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聽爺爺說一個笑話,外國人剛到中國時,不知道蠶豆為何物,他們對蠶豆的營養(yǎng)成分進(jìn)行研究后認(rèn)為,蠶豆皮很好,可惜“核”太大了。就是說,他們已經(jīng)研究出蠶豆皮具有人類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卻不知道“核”也是很好吃的。當(dāng)時聽歸聽,對蠶豆仍不是很感興趣。
時間會改變一切。不知不覺中我對豆類情有獨鐘。
蠶豆連皮帶“核”吃,在其剛上市鮮嫩時,是一款上好的蔬菜。雖然價貴豆少,但是炒成蔥油蠶豆極為鮮美,上桌后立刻成為一家人筷子的主攻方向。這樣隔三差五吃著,不久蠶豆長老了,“黑眉”長出來了,帶皮吃口感不好了,只好放棄皮將“核”煮酥成泥。用蠶豆泥和雪里蕻炒成的豆瓣酥現(xiàn)已成為飯店的佳肴。這雪里蕻豆瓣酥要炒好,還有點竅門,那就是雪里蕻要選青脆一點的,炒時要加一點水,這樣起鍋后豆瓣酥就不會發(fā)干起翹了。
比蠶豆稍晚一些上市的是豌豆。豌豆長飽滿后,帶皮加鹽煮了吃,是全家的至愛。時令越往后,豌豆越便宜,豆粒越飽滿,剝皮加蔥清炒也是不錯的。成為其他菜肴的點綴是其又一功能。如果有興趣,可以剝皮留豆在冰箱中冷存,需要時取出一些來烹飪,既經(jīng)濟(jì)又實惠。
還有毛豆,怎么做都好吃。過去毛豆只有南方有,現(xiàn)在北方人說起毛豆的吃法也是有一套的。吃毛豆有季節(jié)性,而黃豆卻可四季常備。春筍上市后,在醬油黃豆里放一些筍,就是有名的筍脯黃豆了,有的地方簡稱“筍豆”。沒有筍,醬油黃豆也是家人喜愛的小菜。有的人喜歡豆子有點硬的,取其有嚼頭;但我喜歡將黃豆泡軟后用高壓鍋壓一下,再用鐵鍋加油、糖、醬油和少量大料、花椒水翻炒至鍋干,再淋上少許香油,非常糯軟,熱吃、涼吃俱佳。黃豆燉豬腳湯,加上一些火腿片或咸肉片,醇香撲鼻,也是身處更年期的我的最愛。此湯不僅味美有營養(yǎng),還是一款養(yǎng)顏食療方呢。
民間有說法,身體缺什么就想吃什么,此話有一定的道理。女性更年期不就是缺雌激素嗎,天然的雌激素在豆類里非常豐富,而且豆類中還含有優(yōu)質(zhì)植物蛋白,對人體健康也有幫助。因此,不管哪種豆,各有各的補益,勸君不妨常吃豆。
(編輯 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