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工作成果潛在性、工作效果滯后性等特性,同時缺少易于量化的評價指標,因此當前大多數(shù)技工學校尚未建立包含針對性指標的政工人員績效考核與評價體系,而是以普通教師的指標來考核政工人員,導致政工人員的工作成績難以得到客觀全面的體現(xiàn)。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從技工院校政工人員的工作內(nèi)容、性質(zhì)和特點入手,提出改進當前政工人員考核機制的措施。
【關鍵詞】政工人員 績效考核 指標選取與體系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7-00-02
1 前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對技工院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和師生思想政治覺悟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具有工作成果的潛在性、工作效果的滯后性等特性,同時缺少易于量化的評價指標,因此當前大多數(shù)技工學校都以普通教師的指標來考核政工人員,導致政工人員的工作成績難以得到客觀全面的體現(xiàn)。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從技工院校政工人員的工作內(nèi)容、性質(zhì)和特點入手,提出改進當前政工人員考核機制的措施。
2 當前技工院校政工人員績效考核的問題分析
2.1 考核指標缺乏針對性
如前文所述,當前技工院校政工人員的績效考核模式是以套用教師的績效考核方法,使用課時量(出勤率)、教科研成果、學生就業(yè)率等指標作為考核指標。但政工人員工作內(nèi)容和性質(zhì)明顯有別于其他教職工,其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的績效無法用這些考核指標加以衡量。
2.2 考核手段落后
當前技工院校落后的考核方法和具體采用的手段無法適應新時期政工人員績效考核的要求,特別對于政治素養(yǎng)、溝通能力和包括文化素養(yǎng)在內(nèi)的綜合素質(zhì),當前采用的考核方法做不到客觀反映,因此需要更新考核手段,準確把握政工人員的工作特點。
2.3 考核體系與激勵機制缺少聯(lián)系
考核指標無法科學客觀的反映政工人員的工作績效,與績效量化密切相關的激勵機制就無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因此,通過量化工作績效,配以有效的信息傳導機制,才能夠使得激勵機制更好的發(fā)揮作用。
3 政工人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構建
3.1 構建原則
(1)目標性
政工人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構建的目的在于準確客觀的反映政工人員的工作績效,并能夠形成獨立的體系,有效地與其他教師的考核體系相區(qū)別。
(2)針對性
如前文所述,目前的績效考核體系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針對性的評價指標,因此,本文將在分析政工人員工作內(nèi)容和工作性質(zhì)的基礎上,對政工人員的素質(zhì)要求進行深入分析,設計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
3.2 政工人員績效考核體系設計基礎分析
3.2.1 工作內(nèi)容
技工院校政工人員主要包括學校黨務、人事、監(jiān)察、工會、女工、共青團、計生、信訪等部門直接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兼職人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工作內(nèi)容就是改造人的思想境界。
3.2.2 工作性質(zhì)
(1)工作成果的潛在性
就政工人員工作的成果而言,其工作成果主要是教職工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但是這種提高難以量化,特別是如何對教職工的思想政治水平進行考核計算是當前績效考核體系改革的難點和重點所在。
(2)工作效果的滯后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體現(xiàn)出潛在性特征的同時,工作效果的滯后性也為績效考核體系設計和優(yōu)化造成了極大的障礙。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很可能當前展開的思想政治工作難以獲得快速、顯著的成效,但是經(jīng)過政工人員的不斷努力和受教育者自身對于思想政治工作內(nèi)容的反復咀嚼消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才能夠得到逐步的釋放。因此,也就造成工作效果在時間上的滯后性這一特質(zhì)。
3.2.3 素質(zhì)要求
(1)政治素養(yǎng)
作為一名技工院校政工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首先,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技工院校的政工人員,一方面,經(jīng)受著多元文化和思想的不斷沖擊,另一方面,他們承擔著提升技工院校師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任,更應當堅定不移的信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創(chuàng)建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其次,技工院校政工人員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在歷史唯物主義觀的指導下,幫助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第三,作為一名技工院校政工人員,要加強自身建設,培養(yǎng)過硬的思想作風和高效的工作作風,身體力行,言行一致。
(2)溝通能力
所謂溝通能力是指政工人員需要具備的多角度的思維方法和全面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個人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意味著他能夠?qū)⑿畔蚀_的傳遞給他人,吸引學生或教師的注意力,從紛雜的信息中提煉關鍵信息,明確自己的基本觀點。政工人員在做思想工作時,無論是進行宣傳引導,還是開展對思想政治話題的討論,或是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調(diào)解都需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選擇溝通的切入點,把握適時溝通的時機,才能夠使工作事半功倍。
(3)綜合素質(zhì)
綜合素質(zhì)是技工院校政工人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技工院校教師的文化層次相對比較高,受到當前知識經(jīng)濟、信息化社會的影響,對各個方面的知識廣有涉獵,容易受到這些知識和思想的影響,因此政工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提高政治鑒別能力和敏銳性,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規(guī)律和技巧,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3.3 指標選取與評價體系構建
3.3.1 指標選取
如前文所述,指標選取要提高針對性。根據(jù)政工人員工作性質(zhì)和對其素質(zhì)的基本要求,本文認為,選擇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能夠滿足針對性的要求:
(1)組織能力
思想政治素養(yǎng)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因此通過組織集體的學習和討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因此,政工人員的組織能力高低是影響集體學習和討論的關鍵因素。本文認為,通過選擇指標,考核政工人員組織集體活動的能力是反映政工人員工作績效的重要途徑,在具體的指標則選擇上,主要有組織集體活動人數(shù)、組織集體活動次數(shù),以及通過考試等方法,對師生通過集體學習和討論得到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進行量化,如以集體學習后的思想教育水平考試的平均分數(shù)作為評價指標。
(2)溝通表達
政工人員的溝通和表達能力無疑是決定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但是這一素質(zhì)難以通過具體的指標進行量化。本文認為,一方面,技工院??梢酝ㄟ^組織公開討論、辯論等形式的集體活動,組織政工人員進行溝通表達能力的競賽和鍛煉,通過這樣較為直接的手段獲得評價指標;另一方面,通過一些間接的途徑,我們也可以對政工人員的溝通表達能力進行評價,例如,為政工人員劃分具體的工作范圍,通過考核他們針對具體人員的思想問題的解決能力或具體的思想政治活動開展的成果,通過師生評價等方式獲得間接的數(shù)據(jù)進行評價。
(3)工作效果
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具有較高的滯后性,因此在指標選擇上,指標本身所具有的時間性質(zhì)應當?shù)玫街匾?,如前文所述的組織能力指標,在考察一定時期教師組織活動得到的師生思想政治考試絕對分數(shù)的同時,還應當以不同時期的平均分數(shù)作為績效考核重點考察的對象;而針對溝通表達指標也應當考察其時間價值,通過為不同時期的指標賦以不同的權重,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
3.3.2 體系構建
評價體系的構建是基于評價指標的設計,構建暢通的信息渠道、先進的評價手段和相應的監(jiān)督傳導機制。具體來說,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渠道
保障暢通的信息渠道,對于重視信息質(zhì)量及其公正性的評價體系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技工院校應當借助學校的軟硬件優(yōu)勢,在現(xiàn)有的教師教學質(zhì)量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開辟政工人員工作質(zhì)量評價體系,形成較適合學生共同參與、全面評價的信息渠道,廣開信息來源,擴充信息接收面,提高信息質(zhì)量。
(2)評價機制
在評價機制方面,由于政工人員工作的特殊性,教師和學生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因此評價機制開設教師和學生雙重評價的機制,以教師為主、為學生輔,在不同的評價指標的基礎上,賦予不同的評價權重。評價權重的確定則應由科學方法如德爾菲法等確定。
(3)監(jiān)督傳導
在監(jiān)督方面,政工人員績效評價應以匿名評價方式為主,評價結(jié)果和相關信息公開化,接受監(jiān)督;傳導方面,主要是指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之間的相互傳導,要求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之間建立穩(wěn)固的聯(lián)系。
4 結(jié)語
總而言之,政工人員績效考核與評價體系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客觀有效的評價指標的基礎之上,不同的技工院校應針對自身不同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評價指標,反映政工人員的工作性質(zhì)和素質(zhì)要求,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政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力的促進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向平.試論新形勢下高校政工人員隊伍的素質(zhì)培養(yǎng)[J]. 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2] 李潔.論高校政工人員的素質(zhì)要求[J].新理論版,2010(2).
[3] 汪丹莉.當前高校黨務政工人員應予強化的三種意識和三種素質(zhì)[J].學理論,2009(4).
[4] 劉連志.高校學生政工人員的管理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現(xiàn)代企教業(yè)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