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比中國地域還要遼闊的加拿大,12天的行程領略到的當然僅是皮毛,去到的也只是東海岸與紐約、波士頓同一時區(qū)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幾個大城和小鎮(zhèn),卻非常直觀地體驗到了當地各行各業(yè),從貴族到平民各階層有趣的事情。
葬禮和婚禮
到蒙特利爾的第二天一早,途經法裔居民聚集區(qū),只見一所教堂門口人頭攢動,導游告訴我們這里正舉辦加拿大國寶級電影導演Pierre Falardeau的葬禮——他用“加拿大的張藝謀”來形容這位逝者在加拿大的家喻戶曉度。人群激動地移動著,像在電視新聞看到“巴以沖突”爆炸發(fā)生后般,人們嚎叫著,哭喊著,抬著棺材,舉著帶口號的旗幟。在蒙蒙細雨中,別有一番生動。而下午,來到當地最雄偉的建筑體——圣母大教堂參觀時,卻被告知由于結婚人數較多,當天不對外開放,門口有大量伉儷幸福地期待著自己的名字被叫到。
報紙頭條,為了38分鐘
10月6日的加拿大報紙讓我感動。頭版頭條是安詳的老者圖片和大標題:38分鐘。副標題是:救護車來得太晚了。對生命被無端剝奪的事實,媒體的力量立即顯現,所有與醫(yī)療救護有關的領導和議員當天統(tǒng)統(tǒng)被媒體騷擾到,主動或被動地發(fā)表道歉聲明,許多官員因此被迫下臺,警方和事故調查小組對事故責任人的責任報告也全篇在報紙上披露。從事發(fā)到出版,前后不到一天時間。
國會山午宴
由于我們是商務旅行,帶隊者是加拿大最有地位的資深美食家,結果受到了旅游部長的邀請,得以進入戒備森嚴的國會山享用午餐。有錢沒邀請是進不去的。進入場館,要過安檢,嚴格程度甚于機場。等大伙兒穿上鞋,系上皮帶,背上包后,一位和藹可親的中年婦女帶領我們進入餐館。這時,還得套上一件西服,這是規(guī)矩,不管你是哪里來的。席間,旅游部長送了一本書給賓客,是他們整個當屆國會308位議員共同推出的食譜,每個議員家庭都推薦一道家常菜,收錄其中。
公路上的自行車
多倫多的周末,本是暢通無阻的少車日,但高速公路上卻堵得水泄不通。原來一輛警車慢吞吞地在前邊前進,誰都不敢超越,大家在暗自辱罵警察后發(fā)現不對,警車前還有一輛自行車,一個瘋子正在搖頭晃腦地慢悠悠地騎著。警車只是起到護送的作用,直到下一個下閘道。不讓后邊車輛超越的意思是,生怕該瘋子突然一橫車頭釀成慘劇。
小黑屋
進入一片社區(qū)時,看到許多小屋子被擺放在空地上做展銷。奇怪了,這些裝藏獒都嫌小的屋子為什么要展銷呢?難道加拿大侏儒群體不少?導游很快解釋,這是有孩子的家庭為了懲罰做錯事的孩子的一種措施——關小黑屋。不過現在孩子都很聽話了,孩子數量也少,這種小黑屋的懲罰對象就變成了不聽話的丈夫。
煙酒政策
加拿大立法“全國公共場所禁煙”可不是嘴上說說的。在街頭,買不到香煙、看不到人抽煙都很正常,不然200加幣罰款。假如你看到有人吸煙,你向他討煙,他會極不情愿,因為人家的香煙價格太貴了。在機場免稅店,一條香煙要100多加幣呢。喝酒便自由許多,但有個道德問題:如果你大白天提了個酒瓶在街上走,警察看到你會來查身份證,路人跟你擦身而過也會躲閃,生怕你是個酗酒之徒做出不法舉動。
收工
下班文化在外國可是一分一秒都不跟你含糊的。到了周末,5點一到,所有店鋪統(tǒng)統(tǒng)放下門簾,人去樓空。這時,商業(yè)街上就人擠人了,街頭藝人和攤販也適時出現。這種場面要持續(xù)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