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這幀水墨寫生《紫云山探碑圖》,筆墨溫潤豁朗,構(gòu)圖蒼渾豐茂,圓靜超逸,收云山于紙幅,不失文人風雅之制。
紙本《紫云山探碑圖》(107×39cm)立軸,披而賞之,但見紫云山中,重巒疊疊,蓊郁蒼茫,青松簇簇,茂樹橫生,近山渾圓,遠山朦朧。山半平坦處,筑屋一座,背壁面崖,垂松一株,張之如蓋,實乃觀景佳地。山谷間曲徑通幽,路盡頭,聳立圭形古碑一通。行者二人邁步向前,尋古探碑也,一種深邃清幽景象撲面而來。全圖以淡墨皴染,深墨點石苔及樹葉、松針。水墨清潤,氣韻渾厚,雖無奇而峻秀,雖不壯卻雄強。畫幅右上隸書題名:“紫云山探碑圖”。后有小識:“辛亥三月六日,訪武氏石室畫像,得碑之多莫過此役,圖以自喜。秋盦?!毕骡j象形朱文印“易”。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盦。詩、書、畫、印皆能,尤工山水,“得北苑巨然發(fā),深究于倪黃派?!比黄渌?,每多淡墨干筆寫取神韻,蕭疏冷逸,而有金石味,精于金石考證之學(xué),蔣寶齡在《墨林今話》中述其:“性嗜古殘碑斷碣,所至輒蒐訪于荒煙宿莽間,孜孜惟恐不及?!彼麑鹗詹?、研究,癡情入迷,曾說:“余素有金石癖?!辈⒆澡忛e章曰“碑癡”、“小松所得金石”,鈐于書畫作品之上。阮元《小滄浪筆談》簡介道:黃易“收金石刻至三千余種,多宋拓舊本?!敝摹拔淞红舢嬒耦}字”,便是他赴山東訪碑所得。從此,名其居曰“漢畫室”,且篆印二方以志。
黃易官山東濟寧府同知時,不廢風雅,廣搜碑刻,寄興繪勝,又畫成“訪碑圖”十六幀,“頗有逸趣”。金石考證家錢大昕詩題其圖云:“平生未有和山頂嶠癖,作吏偏于孟母親。一輛芒車奚一雙眼,天將金石付斯人?!?/p>
《探碑圖》款中所提“武氏石室畫像”,又稱“武氏祠畫像”,在今山東濟寧紫云山,是東漢末年武氏家族墓地前的石砌祠堂。祠堂的四壁刻滿了歷史人物、神仙怪異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等,像旁有隸書題記,雕工精細,造型生動,藝術(shù)風格渾樸雄健,是研究東漢末年社會歷史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武梁祠畫像”的最早記錄,見于北宋趙明誠的《金石錄》,但年深日久,歷經(jīng)洪水漫淤,石室傾圮,長期掩埋地下,及至清代,武氏祠就鮮為人知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黃易任濟寧同知時,根據(jù)趙明誠的記載,親赴此處,深入調(diào)查,終于發(fā)現(xiàn)“武祠”,不禁狂喜!隨即解囊挖掘,相繼發(fā)現(xiàn)石室三個以及漢碑、漢闕、畫像石20余塊,使這一東漢石刻藝術(shù)重見天日,此舉震動了當時的金石學(xué)界。
其實,早在發(fā)現(xiàn)武氏祠之前的乾隆四十年(1775)黃易就曾在畫家汪水處見到過“武氏祠畫像”的舊拓本(即傳為唐拓者),當時就動情地說:“古香可愛,為之心醉?!绷粝铝松羁逃∠螅弧稗挱h(huán)胸次者十有余年?!币矠槠浜髞戆l(fā)現(xiàn)武祠奠定了基礎(chǔ)。
自從黃易發(fā)現(xiàn)這批稀世珍寶,深感自己責任重大,應(yīng)加竭力保護。他在撰寫的《錢塘黃易修武氏祠堂記略》中說:“今諸石縱橫原野,牧子樵夫豈知愛護,不急收護,將不可問古物,因易而出,置之不顧,實負古人,是易之責也?!?黃易在濟寧運河廳居六年,尋訪、發(fā)掘、鑒別、考證金石碑刻,成績斐著,對我國古代文物搜集保護立下了很大功勞。如今,“武梁祠畫像”已被命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黃易在《紫云山探碑圖》題識中自謂“辛亥三月六日訪武氏石室畫像,得碑之多,莫過此役?!彼嬎?,即為前事?!靶梁ァ保饲∥迨辏?791),黃尚在濟寧任上。訪碑歸來,余興未盡,展紙運筆,憶記成圖,志喜紀念。此幅全象畢顯,用心繪制,當系其諸多“訪碑圖”中工力之作。傳世至今,已歷二百余年,實屬難得。它的披露,不但使我們一睹紫云山當年的概貌,而且從紀款中也得知黃易此年的活動蹤跡,頗有藝術(shù)及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