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點——有人這樣評價10年新課程改革下的高考改革。2010年,廣東實行11年的X科考試退出了歷史舞臺。事實上,目前各省普遍實行的“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模式,與教育部所倡導的“‘X’指由高等學校根據本校層次、特點的要求,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個科目或綜合科目中自行確定一門或幾門考試科目;考生根據自己所報的高等學校志愿,參加高等學校(專業(yè))所確定科目的考試”雙向自由選擇模式有相當?shù)木嚯x。以標榜能力考試著稱的“英語聽力測試”在2003年推廣后,從2005年開始被淡化或被取消。一直備受關注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因為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對公平問題的擔憂,使得這一評價體系難以真正落實,而基于對農村學校以及農村學生的關注,也使得新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屢遭譴責。種種跡象似乎在暗示:新課程所提倡的基本精神與理念正因為高考逐漸被消解。有研究者在對這些緊密纏繞的問題進行反思時也提出:“高考是實施新課程的障礙,必須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全面改革,否則就會使新課程改革落空?!蹦敲?,如何理解高考與新課改的關系呢?
關于新課改與高考改革關系的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實行與新課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尤為重要。但到底應該由高考引領新課程改革,還是高考應配合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抑或新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應互動發(fā)展?這些問題卻難以定論。在相關政策文件中,不同的表述也時有發(fā)生。《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促進高校招生考試改革與高中課程改革相結合,強調的是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思想,而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則強調,高考方案的制定不僅應遵循“三個有助于”,也應“切實體現(xiàn)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似乎意味著高考改革應該服從于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并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此同時,要求高考與課程改革相脫離的觀點也逐漸形成?!懊撾x觀”認為,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改緊密結合,高中新課程必然繼承“應試教育”的遺傳?。恍赂呖急厝焕^續(xù)蒙受“一試定終身”“高考指揮棒”的惡名,全面導致高考改革、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失敗。在他們看來,不論是呼吁新課改要引領高考改革,還是高考改革要配合新課改的發(fā)展,或者是兩者互動,都是在利用高考原有的教學“指揮棒”功能。這種善意的“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