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宋徽宗趙佶是一位荒淫昏庸的皇帝,但卻是是一位很有造詣的畫家和書法家,他的藝術(shù)才華為后人所敬仰和推崇。他開創(chuàng)了瘦金體書法之先河,被后人譽為“丹青”高手。他親筆用瘦金體書寫的“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錢文,挺拔勁瘦、清秀俊美,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加之此二幣鑄工精美,故深受藏家及錢幣愛好者喜愛。近年來,在海內(nèi)外形成了一股研究收藏崇寧通寶錢幣熱,關(guān)于崇寧通寶錢幣的專著也相繼出版,許多珍稀品種陸續(xù)被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筆者在收藏的百余枚崇寧通寶錢幣中整理出幾枚特殊版式版別錢,特介紹于此,以求同道鑒賞。
圖1、錢徑38.2-38.8㎜、穿徑9㎜、緣厚3.5㎜、重11.7g,青銅質(zhì),生坑品,紅斑綠銹入骨。錢文、錢緣、穿背等處雖有塊狀硬銹,但仍難掩字廓深峻、鑄工精美、玉劃銀鉤、御書瘦金體風(fēng)范。該錢屬寬緣特大樣,四字寄郭離緣,且四字較常品均大,只因錢體太大,視覺效果似乎不顯著而已。
崇:略退且仰,“示”部二橫均長、且第二橫兩端頓筆明顯,“示”部豎鉤及右點接穿;
寧:斜“丁”平鉤,“丁”橫接緣,右昂寧;
通:小頭通,“甬”部中豎貫通、上接“甬”頭、下連走底;立點長尾通,尾折筆較強且上翹;
寶:長寶,闊“王”小“爾”且王爾間距較大、長足“貝”。
小結(jié)點評:該品為筆者收藏百余枚崇寧通寶錢幣中直徑最大者,而且查閱有關(guān)資料書籍均未見到相同錢文書體,更未見相同大小或更大者。北京劉征先生等人所著《崇寧通寶分類圖譜》中所載400枚不同版式版別的崇寧通寶錢幣,錢徑最大者僅為36.6㎜,而該品直徑達(dá)38.2-38.8㎜,足見該品之大,實屬珍罕也。另值得一提的是該品雖徑大緣厚,然個大體輕,掂之有輕浮感,筆者以為可能是該幣入土久遠(yuǎn),銅質(zhì)發(fā)生氧化反應(yīng)使然。
圖2、錢徑34.8㎜、穿徑8.8㎜、緣厚2.8㎜、重11.8g,青銅質(zhì),生坑品,紅斑綠銹。御書瘦金體,鑄工精美。三冠及丁橫兩端均有明顯頓筆。最大特點是“崇”字右昂且崇字“山”部明顯傾斜,寫法別異,大破崇“山”書寫之格局:即崇“山”部是第三筆右豎接緣,而非第二筆中豎接緣。諸譜未見。
圖3、錢徑34.2㎜、穿徑8.3㎜、緣厚2.3㎜、重10.6g,青銅質(zhì),生坑品,紅斑綠銹。御書瘦金體。肥郭背闊緣,進(jìn)“崇”進(jìn)“通”,闊“丁”,長點爾、長點貝“寶”?!俺纭弊纸庸B緣,“寧”接郭,“通、寶”二字連緣。最大特點是:崇字“示”部豎與鉤明顯斷筆,為兩筆組成。諸譜未見。
圖4、錢徑33.8㎜、穿徑8.3㎜、緣厚2.0㎜、重8.2g,青銅質(zhì),生坑品。字口較淺,淺郭淺緣,正“崇”正“通”,斜“丁”寧。該品最大特點是:背穿、緣均較淺,錢背稍平坦,極像“崇寧重寶”錢背。因此筆者暫稱為:重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