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有言:最大的恐懼是恐懼本身。這話不假,貴在坦然。面對危機,誰最坦然?我推蘇軾。
北宋元豐三年,大文學家蘇軾剛從“烏臺詩案”的文字獄中死里逃生。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這“團練副使”只不過是個空頭官銜。其實際身份是由地方政府代為看管的“犯官”。這樣的“犯官”既無實權,也無俸祿,只有一份微薄的實物配給。所以他到黃州后,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花銷便成了問題。但這難不倒樂天達觀的蘇軾。
錢少,他就“痛自節(jié)儉”,每月初一這天,他便從積蓄中取4500錢等分為30串,掛在屋梁上,每天用錢時就用畫叉挑下一串來,再把畫叉藏起來。這樣每天的用度不得超過150錢。剩下的就放進一個大竹筒里。用來招待客人。就是這樣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蘇軾依然過得有滋有味。
比花錢更重要的,是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沒有糧食,就自己耕種。經多方申請,蘇軾從當?shù)卣抢锱?0畝廢棄坡地。于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對一個沒干過農活的士大夫來說,勞動是件很失身份、很艱苦的事?!皦ū僦畡?,筋力殆盡”。但蘇軾卻能放下架子。躬耕田畝,“累并快樂著”,從收獲中得到樂趣。“犁鋤忙碌閑愁少,稻谷豐肥穢草稀。小郡誰言無意趣,云心月性不相違?!闭撬藭r勞動愉悅心境的真實寫照。
盡管如此,蘇軾的日子過得還是挺緊巴。他便繼續(xù)在節(jié)約上大做文章。他寫了一篇《節(jié)飲食說》的小文,貼在自家墻上,讓家人監(jiān)督。其文曰:
東坡居士自夸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招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乃止。一日安分以養(yǎng)福。二日寬胃以養(yǎng)氣。三日省費以養(yǎng)財……
他告訴家里人,從今以后,我每頓飯只飲一杯酒,吃一個葷菜。若有貴客來訪,設盛宴招待,也不超過三個葷菜,而且只能少不能多。如果別人請我吃飯,也先告訴人家,不要超過這個標準。若人家不答應,就干脆不去赴宴。他認為這樣做一可安分養(yǎng)福氣,二可寬胃養(yǎng)神氣,三可省錢養(yǎng)財氣。
為了讓苦日子過出點味道來,蘇軾又從古人那里學到一種“晚食以當肉”的進食方法:
早寢晚起,又不知所謂禍福果安在哉!偶讀《戰(zhàn)國策》,見處士顏鐲之語:‘晚食以當肉’,欣然而笑。若鐲者,可謂巧于居貧者也。萊羹菽黍,差饑而食,其味與八珍等……美惡在我,何與于物!(《答畢仲舉書》)
所謂“晚食以當肉”,就是在饑餓的時候再進食,這樣即使粗劣的食物,吃起來也像吃肉一樣香。蘇軾很推崇這種進食法,將此當成自己“巧于居貧”的方法之一,認為外物的好壞全在于自己主觀上的感受。他就是這樣,從苦境中尋找樂趣,在逆境中求得解脫,將凄苦化為愉悅,把抵牾融為和諧,樂觀地對待各種困難,從容地度過“經濟危機”。他的這種不懼危難、達觀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在他的《定風波》一詞中得到了很好表現(xiàn):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叭碎g有味是清歡”(見《浣溪沙》詞),這就是蘇軾在“經濟危機”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坦然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