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下課了,孩子們準備排隊去做課間操。這時,正在巡視課間的我看到五年級某班班主任把小張留了下來,并厲聲對他說:“你,不要動,還是把窗簾布披在你的頭上吧!”只見小張好不情愿地把窗簾布披在頭上,臉上盡是難堪的表情。班主任繼續(xù)生氣地對他說:“其他同學排隊去做課間操,你留下!一直到同學們回來了你才可以離開。你不是想披窗簾布嗎,那就披個夠吧!”小張的臉色越來越難看,眼眶開始泛紅。
原來在剛才下課的時候,小張把窗簾布拉出來并躲在窗簾布下,開心地和同學玩著。這些舉動被站在一旁的班主任看到了,因此受到了如此懲罰。
等同學們做完操回來,小張還站在窗簾底下動也不敢動。有些同學投去了同情的目光,但更多的是熱嘲冷諷。
接下來,男孩被班主任叫去了辦公室,等他回來繼續(xù)上課時,臉上已沒有了往日的自信,有的只是沮喪和懊惱。
小張曾是我的學生。為了盡量減少這件事對他的心理影響,放學后,我把他找來,陪他一邊走一邊聊??梢钥闯觯y堪的表情仍然寫在他的臉上。當問及他的感受時,他說:“我覺得很丟臉,心里很難過,因為既被老師批評,又被同學取笑。今后再也不敢亂來了?!碑斘覇査袥]有恨老師的時候,他遲疑了一下說:“沒有。但是,我以后再也不敢違反紀律了?!蔽蚁褚粋€朋友般開導他,不要介意這些同學的諷刺與嘲笑,要相信老師懲罰他也是為他好,希望他不要記恨老師。何況有錯是要受到懲罰的。我還開導他:“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重要的是知錯能改,不犯同樣的錯誤?!苯?jīng)過耐心開導,他的愁緒慢慢打開,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連聲說道:“謝謝您,鐘校長?!?/p>
之后我和他的班主任交流了對他的教育方式,班主任也認識到當時的教育方法有些簡單粗暴,缺乏耐心,以后要多加注意,并設法消除小張對自己的看法。我也多次找小張談心,了解他的心理狀況,他也對我更加信任了,除了向我反映班級其他同學的情況外,還向我討教如何才能更好地和班主任相處,如何才可以讓更多的同學認可自己。對這些問題,我都一一耐心地同他解答,他也聽得非常認真,并不時露出會心的笑容。我知道教育已經(jīng)在他的身上發(fā)揮作用了。
【反思】
1.遇事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
美國著名企業(yè)家、教育家卡耐基說過:“要使別人喜歡你,首先你得改變對人的態(tài)度,把精神放得輕松一點,表情自然,笑容可掬,這樣別人就會對你產(chǎn)生喜愛的感覺了?!比欢?,我們有些老師每當看到學生沒有按照規(guī)則去做事情,或者是違反規(guī)則的時候,都會產(chǎn)生煩躁情緒,容易沖動,恨不得把學生揪過來狠狠地批評一頓。事實證明,這樣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因此,遇到學生違反紀律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把“熱問題”進行“冷處理”。多想想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好動、貪玩、頑皮是他們的天性,他們需要包容,需要呵護。當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分析問題所在之后,我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存在的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2.時刻提醒自己尊重孩子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時候說:“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自我尊重?!彼@樣諄諄告誡年輕的教育者:“自我尊重取決于什么?怎么培養(yǎng)?請記住,這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因為在要摘掉這朵花時,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小太陽的透明露珠。要培養(yǎng)自尊心,只能用溫柔細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能容許采用粗魯?shù)?、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焙芏嗬蠋煻级米鹬睾⒆尤烁竦闹匾?,但是往往在急躁的時候就忘記了,只有在心情平靜下來的時候,才會后悔當初出言不遜,或者過火的行為傷害到了孩子的人格尊嚴。孩子也是具有完全個體的人,和我們成年人一樣,需要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認可,需要得到人們的愛和關(guān)懷。都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只有學生從老師那里得到愛和尊重,感覺到溫暖,才能真正從心底信服老師、愛戴老師,才會真正下決心去改正缺點,爭取做得更好。案例中的小張,他不是那種故意搞破壞的孩子,他聰明、老實且有些內(nèi)向,只是一時忘形才做出了一些連自己也意識不到的錯誤行為。這樣的孩子如果引導不當,自尊心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會變得更加內(nèi)向,甚至會走極端。因此,老師要多尊重孩子,切忌在大庭廣眾之下呵斥他,甚至懲罰他。應和風細雨,潤物無聲,使孩子學習生活得更有尊嚴。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效其行。
3.及時幫助孩子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
案例中的小張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熱嘲冷諷后,內(nèi)心充滿了懊惱、悔恨,如果不及時疏導,極易形成心理陰影。認識到這一點,我當天就找小張談心,引導小張端正認識后,又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去引導與教育小張,讓他在教師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逐漸學會如何處事,如何做人,由此消除他心中的陰影,重拾自信,慢慢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紅基學校
廣東廣州 511400)
責任編輯謝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