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前半句粗讀起來,似乎沒有什么難懂的地方,諸多方家也沒有在這句上多作停留,多半對此半句的解釋為:《易經(jīng)》之神妙足以知道將來變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儲藏既往的知識經(jīng)驗。誰能參贊于此呢?
謂如此為易,則過去未來無有不知了。盛贊易道之廣大,易學之絕妙精深。
我認為單純的贊嘆似乎并非此半句的本義,這一“來、往”之間,這“知、藏”之間,尤其是這個“藏”字,頗值得揣摩先哲獨到的用意,倒是在孔穎達的《周易正義》中,我看到了更深層的見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明著卦之用,同神知也。著定數(shù)於始,於卦為來。卦成象於終,於若為往。往來之用相成,猶神知也。[疏]正義日:此明著卦德同神知,知來藏往也。蓍定數(shù)於始,於卦為來。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以蓍望卦,則是知卦象將來之事,故言“神以知來”。以卦望著,則是聚於著象往去之事,故言“知以藏往”也。
簡而言之,這段的意思概括為:所謂來和往,是圣人明了蓍、卦的用法。著草是起卦的開始,對于一卦的最終成象而言,著意味著開始,意味著過往。而卦是最終成象的結果,對于著而言,卦象是結果,是未來。從著這個起點看,卦象是未來,所以講用易起卦可以知曉將來;從卦的終點看蓍的起點,就知道整個變化的過程,所以用易可以推導出過往。
在研讀這段話的時候,我感到中國話很有意思,在古語和今言之間有些地方讓人琢磨起來很有意思,比如“過往、過去”,其實往和去是離開的概念,表明從我處至他處的方向;而一個“過”自,就把這種指向調(diào)轉過來,變成了由他處至我處,在時間概念上是從以前的某個點到現(xiàn)在時點的意思;再比如“將來”也是一樣,將來就是將要來、要來未來,因為“來”就是從別處至我處,而將來則立刻把“來”的意味調(diào)轉成“去”的意味——從現(xiàn)時到未來,這是偶然想到的一個有趣的語言現(xiàn)象,再回到正題。
這半旬中,孔穎達的解析很精到,由此,我體會到一點,就是“知、藏”的內(nèi)涵,這兩字之用讓我感悟到古人的“內(nèi)圣”哲學。神以知來,知而不言,對于未來的神機,先賢借助易之神用,已經(jīng)了然于胸;知以藏往,藏而不露,此為上智。這一來、一往,先哲已經(jīng)做到了了分明,但是毫不張揚,于內(nèi)心處達到了超凡人圣的境界,詣如果不是圣人誰可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呢?由此,才能“外王”,就是下旬談到的“神武而不殺者夫”。[疏]正義日:易道深遠,以吉兇禍福,威服萬物。故古之聰明知神武之君,謂伏薏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殺而畏服之也。
后半句其實談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命題:王道?!吧裎涠粴ⅰ辈攀峭醯溃猩裎渲哦粴⒎o道,這是治理天下的學問,以威德廣收天下,而不用刑罰使民懼怕、臣服,這在華夏文明史上有無數(shù)的朝代更迭故事可以作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