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的神話故事,在我國流傳甚廣,婦孺皆知,為廣大群眾津津樂道,成為道教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成為我國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元素。 “八仙過海”“八仙朝圣”“暗八仙”等也因之成為我國瓷器上最受人喜愛的重要紋飾之一。它之所以普及率這么高,這和明嘉靖皇帝崇道有著直接的關系。本文結(jié)合八仙朝圣青花罐的鑒賞作一些探索與研究。不當之處請大家賜教。
數(shù)年前,余在青城山麓收藏了一件青花瓷罐。該罐高23公分,口徑13.5公分,罐腹正面畫著一個高臺山,高臺四面懸崖絕壁,前方有一條上天梯,右側(cè)有一座送仙橋,左側(cè)懸掛著串串人參果,在罐肩畫著許多蒼松和遠山,太上老君磐腳坐在高臺之上,左面擺著香爐,正在焚香誦經(jīng),老君左側(cè)依次排列著鐵拐李,漢鐘離,韓湘子,蘭采和,呂洞賓,何仙姑,曹國舅,張果老等八個神仙,他們外著蘭色道袍,里穿白色內(nèi)衣,一個個神采弈弈,瀟瀟灑灑,喜形于色,向仙山行進,去朝拜道教至尊太上老君。紋飾布局嚴謹,畫面飽滿,錯落有致,生動活潑,雖用一色青料,卻通過釉的濃淡輕重,達到色分五彩,把內(nèi)容層次和人物特色很好地展現(xiàn)了出來。瓷罐青花色澤濃翠艷麗,白釉白里泛青,釉面肥潤,口沿醬黃,器底為沙底,有跳刀痕,火石紅與鐵銹斑,皮殼包將明顯。在明嘉靖時期,民窯制瓷水平很高。那時朝庭下達的燒制任務很大,竟達100萬件之多,官窯不能按時完成,就把一部份轉(zhuǎn)給民窯,搞“官搭民燒”,許多官窯瓷器就是民窯燒制出來的,只不過打了一個“記年款”而矣!從八仙朝圣青花罐的精美程度來看,它應是一件“準官窯”精品!
道教是我國東漢時期產(chǎn)生的民族宗教,是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宗教之一,并在明嘉靖時期達到了頂峰。八仙故事歷經(jīng)漢唐宋元,直到明代才臻于完善,規(guī)范和定格,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完整的八仙神話故事,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究其原因這和嘉靖皇帝妄信道教,使崇信道教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有著直接的關系。對此,《明史紀事本末》一書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聰,明武宗朱厚照從弟,聰明自信,剛愎專橫,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對道教十分崇奉。他自14歲繼位當上皇帝始,直到駕崩的45年內(nèi),上演了中國史上皇帝妄信道教的一出出滑稽可笑的荒唐故事。
嘉靖二年(1522年——繼位的第二年)四月,他聽信太監(jiān)崔文的鬼話,以禱祀為名,在紫禁城內(nèi)的乾清宮各處,設立“道場”(建醮)做道教法式,數(shù)日內(nèi)通宵達旦,晝夜不絕;又命太監(jiān)十余人在宮中學習念經(jīng);又在朝清宮,坤寧等宮各建齋醮,舉行供齋醮神,設壇祭禱神靈等宗教儀式;又在西天西番,漢經(jīng)諸廠,五宛宮,西暖閣,東次閣等處依法泡制,使之或連日夜,或間日一舉,或一日再舉,整個皇宮變成了一個道教的大法會,大道場,道教活動達到登峰造極,盛況空前。嘉靖十年(1532年)他為求得皇子,又在皇宮內(nèi)建“祈嗣醮”、“欽安殿”,并以禮部尚書夏言擔任醮壇監(jiān)禮使,侍郎湛入水,顧鼎承擔任“迎嗣道引官”。他于每月初終兩日親自代頭參加醮壇儀式,文武大臣依次排隊,逐日進香,并使之制度化,規(guī)范化,經(jīng)常化,常年香火不絕。嘉靖十五年十二月,他喜得皇子后,更對道教崇拜得五腑投地。為謝儲祥(感謝神仙給他皇子),他又在禁內(nèi)立極殿大修金祿醮,大齋內(nèi)皇壇,搞醮壇儀式七個晝夜,并規(guī)定原定道教祭祀活動及程序不變,照舊繼續(xù)舉行。從此他在信奉道教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進而不理朝政,專心崇道。嘉靖十八年九月,他給輔佐大臣們說“朕欲命東宮監(jiān)國,靜攝一二年,然后親政”,次年正月遂因病不朝,二月建宮祈禳三日,是年十一月,在他生日——“萬壽圣節(jié)”那天,又在天玄極殿搞了三天三夜的醮壇祭祀。
嘉靖皇帝自幼身體較弱,當皇帝后因政事繁忙,三宮六院,身體越來越差。為了強身,求長生不死,他聽信道士“采陰補陽”,服了少女的月經(jīng)可保長生不死的鬼話,命令大量征集十三四歲的少女入宮,并令方士用這些處女的月經(jīng)來做丹藥。為保證宮女們的潔凈,規(guī)定他們不得進食,只能吃桑飲露,宮女們不堪痛苦,便舉行“起義”,乘皇帝睡著時欲用繩索將其勒死,但由于在慌亂之中誤把繩子拴成了死結(jié),因而沒有成功。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壬寅宮變”!
“壬寅宮變”嚇得嘉靖皇帝魂飛魄散,整日擔驚受怕,不敢進入大內(nèi),只好離開皇宮,搬到西苑(即今天的中南海)內(nèi)長住。他從此靜下心來,排除干擾,專心修道,再不臨朝,而把日常政務交給首輔嚴嵩,自己則“修玄西內(nèi),權(quán)綱總攬”,進行遙控指揮。這就造成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皇帝擅離職守,嚴嵩專權(quán),朝政黑暗的混亂局面。他除了在西苑潛心修道之外,還利用太上老君誕辰等重大節(jié)日,在皇宮舉行重大的齋醮儀式和其它道教活動,后來還組織翰林院的侍讀,修撰等到西苑內(nèi)撰寫玄文,試圖從理論上對他崇道進行總結(jié)提高。最后他還給自己取了“飛玄真君”“忠孝帝君”“萬壽帝君”三個道號,成為中國史上唯一一個有道號的皇帝。
自古以來任何最高統(tǒng)治者的思想、言行、愛好,都不是個人的私事,而都代有政治的色彩。嘉靖帝妄信道教也不只是個人的信仰,而成為他“保國”“護國”,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重要國策和打擊反對派的政治手段。為了推行他的崇道政策,對反對推行道教的編修楊名,太仆楊最,御史楊爵,駙馬都尉鄔景和,戶部主事海瑞等官員,一律于以嚴厲打擊,撤職,罷官,系獄,流放乃至殺頭。相反則利用各種理由,各種機會,對著名道士重用提拔,加官晉級。先后封道士邵元節(jié)為“致一真人”賜玉帶官服,給玉,金,銀,象印各一,為其建“真人府”“仙源宮”,月給俸100石,贈田三十頃,授禮部尚書,給一品服飾,賜彩蟒衣并“闡教護國”玉印,邵元節(jié)死,命中官錦衣護其喪,對待如伯爵;封天師張彥羽為“正一嗣教真人”,賜金冠,玉帶,蟒衣,銀幣,張死,賜“天師永緒”名號,對待如列侯;對道士陶仲文,初封其為“神霄保國宣教高士”,在吏部授其職,給誥印,再封為“少師”,“少?!保吧俑怠?,“柱國”,后又再封為“伯爵”,“恭誠伯”,“光祿大夫”,“禮部尚書”兼支大學士俸,歲祿1200石。陶仲文以一道士身份而居三公之位,位極人臣,僅在皇帝一人之下,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文武大臣,從而把道士地位推到極限,成為皇帝最親近,最信任,最榮躍,地位最高的寵信重臣。道教也因之成為當時第一宗教。
上之所好,下必效焉。信道,尊道,崇道,便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一種社會潮流。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作為道教組成部份的八仙故事及其藝術(shù)形式也自然受到美術(shù)界和社會的熱捧,在那時的瓷器上,無論官窯民窯八仙故事都是最流行的主題紋飾之一。
八仙故事及文圖的流行除了當時朝廷大力推行外,也有其自身內(nèi)在的原因。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許多合理的成分,例如,唯物辨證,自然和諧,尊重生命,注重今世,注重養(yǎng)生,在醫(yī)藥,化學,武術(shù),音樂,膳食等方面都有很多積極的有價值的東西。八仙故事實際上講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而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與歡迎。我們試看一下八位神仙的身世。鐵拐李,李玄,原是一位道士,因離身魂游遇太上老君得道,返回時其體被弟子焚毀,只得用一殘疾人的尸體“借尸還魂”而成仙(實際上他本身就是一個殘疾人);漢鐘離,姓鐘離,名權(quán),原為軍事將領,因打了敗仗,沒有去處,受鐵拐李點化上山學道,下山后飛劍斬虎,點金濟眾,最后成仙;呂洞賓,名巖,唐時舉人,兩舉進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鐘離權(quán)授以丹訣,遂成神仙,時年已64歲矣;張果老,據(jù)說唐武則天時已數(shù)百歲,曾被唐玄宗招授“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但他卻長隱中條山中,裝死不奉詔,經(jīng)常倒騎白驢,日行數(shù)萬里;何仙姑,唐廣州增城女子,年十五歲,家貧母病,為母山中采藥,行走如飛,后經(jīng)呂洞賓點化,食云母粉而成仙;蘭采和,乞丐,常穿破蘭衫服,一腳著靴,一腳跣露,手持大拍板,行乞鬧市,乘醉而歌,周游天下,遇呂洞賓點化成仙;韓湘子,韓愈族侄,會著詩,性狂放,能在冬天令牡丹花開數(shù)色,遇呂洞賓點化成仙;曹國舅,姓曹名友,宋代國舅,因其弟仗勢作惡,恐受牽累,遂散財濟貧,入山修道,后由漢鐘離,呂洞賓引入仙班。他們的神話故事頗具傳奇色采,生動活潑,極富想象力,普遍迎合了人們的精神追求。
道教內(nèi)涵豐富,但其核心和最高境界是神仙。太上老君是神仙的“至尊”,“八仙”是凡人成仙的典范,因而“八仙朝圣”就成為反映道教真諦,體現(xiàn)道教形象的代表作。在八仙朝圣中除神仙文化外,還反映了幾層意思:一是崇尚生命,道教不重來世,只重今生,把生命看作第一位;二是追求長壽,長生不死剔除其神秘臆想外,實際上是一種長壽文化;三是平等,八仙故事反映出不論男女老少,尊卑貴賤,都是平等的,都有成仙的機會,四是自由,八仙都是“散仙”,行動自由,超脫瀟灑,無拘無索;五是積德行善,多做好事,尊老和諧等。這些文化原素與人們的要求相符合,為人們所羨慕,所向往,因而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時空穿透力。這就是八仙故事幾百上千年來為廣大民眾喜聞樂道,傳播不息的內(nèi)在原因。
八仙朝圣的神話故事流傳了幾百年,但朝圣的地點在哪里?至今都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結(jié)論!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弄清道教的“圣”是誰?道教的“圣”是太上老君李聃!這早已成為共識,因為他在2000多年前就撰寫了名振世界的不朽名箸《道德經(jīng)》,成為道家的杰出代表。但是道家并不一開始就是道教,李聃也并非一開始就是神仙!就是道教的至尊!只是在幾百年后的東漢時期,張陵到青城山天師洞創(chuàng)立道教之后,《道德經(jīng)》才被作為道教的經(jīng)典,李聃才被奉為神仙,才被奉為道教的始祖和至尊。青城山不僅是道教的發(fā)祥地,更是太上老君由人變成神的仙山福地!作為太上老君弟子的八仙們到哪里去朝圣呢?當然是到青城山??!青城山原名“高臺山”(至今在上清宮前還豎立著“高臺山”的石牌坊),那里有神仙溝,有“送仙橋”,有“上天梯”,有人參果,有青城蘭,它不僅風光秀麗,還以“天下幽”著稱于世,處處彌漫著道骨仙風,歷來有“仙山”之譽,有“神仙都會”、“仙師祖庭”之稱,在常道觀內(nèi)(即天師洞)至今都還掛著“神仙都會”的匾牌。我們看一下八仙朝圣青花罐上畫的場景,它和青城山何其相似!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歷史的記錄和歷史文化的沉淀!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八仙朝圣在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