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時的寒冬臘月,無論是皇宮貴族,還是書香門第,甚至黎民百姓之家,御寒暖手時都喜愛使用銅手爐這種冬日的暖具。手爐這種產(chǎn)量豐富的暖具,如今已與當代人的生活漸行漸遠。在空調(diào)暖氣充盈的日子里,如果再像過去的小姐少爺們那樣捧上一只銅手爐來暖手消閑,好像有點為刻意懷舊而裝腔作勢了?,F(xiàn)在的人收集過去的銅手爐,主要還是因為此類工藝精巧的老東西可以在閑時賞玩一番。玩賞的方式可以有多種,一可以拿在手中把玩,經(jīng)手掌中日久的撫摸盤玩,盤熟爐上的皮殼包漿,銅手爐則會變得更加古樸光潤。二可擱在博古架上,與香爐、熏爐一起作為銅爐系列藏品來陳列賞玩。三可吸取有些外國人對手爐的玩爐情趣,如有些日本女子,就喜愛將中國式的銅手爐用來搞些插花活動。
發(fā)展流行于明清時期的銅手爐,又稱“袖爐”、“捧爐”、“火籠”,顧名思義就是暖手的工具。手爐雖說大多流行于民間,但由于其工藝精妙雅致,使這種過去民間冬日暖手的用具成為了既實用,且又可賞玩的物品。如今從存世的實物以及文學、書畫作品中,不時也能尋覓到手爐的蹤影。清代著名宮廷畫家陳枚在12幅《月曼清游圖》中,就有兩幅圖畫描繪到了手爐,其中“寒夜探梅”一畫中有一位貴婦正懷抱一銅質(zhì)鍍金手爐緩步而行。該畫作有御詩一首:“眷信侵尋檻外梅,倚吟秉燭共徘徊,輕寒不進深庭院,女伴攜爐得得來?!笨梢?,精美的手爐常常被請進了皇宮貴族的大雅之堂。
明清時期,手工藝素來發(fā)達的江浙地區(qū)的民間工匠在宣德爐工藝的基礎(chǔ)上制作出了銅手爐。明代嘉興制爐名匠張鳴岐最先制作出一種銅質(zhì)勻凈、光澤古雅的水磨紅銅手爐后,以“張爐”為代表的江浙地區(qū)又出現(xiàn)了如王鳳江、胡文明等制爐名家。當時,江南的手爐制作最先在浙江省嘉興地區(qū)興起。手爐在明末清初雖在嘉興盛行一時,但是自清中期以后,傳統(tǒng)手工藝歷史悠久的蘇州地區(qū),其銅作工藝漸漸興盛并取代了嘉興的手爐制作業(yè)。關(guān)于蘇州手爐制作業(yè),清乾隆時期《蘇州府志》載:“郡中西城業(yè)銅作不下數(shù)千家,精粗巨細,日用之物無不具。”據(jù)《茶余客話》記載和故宮博物院院刊《明清工藝美術(shù)名匠》中介紹,明清時江浙一帶包括蘇州地區(qū)的鑄銅爐名匠有胡文明、周文甫、蔡家、蔣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豐等,“皆名聞朝野,信令傳后無疑”。清晚期及民國初年,蘇州地區(qū)的銅作作坊仍有百余家,其中制作手爐、腳爐、水煙桶、茶壺、香薰、鴉片盒等銅器用具的名匠高手也有不少,以云鶴軒、大興祥、施元記、姚春和等名號,趙一大、沈春茂、鐘元興、余永興制作工匠較為著名。
從如今存世的名家手爐制品來看,主要以張鳴岐、胡文明、王鳳江、潘祥豐、趙一大和沈春茂等人的精品手爐為收藏熱點。各地拍賣會,及各地收藏品市場上偶有出現(xiàn)的高價手爐一般都是這些名匠的作品。明代晚期的浙江嘉興出了兩位制爐名匠,一位是張鳴岐,另一位是王鳳江。據(jù)有關(guān)史料考證,張鳴岐制爐先于王鳳江著名,而且張鳴岐還擅畫善刻,在美術(shù)方面頗有造詣,故其制作的手爐品位很高,當時的人將張鳴岐的手爐呼之為“張爐”。張鳴岐系明代萬歷年間嘉興人,原居謝洞(今嘉興郊區(qū)新塍一帶)。張鳴岐制爐樣式豐富、工藝講究,為人們所重,以致著名畫家項元汴(墨林居士)“見而異之”,專門請張鳴岐為他制爐,其他地方的名人雅士也紛紛請張鳴岐制爐,一時“張爐”熱手大江南北。到了清代,大詩人朱彝尊在《鴛湖棹歌》(鴛湖即今嘉興南湖)中更是詠嘆張爐之妙:“梅花小閣兩重階,屈戌屏風六扇排,不及張銅爐在地,三春長暖牡丹鞋?!边@里雖然贊的是張鳴岐制作的腳爐,但其手爐更聞名遐邇。長期致力研究明清銅爐、瓷器及古代文房用品的當代海上文物鑒賞家蔡國聲先生對張鳴岐手爐情有獨鐘,他評價張鳴岐手爐認為,“張爐”的選料一般常用水磨紅銅,其銅材可塑性強,銅質(zhì)均凈,光澤雅樸宜人,同時在配料上還吸取了明代初期宣德香爐的配料工藝,有少許金、銀、錫、銅等多種金屬成份,更使其手爐獨具光彩。張鳴岐的手爐一般不大,手掌大小而已,爐的四壁較厚,其厚度達1.5毫米以上,爐身不加雕鑿,保持著厚重、渾樸、索凈的特色,手感份量較重,其爐蓋的工藝和爐身相比要繁復(fù)得多,紋飾是在幾何化的冰裂紋框架內(nèi),再加纏枝菊、纏枝牡丹,以及梅花等花卉圖案,十分華麗、自然和工細。它的藝術(shù)加工程度分敲打、拉鋸、雕刻、鑿磨等,尤其以渾然一體的敲打和細致入微的水磨工藝最具特色。四百余年至今,可以說“張爐”的內(nèi)外爐壁均無銹斑痕。故如今市場上常有仿制“張鳴岐制”名款的手爐出現(xiàn),因其銅質(zhì)及工藝均達不到“張爐”的水平,一般行家還是能辨其真?zhèn)蔚?。另外,張鳴岐手爐的款式多種多樣,就其底足而言,有平底、圈底、奶子三足底和回紋器足底等,皆用整塊銅料錘打敲擊而成決無鉆嵌焊鑄之痕跡?!皬垹t”的小巧玲瓏除了工藝特色外,在使用上也優(yōu)點眾多。其一,它的爐蓋與爐身蓋合緊密,雖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流傳,千萬次的開合亦不變松;其二,爐中的火炭甚熾,而爐體的外部亦不過熱,若以布護之還不燙手,而保暖的時間亦長;其三,“張爐‘的胎壁厚、銅質(zhì)細,轉(zhuǎn)折處理得體,所以張爐“至今不大有癟凹和變形的”。據(jù)有關(guān)著作記載,“張爐”制成后,爐上可立一成年男子而爐不變形。
繼張鳴岐制爐之后,明清手爐制作名匠如嘉興的王鳳江、淞江的胡文明、姑蘇的潘祥豐、趙一大、沈春茂等人的手爐,在“張爐”的影響下各具風格特色。王鳳江和胡文明的手爐一般與“張爐”風格有近似之處,保持了原有的古樸雅致、小巧玲瓏的特點。但王鳳江手爐的選料更多采用黃銅合金的成份,剛制成的手爐金光燦亮,傳世品亦依然不失光澤。王鳳江手爐同樣以小巧精致為上,尤其是爐蓋上的網(wǎng)紋紋飾更精細繁復(fù)、變化多端,捧握在手,使用和玩賞時有百用(看)不厭之感。據(jù)《考古偶編》一文載;“有宣德彝器譜足資考證,手爐帽爐紫銅者以張鳴岐所制為最;白銅、菜花銅以王鳳江所制為最;皆工整而靈動若胡文明紫銅鏨花鎏金爐。三人制作亦為一時名手后所不能仿?!倍拿鞯氖譅t,顯然更注重造型的雕塑感和立體感。因胡文明又是明末時期銅香爐、熏爐的著名鑄爐工匠,鑄造的銅香爐莊重而華麗,又擅長于爐身爐壁的凹凸浮雕和鏤刻工藝,故胡文明的手爐常常參考采用銅香爐、熏爐的造型,經(jīng)失蠟工藝鑄造成形后再進行精雕細刻,還常在爐蓋及爐身四周施以鎏金或錯金銀等工藝,使手爐更顯雅麗華貴。
明末清初的潘祥豐,也是一位制爐名匠。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潘祥豐是鄰近嘉興一帶“吳根越角”的人,但也有說是明代姑蘇的制爐高手。因古時侯人們認為手藝人的制作大多不過是雕蟲小技之活,不足以名載史冊,故有很多像潘祥豐、趙一大、沈春茂等當時著名工匠的傳略如今基本無從進一步考證。但是,從現(xiàn)存的零星地方史料中還能略知一二。更多的是從這些名匠存世的手爐作品中辨知他們制爐的高超技藝。潘祥豐的手爐現(xiàn)今存世較多,各地的拍賣會上也常有潘祥豐的手爐精品出現(xiàn)。潘祥豐手爐大多選用紅銅和水磨紅銅,雖爐身皮殼不太厚重,但造型變化多姿,海棠形、瓜棱形、八角形等等十分不一般。而且爐蓋與爐身特別講究鑿刻,并常飾有花鳥、八寶、暗八仙等吉祥圖案紋飾。當時有人認為潘祥豐制爐過分考究精致的圖案紋飾,有些手爐過于繁復(fù)花俏,有流于世俗之味。但多數(shù)使用過“潘爐”的人卻認為潘祥豐手藝高超,手爐制作得很講究,品位也不低。實際上,潘祥豐的手爐制作是在吸收了江浙地區(qū)傳統(tǒng)民風民俗文化的基礎(chǔ)上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新,最終研制出了屬于他自己風格流派的手爐精品。
晚清至民國年間蘇州兩位手爐名匠趙一大與沈春茂,他們制作的手爐以小巧玲瓏和精細入微見勝。手爐常用含銀量極高的銀白銅作原料,器型變化不大,以小巧的圓形和橢圓形為主。這兩位工匠制爐時都注重爐蓋的精雕細刻,爐蓋的網(wǎng)紋常交纏著多種花案,且又呼應(yīng)對襯,變化多端且繁而不亂。趙一大的手爐還常在爐柄上做文章,主要有竹節(jié)柄、藤柄、鏨花柄等等,但他們制爐從不考究在爐身四周雕刻圖案,保持了明代手爐素雅簡樸的特色。實際上,像趙一大和沈春茂這種繁簡有度的制作也是清末民初制爐名匠們追求的一種品位。
如今,從各地民間存世和藏家們珍藏的各種銅手爐來看,其器型豐富多樣,圓形、長方形、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龜背形等等不一而足。手爐除講究器形外,最出彩的工藝是它的爐蓋和爐身部分。精美的手爐其爐蓋制作常常是精雕細鏤,窮極工巧,爐蓋上各種精美的幾何圖形猶如古典園林中的花墻漏窗一般雅致。一些珍貴的銅手爐不但爐蓋精巧玲瓏,爐身四周也常雕鏤鏨刻著山水人物與花鳥奇珍的圖畫,有的鏨刻的畫面的山水人物甚至還使用了錯金錯銀、燒藍及鑲嵌銀絲等特種工藝,使手爐爐身上的圖畫更具立體感,更加光彩亮眼。
據(jù)史料記載,明清時期那些配有爐蓋的銅手爐,是受了香爐,特別是熏爐器形的啟發(fā)制作而成的。古樸雅致的熏爐給手爐制作帶來了很多啟示,應(yīng)該說手爐的造型是最接近熏爐的。手爐爐蓋上那些千姿百態(tài)的紋飾有不少也是受到熏爐爐蓋紋飾的影響。熏爐都沒有爐柄(提柄),而手爐大多數(shù)有爐柄。沒有爐柄的手爐一般都很小,是袖珍式的手爐,冬天那些富家子弟和書香門第中的小家碧玉暖手時,小小的袖珍式手爐可藏在寬寬的衣袖內(nèi),故爾舊時人們把這類沒有爐柄的袖珍手爐稱之為“袖爐”。小巧玲瓏的袖爐大多做工精細,造型一般也都類似熏爐的圓形、方形和橢圓形。作為一件既可實用又能把玩的袖爐,它似乎兼?zhèn)渲譅t和熏爐兩種爐具的性能。袖爐像熏爐這樣沒有爐柄兒,有時不暖手了也完全可以當作熏爐來熏香了。
手爐作為一種融合著濃郁傳統(tǒng)工藝特色的民間暖具,既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也有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所以,手爐制作作為民間工藝的一部分,在吸取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基礎(chǔ)上,努力開創(chuàng)出屬于自己審美理念的制作工藝,包括手爐造型的設(shè)計,爐蓋的繪制雕鏤,爐身的鏨刻鏤揲,甚至在制作中選用什么樣的銅材料,進行什么樣的工藝處理等等。從如今存世的明清手爐和各類名家名匠制品來看,極大部分為銅質(zhì)材料。所以手爐的工藝制作主要是銅作。制作手爐一般都是將銅材,或失蠟澆鑄后的銅手爐雛型進行輕捶細敲和鏨揲鏤刻等。工匠制作手爐的冷作工具一般有木榔頭、搭柱、鑿子、扶鉆、銼刀、刮刀、作凳、銅焊等。木榔頭用以敲擊捶打手爐器型,扶鉆用于打眼,各種大小寬窄的銼刀主要是精修手爐爐蓋的網(wǎng)眼及爐柄等。手爐爐身的圖案紋飾則要運用各種規(guī)格的鑿子進行鏨刻而成。工匠在手爐加工制作過程中,只有熟練地運用手中的各種工具,才能將高超的技藝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造和想象中,融入手中鏨揲鏤刻的銅器之中。
筆者多年來關(guān)注明清銅手爐收藏,至今已覓藏有明清制爐名家潘祥豐、趙一大等數(shù)十只銅手爐。其中一只清代中期鏨花細刻的“漁樵耕讀圖”銅手爐是“鎮(zhèn)家之寶”。在銅制手爐中,鏨花爐以工藝精致、獨具格調(diào)而受人青睞。所謂鏨花就是在金、銀、銅器具上刻鑿圖案,使器具更具藝術(shù)性。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漁樵耕讀圖”與“竹林七賢圖”、“東坡夜游赤壁圖”、“漁家樂圖”等一批傳統(tǒng)題材的繪畫在康熙年間頗為流行,以后延續(xù)至乾隆、嘉慶、道光各時期。這類題材的繪畫大多表現(xiàn)在青花瓷瓶、粉彩瓷瓶、瓷插屏、筆筒、印盒等器物上。這只“漁樵耕讀圖”鏨花銅手爐工藝之精實為罕見。此爐爐蓋高爽豐滿,上面精雕細鏤著六角形和梅花圖案,爐柄刻有壽字和錢幣圖形,爐身四周鐫刻著一幅“漁樵耕讀”圖卷。爐身的一面,碧波茫茫的湖面上,漁舟歸航,魚躍人歡;湖對面山坡上,有樵夫數(shù)人在柴擔旁小憩聊天,頗為自在。手爐的另一面,垂柳岸邊有耕夫收犁牽牛歸來。那邊,宅院高墻內(nèi),師爺正在教太子讀書,屋前湖岸,有書童在舀水……整個畫面充滿著田園牧歌式的風情,營造了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在銅器上鐫刻圖畫的鏨花工藝最先是受到青銅器銘文的影響。不過,青銅器物上的銘文是采用失蠟法澆鑄出來的,而刻銅鏨花工藝則是用刀實實在在地在銅器上刻鑿而就。鏨花刻銅工藝興起于乾隆、嘉慶年間,到了同治時期已日趨成熟,晚清至民國年間相繼出現(xiàn)了像陳寅生、姚茫父、張樾丞等一批能繪善刻的刻銅大家。其作品多以書法、繪畫、治印形式施于文具、煙具、茶葉盒一類的銅質(zhì)器物上。這只“漁樵耕讀圖”銅手爐雖無鈐款,但爐面上那精湛流暢的刀法,完美的構(gòu)圖布局形成的古雅意境來看,當出自刻銅名家之手。
家藏的這些手爐如今都成為了櫥柜中的古董了。可今年冬天來臨前,突然生發(fā)了一種奇思妙想,如有時間去鄉(xiāng)里搞點兒木炭,拿回來裝進這銅手爐內(nèi),遇上那某個三九寒冬能在家悠悠然烘烘手,聽聽古曲賞玩賞玩,閑興中再看著爐中那一縷縷淡藍的輕煙自爐蓋上裊裊而出,輕嗅著絲絲炭火的清香,這種閑穆幽雅的氛圍該有多么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