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的酒店都想方設法多掏房客的腰包不同,德國的酒店處心積慮地抑制客人的消費。入住酒店,門童向客人作簡要的介紹后,會特別提醒房客細心閱讀桌子上的服務手冊。打開酒店的服務手冊,首頁是“歡迎閣下入住本酒店”。接下來,介紹了室內各種服務設施的使用說明。如說到小冰柜里儲存的飲料和酒類,明顯地提示,它們比外面貴百分之三十,其中包含了昂貴的服務費,請酌情使用。
酒店還提示,若取飲料,最好喝玻璃瓶裝的,價錢最低,而且可以拿空瓶在大廳里換。塑料瓶裝的飲料價格高,不利環(huán)保,雖然可以回收,還是會消耗資源。衛(wèi)生間里的一次性拖鞋不要濺上水,這樣使用壽命會更長一點。衛(wèi)生間擺放的牙刷、方便杯等,按件收費價格不菲,盡量少用,如自備則更好。
此外,若出門沒及時關燈或電視機,被服務生發(fā)現了,房客在結賬時會收到一張額外“罰單”。德國酒店這種不鼓勵消費的經營觀不是逐客,它在微不足道處為顧客省錢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喚醒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
澳捐贈遺囑上了法庭
亞伯拉罕·沃納是一位荷蘭裔的澳大利亞人。他終身未娶,1989年逝世。生前沃納把自己價值70萬澳元的財產全部留給了一個信托基金,并留下遺囑,要求把這些錢用于救助孤兒。但沃納對捐助對象設置了嚴格的條件,諸如最好是亞洲人或是有亞裔血統(tǒng),必須能講英語,不能是穆斯林,不能是吸毒者,還不能是精神病患者等等。
在遺囑執(zhí)行的最初10年,受托人嚴格按照沃納的要求去尋找捐助的對象。但是情況在2001年發(fā)生了變化。當時,受托人想與澳大利亞一家移民支援機構建立聯(lián)系,通過這家機構進行捐助。但是當后者了解到沃納設下的苛刻條件時,斷然拒絕了受托人的捐助請求。他們認為,慈善捐助確實可以以某一個特殊群體為對象,但是像沃納這樣,對人種和宗教信仰進行限制,就不僅有違慈善的初衷,而且涉嫌違法了。
為了解決目前的困境,受托人決定把沃納先生的遺囑遞交法庭,并申請法庭判定這份遺囑違法。這樣,受托人就可以不帶偏見地用沃納先生的錢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孤兒。據分析,法庭支持上述請求的可能性非常大。畢竟,做慈善也應該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帶歧視和偏見的慈善,對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沒有任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