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暑期,到了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北京、南京、天津等地面向孩子們的“打開音樂之門”系列活動也登場了!這一年一度的音樂大餐20余年與孩子們的相約,是中國暑期音樂市場的一道景觀,也成了許多孩子童年時代與音樂親密接觸的一份永恒記憶。
“音樂之門”,只有暑期才能面向孩子打開嗎?平常日子里,音樂之門以及門內(nèi)的無數(shù)風景對孩子們是遙不可及的。那些舞臺上生動鮮活的表演、臺上臺下互動的歡樂、還有一家人在音樂廳相聚的溫馨美好,都只能在暑期特意為孩子們打開的藝術(shù)殿堂里獲得。走出暑期,音樂是呆板生硬的樂譜、是鋼琴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是學校樂團嚴格的排練、是音樂課堂上無甚新意的宣講、亦或是學校炫耀的資本或者談資。音樂,在自由的氛圍隨意享受、不帶任何功利地去獲得,在生活中是如此奢侈、如此稀少!
于是,各地冠以“打開藝術(shù)之門”的暑期音樂會行情都非常火爆,上座率遠遠高于平日里大多數(shù)大腕名團級演出,常常是一票難求。對于主辦方的好處還不止于此。因為有了保留曲目,每年的演出自不必花費太多精力去設(shè)計、安排;因為有了大批固定的小觀眾和他們的父母,票房和宣傳也省下許多力氣;因為每場演出的歡樂氣氛,也贏得了社會輿論的良好口碑。音樂家們呢,同樣樂得參與其中,筆者曾不止一次地聽音樂名家表示最愿意參與暑期音樂會,因為放松、因為快樂。
有一位“打開音樂之門”的忠實家長,今年又早早買了票,準備讓孩子快樂一把,她抱怨票價并沒有想象中便宜后,接了一句“那也沒辦法,誰讓平常孩子進不去呢?”這位媽媽的女兒在學小提琴,很舍得投資孩子的藝術(shù)教育,在被交響樂、芭蕾舞演出拒絕過無數(shù)次之后,如今她已經(jīng)不再打平常音樂會的主意,而專盯“暑期”。這當然不止是一個媽媽的選擇。將孩子們擋在音樂廳之外的,是遍布在全國音樂廳堂里的兒童身高標線?還是自以為比孩子們更聰明的大人們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