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內地媒體爆出最具震撼力的新聞——“引渤海水入新疆”,頓時引發(fā)各界熱議,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不少評論者都說,由此聯(lián)想到了馮小剛電影里葛優(yōu)所飾角色劉元所言“將喜馬拉雅山炸一個口子,將印度洋暖濕氣流引入青藏高原,將雪域高原變?yōu)榻纤l(xiāng)”的笑談。
盡管隨后有報道澄清“引渤入疆立項說”不實,然而,既然該項目傳得繪聲繪色,恐亦非全是捕風捉影。
在今日之內地,由于社會及科學技術界均存在浮躁及好大喜功的現(xiàn)實,人們對“引渤入疆”的大膽設想自然不敢輕信。但仔細掂量,其中確有吸引人之處,特別是將新疆乃至西北的氣候、生態(tài)一舉改變,實在令人不忍輕易否定,將一個美好的夢想掐死在搖籃中。
不過,按照設想者的設計,從渤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南部,再順北緯42度線東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經(jīng)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余脈進入新疆。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鹽湖、咸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鎮(zhèn)壓沙漠。同時,大量海水依靠西北豐富的太陽能自然蒸發(fā),作為濕潤北方氣候的水氣供應源增加降雨,從而達到治理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的目的。那么,人們不禁要問,讓湖水蒸發(fā)再達到改變氣候的水量是一個什么數(shù)字?即使輸去一個渤海的水夠嗎?要輸多少年?看來夢想距離現(xiàn)實還有一段距離。
而在整個設想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生態(tài)問題,設想者對此的論證也最不充分,若不但沒有改變西北的面貌,卻使沿途鹽堿化、沙化,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
“南水北調”和“三峽工程”都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論證,其生態(tài)負面影響至今還是未知數(shù)。我們有過太多的判斷失誤和教訓。“引渤入疆”是否可行,需要長期科學審慎冷靜反復的論證,并伴以大量、仿真的科學實驗,在科學上不存在任何僥幸。如中國研制核潛艇的基地就不是在海邊,而是在內陸,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前就已在陸地建了一個同等的核潛艇反應堆及動力系統(tǒng)作為論證和預演,可見其付出成本之大?!耙澈K胄陆辈皇且患∈?,在此期望一個審慎的論證和完備的試驗。只要符合科學規(guī)律,好夢也許會成真。
(作者:歐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