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和臺灣,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都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面粉烙成圓形的面皮,卷食時加上事先做熟、切細、碾碎的餡料,類似春卷,但不用油炸。
據(jù)說“薄餅”的由來有一段傳奇故事:明代時,閩南有個狀元叫蔡復(fù)一,才高八斗,但相貌很丑:眇目,歪嘴,跛足??墒侨f歲爺偏偏愛才慕能,任命他為七省經(jīng)略兼十三省巡按。朝廷中有人見他走紅,不免眼紅,有意想把他身體搞垮,便設(shè)下陷阱,在皇帝面前反復(fù)推薦蔡復(fù)一,不斷給他加大“工作量”。
蔡復(fù)一總督云貴湖廣軍務(wù)期間,經(jīng)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地批閱公文,難得有歇手吃飯的時間。他的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終于想出個妙法:把面粉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烙成一張張薄薄的面皮,然后把平時夫君喜歡吃的各種菜切細,調(diào)好料炒成菜燴,再用薄面皮把飯菜卷成圓筒狀。每當夫君繁忙時,她就端著卷好的“薄餅”站在丈夫旁邊替丈夫供食。蔡復(fù)一一手批文,一手接過夫人遞過來的“薄餅”進食,十分方便,并不因為事務(wù)冗忙影響進餐。從此,蔡夫人做“薄餅”的故事在民間傳為美談。
另一種說法是:古代福建漳州有個書生為應(yīng)試趕考,整天深居書齋,廢寢忘食地讀書。其妻怕飯菜涼了弄傷夫君的腸胃,就將小麥磨粉烙成薄皮,里面卷上夫君平日愛吃的肉菜餡料,置于書案,便于夫君隨時取食。書生一邊閱讀一邊進食,自此日日飽餐,連趕考途中也帶上這種便攜食品。后來,他金榜題名當了大官,常對妻子說:“多虧了你才有我今天的美好前程,真是餅薄情不薄??!”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多數(shù)家庭最大奢望就是一日三餐能夠填飽肚子。那時候,我打探到哪家親戚吃薄餅的準確日子,就天天渴盼,扳著指頭算天數(shù),到時候跑到別人家里去蹭一嘴。盡管那時的薄餅餡料多是蔬菜、豆腐、面茶和憑票證買來的一點食糖和肥肉,但對常年難見油腥、肚腸生銹的普通村民來說,仍不啻于美餐。記得1971年端午節(jié)前夕,我在新加坡定居的堂伯回國探親,送給我們幾斤他帶回來的面粉。端午節(jié)到了,我祖母決定請?zhí)貌郊依锍燥垼陀锰貌偷哪切┟娣劾映杀★炂?,給堂伯吃的薄餅餡料是當時定量供應(yīng)的食糖、豬肉和雞蛋,而我們吃的薄餅卷的全是豆腐、茄子、卷心菜、蘿卜絲等瓜蔬。堂伯發(fā)現(xiàn)我們吃的“菜薄餅”,先要了兩塊品嘗,這一嘗讓他的胃口大開。原來他平時吃慣了魚肉,吃我們特別為他做的肉餡餅沒有食欲,反而對瓜蔬餅吃得津津有味。堂伯吃完后還對祖母說:“你們吃得這么好,看來生活并不差嘛?!薄拔母铩逼陂g,各地大搞“破四舊”運動,有些干部說端午節(jié)吃薄餅也是“封資修”的東西。記得有一年過端午節(jié),大隊支部書記一大早就手握話筒,登上大隊部的樓頂,命令社員們不許烙薄餅,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要扣工分寫檢討。有膽大的社員與他理論,說端午節(jié)吃薄餅是紀念屈原??芍谷徊恢钦l,說:“什么七元八元的,不能烙就是不能烙。”中午,支書喊得口干舌燥,饑腸轆轆地回到家中,喝過一大杯涼開水就迫不及待地問:“薄餅放在哪里了?”妻子若無其事地說:“哪有什么薄餅,你不是說不讓烙嗎?”支部書記說:“我喊我的,你烙你的不就行了嗎?”其實,他妻兒早已把薄餅吃到肚子里了,有意讓支書感受一下吃不上薄餅的滋味。因有這個笑料,至今我們家鄉(xiāng)還有一句俗語——“我喊我的,你烙你的”,意思是,說歸我說,做由你做,不用那么認真。
改革開放以來,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端午節(jié)吃的薄餅也在不斷翻新,餡料也越來越豐富,除傳統(tǒng)的肉絲、蛋絲、蘆筍、韭黃外,還加入了蝦仁、蟹肉等海鮮,新奇一點的還用滸苔、虎棲等海藻野菜為配料。食用時,取餅皮平鋪在潔凈的圓盤上,然后各擇喜好的餡料,堆在面皮上理成條狀,宛如平疇上的一畦土垅。之后如卷席筒把左右兩端包起來,接口處涂一層番茄醬或橘子油之類的調(diào)料,既不易松散,又平添了幾分風味。
每年臨近端午節(jié),賣薄餅的小販紛紛登市,街市上飄溢著薄餅散發(fā)出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我讀過這樣一首專寫閩南薄餅之美的詩:“調(diào)羹湯餅佐春色,春到人間一卷之。二十四番風信過,縱教能畫也非時。”薄餅給人們的餐桌帶來了春天,也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責編 馮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