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nèi)樂的價值之一或許在于讓人們在音樂上能領略莎士比亞所說的“生活中的每日之美”,而不是被大餐慣壞了胃口,成為音樂上的挑食者。
6月19日晚,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的一場看似平淡無奇的室內(nèi)樂音樂會,帶來頗多愉悅、陶醉和感慨。
這場音樂會名為“飛揚的琴鍵”,是音樂堂舉辦的“第一屆紐約YCA室內(nèi)樂節(jié)”的第三場,也是最后一場。像這樣的演出通常并不被音樂聽眾追捧,因為它的“小”——演出規(guī)模和演奏者名氣的小。室內(nèi)樂的門庭冷落已是很久以來的現(xiàn)象,盡管數(shù)年前就有有識之士呼吁對室內(nèi)樂的重視。此次中山公園音樂堂的室內(nèi)樂音樂節(jié)顯示出可貴的勇氣,同時,“青年音樂會藝術家”的鼎力支持也功不可沒。我從演出節(jié)目單上讀到,這個由蘇珊·沃茲沃斯女士于1961年創(chuàng)辦的機構在過去49年里通過一年一度的音樂比賽,使得眾多音樂才俊脫穎而出,其中不乏祖克曼和佩拉希亞這樣的名家。此次“第一屆紐約YCA室內(nèi)樂節(jié)”的三場音樂會是由四位初出茅廬的音樂家支撐的,這其中沒有一位的名字是哪怕是資深音樂愛好者耳熟能詳?shù)?,因而,高人們不會光顧這樣的演出也盡在情理之中。但當音樂響起,令人驚奇的是這些青年音樂家的高超技藝、出色才華與傾心投入;音樂會曲目并無刻意遷就聽眾而趨向通俗,有些甚至很有些生僻乃至艱深,比如亨德爾《帕薩卡里亞舞曲》和舒曼的《幻想曲集》。上半場最后的貝多芬《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則顯示出這場音樂會在曲目設置上的“生熟搭配”。在這場音樂會上登臺的處于藝術事業(yè)發(fā)展期的年輕才俊沒有名家們的心理負擔,演奏時能夠在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全身心專注于音樂,在室內(nèi)樂特有的對話、交流、碰撞中才智煥發(fā)、光彩四射。這在下半場的第一首樂曲——肖邦的大提琴與鋼琴曲《引子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中體現(xiàn)得十分強烈。1983年生于莫斯科、6歲學琴、14歲在羅斯特洛波維奇70大壽音樂會上演奏的亞歷山大·布茲洛夫,其演奏游刃有余、揮灑自如,將肖邦音樂的華麗感渲染得濃墨重彩。
在這場并無名家音樂會上,聽眾在聽了兩個小時并非名曲的音樂后竟遲遲不離去,于是演奏家們加演了兩首返場曲,其中之一是由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炫技名曲《摩西主題變奏曲》移植的大提琴版,布茲洛夫恰在這首炫技之作中將他的輝煌技術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鋼琴家陳小婷在這首樂曲的無數(shù)奇妙的rubato(自由速度)中與布茲洛夫的心領神會和互相默契實在妙不可言!
既然我們在飲食方面已經(jīng)意識到一味追求大餐并不是最健康的生活,那么精神上也是同樣,室內(nèi)樂的價值之一或許在于讓人們在音樂上能領略莎士比亞所說的“生活中的每日之美”,而不是被大餐慣壞了胃口,成為音樂上的挑食者。對于挑食者,魯迅先生曾有精辟之言:“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我禁不住化用郭德綱那個著名的問句來問諸位:室內(nèi)樂,您是聽呢?還是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