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性的不滿足一般不以直接方式表現出來,在老年人的許多病癥和家庭不和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潛在的性饑渴問題。
澳大利亞的海德醫(yī)生等在1996年至2009年之間的3個時間點上對以社區(qū)為基礎的2783名75~95歲的澳大利亞男子進行了有關性態(tài)度和性行為、影響他們性活動的身體和社會因素的調查,而且測定了他們的睪酮水平。調查對象有2/3在婚或有長期的性伴侶,85.9%報告在其一生中有過一定的性活動,大多數人只與異性做過愛,大多數人只有1個性伴侶。有48.8%認為性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他們人生的重要內容。有30.8%的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有過1次性生活,這857人中的半數以上對他們的性生活頻率感到滿意,43%希望更多一些。性意識和性活動的頻率隨年齡增加而減少,75~79歲的受訪者有59%認為性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有39.6%在過去一年中有過性生活,而90歲以上分別只有20.9%和11%了。
在性不活躍的老年男性中,幾乎半數說他們的主要原因是身體出了毛病,或沒有機會或受到限制。多元的橫斷面分析表明性活動幾率的下降與下列因素有關:年齡增加、伴侶缺乏興趣、伴侶的身體限制、骨質疏松癥、前列腺癌、糖尿病、服用抗抑郁藥、使用β受體阻斷劑(一種廣泛運用的心血管藥物)。一項縱向分析具有類似的結果,而且發(fā)現游離睪酮每個標準差的增加將伴有20%的性活動增加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清楚睪酮治療是否會帶來積極作用,特別是因為性不活躍的大多數人常見的原因是男子的健康問題??磥碛邢喈敶蟊壤夏昴行缘男孕枨鬀]有得到滿足。
再來看其他國家的調查情況。日本一項調查表明離婚男女的平均壽命比有美滿家庭者短得多,男人短12歲,女人短5歲。這是因為離異者的心臟病、肝硬化、高血壓、肺癌和胃癌的發(fā)病率要比婚姻美滿者高出2~7倍。盡管離婚后有的另有新歡,但往往離婚的惡性刺激占了上風。據統(tǒng)計,喪偶當年而辭別人世的人亦屢見不鮮。美國也有調查表明,50、60、70歲中老年婦女保持夫妻間性生活的人分別為88%、76%、65%。老年人性激素水平雖然降低,但大腦儲存的大量信息和已建立的種種條件反射仍使他們能保持性要求。
人到老年后難免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心境,離開工作崗位后往往會感到孤獨、寂寞、焦躁不安,對老年生活憂心忡忡。要想保持健康長壽,盡可能減輕和延緩生理變化的影響,就要加倍注意心理衛(wèi)生。在健康三要素中,人們對生理變化無法抗拒,但社會因素卻是通過心理作用表現出來的,而心理變化又是可以調節(jié)的。心理因素對老年人的影響往往超過生理因素,當人們的情緒愉快輕松時,內臟功能平穩(wěn)協(xié)調;當情緒消極憂郁時肌體生理活動波動異常,易招致疾病。保持樂觀愉快的心境,除了胸懷坦蕩、對人生充滿信心、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之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保持積極而適度的性生活。適度的性生活刺激,能使大腦神經系統(tǒng)得到調節(jié),使肌體的適應性增強,生理功能保持平衡。因為性腺的分泌,除保證性功能外,還有助于造血、代謝和水電解質的平衡。反之,沒有性生活,內分泌將紊亂,生理平衡遭破壞。性生活不但能滿足其生理需要,還有相互安慰、情緒交流等心理影響,能增強老年人的自信心和生命活動,它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一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