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堂課容易流于隨意,不少教師往往只是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就去上,所以容易失去自己的思考,而沒有個性的課堂往往也就失去了活力。微型課題研究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如果教師每堂課都會下意識地從課題的角度去考慮一下:突出重點有什么方法,突破難點有什么妙招……這樣,就能夠帶著思考走進課堂,載著收獲完成教學。通過一階段的隨堂課實踐,積累起解決某一問題的系列辦法,進而在這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長,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專業(yè)發(fā)展。
微型課題研究之所以能夠?qū)﹄S堂課的改善起到實際作用,主要是因為它具有雙重特征,一方面是有貼近實踐、針對問題的草根性,另一方面又有學研結合、階段思考的系統(tǒng)性,所以能夠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問題解決策略。往往經(jīng)過一年半載的研究,就能夠收到顯著的效果,使自己在教學的某一環(huán)節(jié)或某一問題上既有想法更有辦法,上出來的課帶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有一位老師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確定了“小學中年級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感悟能力的研究”的微型課題。他的每一堂課都在嘗試有效的朗讀指導方法,包括整篇文章的朗讀基調(diào),朗讀指導的重點語句,什么樣的提示語有利于學生找到朗讀的感覺,什么樣的評價語能夠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等。在取得明顯成效后,他又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研究:朗讀指導如何促進學生感悟、表達能力的提高,朗讀指導如何與其他教學手段整合起來。隨著課題研究的步步深入,他的課堂教學在學校里獨樹一幟,他的學生朗讀能力、語文素養(yǎng)進步神速,他的專業(yè)水平也得到了跨越式的發(fā)展。
和這位老師接觸,我發(fā)現(xiàn)他成功背后還有秘訣:每天看一點,每天記一點。因為有微型課題,需要有一點研究的底氣,所以他有空就找一些成功案例來學習,這樣使他思路開闊,不斷有新的想法冒出來;同時他每當覺得有收獲時,就把自己滿意的地方和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寫下來。其實這些不僅僅是他積累課題研究的資料,更促進了他的學習和反思,使他進入了研究的狀態(tài),所以他是每天進步一點,最后由量的積累達到質(zhì)的飛躍。
微型課題研究不在于課題是什么“級別”,最重要的是它能引領我們持續(xù)地去研究問題,不斷尋找改善教學的策略。微型課題就像是我們心中的燈塔,照亮我們?nèi)粘5碾S堂課,指引我們專業(yè)發(fā)展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