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眾所周知,我們的教育問題叢生,教育這艘關(guān)系國計民生的巨大航船,在中國的現(xiàn)實水域中艱難前行。對當前教育中的種種問題和潛在危機,再沒有比清醒的教育者更能體會切膚之痛的了。王開東老師有一本書叫《教育:非常痛,非常愛》。讀此文,我們會于王老師對教育現(xiàn)實“非常痛”的思考中讀出“非常愛”。也許最大的問題是:在愛與痛中掙扎的教育者,到底應該為教育做些什么?
教育,這些年是被批評最多的領域之一,但也是改變最少的一個領域。究其原因,乃是因為教育涉及千家萬戶,任何一個小小的變動,都有可能引起巨大的震蕩。
誰都清楚,我們的孩子很苦,我們的教師很累,我們的教育很危險。但誰也不敢貿(mào)然對教育進行大的調(diào)整和變革。與國際教育潮流相比,我們的教育呈現(xiàn)出三個陰錯陽差,讓人仰天長嘆,無能為力。
時光顛倒:童年為升學戰(zhàn)斗,升學后回到童年
很多孩子,從娘胎里就開始接受教育。孩子出生以后,更是層層加碼。我們有一句教育名言——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乎,從我們的孩子剛剛睜開眼睛,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斗就已經(jīng)打響。
金色的童年,變成了灰色的童年;灰色的童年,又變成了黑色的童年!這些可憐的孩子,哪里有什么童年?說句不客氣的話,我們的孩子簡直就是童工!他們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忙于上課、下課、補課,忙于寫作業(yè)、訂正錯誤、接受輔導,小小年紀就被“升學”二字壓彎了腰,戴著深度近視眼鏡,一個個像木偶人似的。好容易盼來一個周末,還有更多的興趣班等著他們。但那些所謂“興趣”,很少是孩子自己的興趣,絕大多數(shù)都是家長的興趣。
孩子的學習是比抗日戰(zhàn)爭還要長久的一段歷程。從幼兒園到高中,整整15年,他們過著壓抑的一潭死水式的生活。不說那些被淘汰的倒霉蛋,就算是那些競爭中勝出的佼佼者,也往往對這段經(jīng)歷不堪回首,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對于這個世界,他們有耳朵,卻不能諦聽;有眼睛,卻不能觀看;有嘴巴,卻不會表達。沒有面向心靈的教育,就不會培養(yǎng)出有靈魂的學生。他們大多自私、麻木、狹隘、保守、懦弱,缺少自由、勇氣、愛、光明、勇敢、真誠、善良……這是一群被我們的應試教育集體擠壓的“死魂靈”。他們的悲劇在于,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但是找不到兇手,所有的人都在愛他們,都在犧牲自己呵護他們。
等到這樣一群孩子終于離開中學,懷著“翻身農(nóng)奴得解放”的心情,他們撕書、毀書、燒書,就差把天掀起來。
我的一個學生,考上北京大學之后,馬上把高中階段所有的筆記和講義全部燒毀。她要洗心革面,告別過去,重新做人。一個應試教育的成功者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可想而知。
想想看,這些學生,從小學到中學這么多年來虧大了,所以一旦踏入大學之門,第一件事當然要把失去的東西找回來。有學生聲稱:“我要找回失去的童年!”
他們要把睡覺時間補回來,高校里不乏“奧勃洛摩夫”;把打牌時間撈回來,高校里從來不缺“賭王”;把戀愛的損失挽回來,高校里有的是“鴛鴦蝴蝶派”;把游戲的時間搶回來,高校里也絕對不缺“傳奇”人物。
高校里真正缺少的是讀書人。
由于中國大學的嚴進寬出,一般大學里很少有讀書的學生,一些大學的生活安逸得快趕上養(yǎng)老院了。很多學生知道畢業(yè)即失業(yè),不如得享受一天是一天,醉生夢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明日憂。少部分讀書的人是要被另類化的,甚至是要被孤立的。
反觀西方教育,孩子們的童年是完整的、彩色的、任性的。讓國人驕傲不已的是,歐美的基礎教育不如我們扎實,他們的孩子考不過我們。但是,人家根本不在乎什么考試,人家在乎孩子會不會玩,會不會交朋友,是否懂得禮儀,是否合群,是否陽光,是否健康。至于成績,鬼才管它呢!
他們的孩子就這樣與自然接觸,與社會相連,與整個世界在一起,無憂無慮,一天天健康快樂地長大。他們修煉了成功學中占80%的情商,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需要什么、在乎什么、將來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追求。他們都能獨立地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
為了這樣的理想,他們自然要精心選擇心儀的學校。美國的大學是寬進嚴出的,孩子們進了學校以后,無不發(fā)奮攻讀,持之以恒。這種勤奮完全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很多學生為了將來,修了好多學分,他們是在為自己的理想努力,為自己的夢想打拼,給自己的人生增加砝碼。
西方孩子的大學學習動力,基本上是出于積極心理,是心智成熟之后的有方向的自主學習。這才是真的學習。
我們的教育顛倒順序,貽笑大方,簡直就是一個“怪胎”。本應該是天真快樂、充滿朝氣的童年、少年,卻被作業(yè)、補課、升學壓得抬不起頭、喘不過氣;本應該是努力鉆研科學、滿懷人文理想的大學生,卻早已經(jīng)厭倦了學習,一味地吃喝玩樂,等到畢業(yè)之后去做“啃老族”。這就是我們教育的時光顛倒。
腦體倒掛:百般呵護身體,漠視精神成長
中國人的傳統(tǒng),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所以充滿著身體崇拜;但對決定著我們生活質(zhì)量和心靈品位的精神,卻很少去關(guān)注。這一點正好和西方形成巨大反差。
在美國有一個常識,那就是小孩子跌倒了,一定不要去扶他,讓孩子自己爬起來。痛不痛都不去管它,都是身體上的小傷,沒關(guān)系。這種傷,多經(jīng)歷一些不是什么壞事。但是,一旦孩子精神上受傷,家長一定要多方安慰,和孩子站在一起,支持他,給他精神力量,給他愛和勇氣。
中國人常常不明白,反而指責美國人冷酷無情,美國人反駁說:“你們看錯了,你們只看到了一半,人倒地分肉體和精神。肉體倒地了可以自己站起來,精神倒地了就需要扶一下??僧斈銈兊暮⒆泳竦沟貢r,你們不但不扶,還往刀口撒鹽?!边@話可謂振聾發(fā)聵,足以讓90%的中國父母臉紅。
當我們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時候,當我們把孩子有形的身體照顧得妥妥帖帖的時候,我們可曾關(guān)注過孩子的心靈?在社會、家庭、學?!叭笊健敝貕褐碌暮⒆?,他們的精神創(chuàng)傷,他們的焦灼和恐懼,誰在意過?尤其是在孩子考砸的時候,從來不缺火上澆油、急火攻心的家長,給孩子來一頓“竹筍燒肉”甚至棍棒相加的不乏其人。
要知道,小孩考砸,本身就已經(jīng)嚇破膽了,這個時候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孤立無援,我們就別再往傷口撒鹽了。他要是不知道害怕,我們是得讓他害怕;他既然已經(jīng)害怕,我們就別再讓他更害怕了。他爬不起來時,我們還得鼓勵他爬起來,因為未來的路還得靠他自己去走。
袁偉民當年執(zhí)教女排時有一句話說得真好:“勝利了要低著頭走路,失敗了要昂著頭走路?!眲倮?,需要冷靜,需要戒除浮躁,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低著頭走路;如果輸?shù)袅?,本來情緒就已經(jīng)很低落了,這個時候再低著頭走路,灰溜溜的,那就更加抬不起頭了。
一個沒有精神支撐的人,是無法自立的。一支抬不起頭的隊伍,更是沒有戰(zhàn)斗力的。在殘奧會上,有那么多的健兒奮力拼搏。有一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盲人楊光演唱了比陽光還要燦爛的歌曲。設想一下,生活中精神垮塌的人,還能這樣笑對世界和人生嗎?
學習錯位:忽視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解答試題能力
據(jù)我所知,當前我國制造博士的速度,已經(jīng)趕超美國了。資料顯示,我國具有博士授予權(quán)的高校已超過310所,而美國只有253所。
中國有資格培養(yǎng)博士的大學和年度授予博士的人數(shù),從2008年起,將至少在以后的100年內(nèi),永遠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選手們,有不少人是中國的官員。我不是反對官員讀博,我甚至為我們干部的高知識化而感到自豪。我只是擔心我們博士的質(zhì)量,因為批量生產(chǎn)的必然結(jié)果就是集體平庸。《東方早報》指出,大家正在失去尊重博士的理由。
一個用腳也能得出的結(jié)論是,我們的博士趕不上人家的碩士,甚至連人家的學士也比不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是“去問題化”教學,人家是“生問題化”教學。
課堂的中心,應該是一個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并產(chǎn)生新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被探索、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要重現(xiàn)這一神奇的創(chuàng)造過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