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音樂圖書館,應該做好大踏步向博物館、信息館、咖啡館轉型的準備。而不僅僅是“變奏”。
在風起云涌、無孔不入的數(shù)字化時代,我們要開始思考圖書館,特別是音樂圖書館的未來。
首先是博物館式變奏。這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傳統(tǒng)館藏音樂文獻的屬性定位。紙質書還買不買?當然要買,只要紙質書還沒有停止生產,我們就要買。但它們的屬性將會或者說已經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從主要作為書籍供讀者借閱,到主要作為“文物”供“讀者”瞻仰。其二,加強非公開出版音樂歷史文獻的收藏與整理。比如,作曲家的作品手稿。有人會說,很多作曲家已經不用手寫作品了啊。這很好。這只能加快手稿越來越珍貴的速度。其三,也是更重要的:音樂圖書館要成為聲音的博物館。音樂圖書館以后可以少蓋些圖書倉庫,但還原聲音的專門場所及相關設備——以前我們稱之為視聽部——則要盡可能專業(yè)、精致。如果一個音樂圖書館的聲音播放效果還不如大學生躺在床上用的“隨身聽”或者“MP3、MP4”之類的玩意兒,這個音樂圖書館遲早要關門。
第二是信息館式變奏。這包括兩個方面。其一,處理信息。特別是主要服務于大學教學、科研與藝術實踐的“圖書館”,必須承擔起對海量信息的導航、分類責任,提高文獻、情報服務工作的效率。其二,制造信息。這包括對已有特別是獨家的固態(tài)文獻的——這又建立在前述“圖書館”的“博物館思路”的基礎之上——數(shù)字化處理,特別是對信息的研究并產生新信息等等。
第三是咖啡館式變奏。不一定非要供應咖啡——如果有當然好——主要是“圖書館”一定要有一個怡人的讀書、聽樂、講座、討論甚至聊天的環(huán)境。最起碼,讓“圖書館”成為音樂學院師生們課余最想去的地方。
說到這里,我最想表達的意思是:專業(yè)音樂圖書館,應該做好大踏步向博物館、信息館、咖啡館轉型的準備。而不僅僅是“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