好”。這種看法不無道理。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的提問具有增進師生交流、集中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供教學反饋信息等教育功能。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欲罷不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那精采迭出的提問藝術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少有老師能做到這些。當前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表面性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很淺顯,學生往往只要回答一個字或是一個詞就可以了;習慣性提問,如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還有的教師提出問題,而學生卻“啟而不發(fā)”,以至不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課堂氣氛沉悶等。這樣的提問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是無效的,甚至不如不問。教師在教學中要誘發(fā)學生的思維,卓有成效地發(fā)展學生智能,必需注重“提問”要“有效”。因為只有有效的提問才能生成有效的課堂教學。
1.有效提問的設計原則
問而不當,則啟而不發(fā),收效甚微。判斷問題設計有效的標準有:(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能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2)問題要有目的性,即有明確的目標。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教學目標。(3)問題要有啟發(fā)性,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深入思考。
1.1提問設計要具有科學性
知識本身的內涵很廣泛,而且相互聯(lián)系緊密,如何把握知識內涵,使設置的問題情境成為有效提問,我認為:(1)首先應在吃透教材和學生兩頭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找學生感興趣的情景作切入點,精心設計要提出的問題,不僅讓學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不應該突然冒出一個與教學內容不相干的問題,去懲罰些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打亂教學的和諧。(2)挖掘知識的內涵,設計有效的問題組。所謂問題組,就是由若干相干問題組成的一組問題。
1.2提問設計要具有啟發(fā)性
提問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發(fā)思維的出發(fā)點,因此生物課上的提問應是經過認真推敲,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啟發(fā)性的問題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索,能誘發(fā)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通過啟發(fā),一方面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弄清知識本身的內涵,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輕松掌握所要學習的內容,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有效提問的形式
2.1創(chuàng)設情境提問
注重從學生感興趣的情景找切入點,由淺入深,緊密關聯(lián),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積極思考。
這種提問的思路,有利于引導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學會思考的方法,使之有“學有所用”的喜悅感。比如,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的《我們周圍的生物》一節(jié)中先提容易的問題:坐在教室里,我們所看見的有哪些生物?(人、樹、小鳥、蜜蜂等)哪些是非生物?(桌子、黑板、講臺、空氣等),從學生熟悉的問題著手,啟動思維,然后提問:珊瑚是生物嗎?請說明理由。對于珊瑚相對沒有那么熟悉,有些學生很容易將珊瑚和珊瑚蟲混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最后,讓學生觀察大量的植物、動物的圖片,提出問題: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總結歸納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2.2發(fā)散聯(lián)想提問
根據所學知識點,發(fā)散聯(lián)想,相關知識點統(tǒng)一集中設計問題組。這種問題的設計,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如:在八年級生物復習疾病與免疫時,歸納設置問題:(1)什么是傳染?。浚?)常見傳染病的類型?(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體表傳染?。?)不同的傳染病預防措施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注射了麻疹疫苗的人一般終身不會患麻疹,而注射過流感疫苗的人第二年還會患流感?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拓寬和深化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思維遷移難力和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有效的問題組,幫助學生歸納整理所學知識,又掌握有效的復習方法,真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3.對提問設計的思考
提問本身并沒有一套必須遵循的、嚴格的和固定的規(guī)則,但在提問時必須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3.1問題的設計應有適當的難度
教師應對學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確的估計,提出的問題應適合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水平,即提出的問題最好是介于“已知、已學”和“未知、未學”之間,并且能夠使學生意識到“已知”和“未知”之間、“已學”和“未學”之間的連接,產生“已知”和“未知”、“已學”和“未學”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質量高的問題應該既使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壓力,又使學生感到有解決的信心。問題的難易程度正好介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所謂使學生對問題解決的努力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應。
3.2問題的設計需結合學生的實際
每一個不同的問題,選擇哪些學生進行回答,教師應事先有一個大概的意向。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之間存在一個適宜度的問題。選取思維發(fā)展水平高的學生回答太容易的問題與選取思維發(fā)展水平低的學生回答太難的問題一樣,都不能達到提問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師還需要考慮提問時問題的輻射面和提問對象的輻射面,不能總是提問難度過高或過低的問題,也不能總是提問少數的幾個學生,對于那些膽小羞怯、反應不是很積極的學生,尤其需要注意引導。
總之,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只有有效的提問才能激發(fā)生物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激活思維。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區(qū)陸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