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開始的接近2個月的銅價下跌,最大的利空是以希臘為主的歐盟等國的債務危機。這輪下跌是銅價自2008年底上漲以來的最大幅度的調整,在回調幅度達到38.2%的斐波那契數字位置后,開始重拾升勢。而重新上漲的重要原因是,歐盟債務危機作為對銅價最大的利空因素消失,至少是暫時消失。歐盟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希臘的積極救助,加之希臘的債券銷售好于預期,歐元對美元上漲??梢哉f,6月上旬以來銅價的上漲,正是對危機得到暫時緩解的回應。
雖然前期直接打壓銅價的因素消退,但宏觀經濟并不樂觀,利空作用仍在。中國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前早已是最大的銅消費國,銅消費量占到全球的30%,對銅年消費增量的貢獻率在50%以上,中國經濟是影響銅價的重要因素。今年4月以來,中國不斷出臺調控房地產的措施,對銅價形成壓力。除了政策利空外,一些經濟數據也顯現(xiàn)疲態(tài),中國物流與采購聯(lián)合會(CFLP)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中國7月PMI為51.2%,已經是連續(xù)第3個月下降,也是 17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已經有機構預計中國第四季度GDP增速或跌破8%。同樣,全球其它國家經濟數據也不甚樂觀,經濟放緩的態(tài)勢較為明顯,比如目前美國的實際失業(yè)率已經高達16.5%。
經濟放緩為銅價再次回調埋下伏筆,但是銅價的中期和長期利多已經形成。中期因素是,銅礦投入不足,產能下降,這將無法匹配未來經濟復蘇后的需求。在金融危機發(fā)生后,如石油開采一樣,很多銅礦開采、精煉項目投入都受到影響。國際銅業(yè)研究組織(ICSG)預估2010年全球精煉銅產量為1852萬噸,預計2011年產量為1909萬噸,僅上升3.13%。產能增長率下降帶來的后果,由于經濟復蘇程度不夠,供需矛盾被暫時掩蓋。但是,一旦未來經濟好轉,供需缺口將快速增大,并且這一缺口無法在短期內彌補。
銅礦品位下降則是重要長期利多。據統(tǒng)計,在截至到2009年的過去13年里,銅礦石的品位下降超過了70%,目前大多數銅礦石的品位在1.0%以下,只有智利等少數幾個國家的礦石品位在3.0%以上。長期看,由于經濟發(fā)展,需求大增是必然趨勢,而資源相對有限,品位下降已經成為確定的無法以人力改變的趨勢,且影響愈發(fā)嚴重,有的礦山因為品位下降,僅在今年就會減產5%-10%。品位下降導致的產量增長率下降是剛性的,較投入不足導致的產量增長率下降有本質的區(qū)別。這是長期看好銅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除了上述中期和長期的利多外,短期內一個最直接的利多因素是LME期銅庫存的持續(xù)下滑。庫存持續(xù)下降直接作用于盤面,其影響力已經超過了中國等經濟體的經濟指標的利空。
此外,銅和原油一樣,其金融屬性較高,銅價與全球股市、貨幣政策、CPI、PPI等因素走勢密切相關,在很多時候充當晴雨表。由于經濟放緩,全球寬松的貨幣政策遲遲無法退出,這是支持銅價的又一利多。
直接打壓銅價的最大利空消失,促成了銅價2個半月的上漲,而經濟放緩的擔憂將提供一次回調的理由。但銅價在反應部分經濟數據的利空后,中長期利多因素會再成為主導,重拾升勢的目標將較高。
*作者系湘財祈年期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