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的奧斯威辛
小 強
如今的環(huán)境、動物保護題材紀錄片并不新鮮,但基本是由外國人拍攝,說的又是全世界的麻煩,作為中國公民,看完只能感慨一番,想幫忙也無從下手。但《鯊魚海洋》卻是為國人量身定做的啟示錄,因為它預言了喪失人性、一片死寂的未來。而阻止災難降臨的方法,不過是放下手中夾起魚翅的筷子。
影片在一開始就推翻了被多數(shù)人默認的“常識”:鯊魚是危險的動物。這起源于它掠食者的地位, “陰險”的外表,以及“深海怪物”的傳說??吹綕撍畣T和鯊魚親昵接觸后,才知道寒氣逼人的并不是鯊魚,而是我們貧乏的想像力—每年因鯊魚襲擊致死者大概有十人,是被大象殺死人數(shù)的十分之一。
鯊魚維持著海洋生態(tài)的平衡,保證浮游生物的數(shù)量。而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供給世界70%的氧氣,讓我們得以自由呼吸。導演試圖通過這樣的論據(jù)。告知觀眾一個簡單的事實:鯊魚是友好的動物,而且很重要。諷刺的是,我們愿意保護珍稀動物,只因為“擔心再也看不到”,而數(shù)量極多、影響巨大的種群,卻要遭到毫無節(jié)制的屠殺。近年來,鯊魚的數(shù)量已經減少了90%,希望不要等到它變得跟熊貓一樣罕見,才來些沒意義的馬后炮。
理性分析必不可缺,但人更偏向于感性,尤其是環(huán)保類電影,總讓人產生負疚感和救世的沖動?!鄂忯~海洋》的某些部分就好像屠殺猶太人的紀錄片,用最惡毒的人類行為刺激你的雙眼。比如被割掉魚鰭扔入水中的活鯊,酒瓶一樣搖擺著沉底;無辜海龜被拖上船后,遭受漁民取樂式的虐待;兩個孩子拿著半截錘頭鯊當玩具的一幕,真會讓你有惡鬼俯身的戰(zhàn)栗感。由此,觀眾對獵鯊行為的痛恨變得不可抑制,此時,它兇猛、有益與否也都不重要了。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愛上那些保護鯊魚的人。導演羅伯·斯圖爾特兼任解說,與專業(yè)演員相比,少了抑揚頓挫的美感,但看到他與鯊魚嬉戲,看到他為它們所做的一切,才知道他是最合適的講述者。還有“海上牧羊人”大塊頭保羅·沃特森,行動主義者,有張堅定的面孔。他的船隊俘虜了一艘盜獵漁船,卻遭到危地馬拉炮艦的威脅,并被指控“謀殺未遂”。如同鯊魚的命運,曾經的獵手變成獵物,只為了萬里之外陌生人的面子掛得住。
魚翅是直接導致獵鯊行動的原因,魚肉無人理會就罷了,更諷刺的是我們甚至沒把魚翅當美食,卻心甘情愿為幾百元一碗的“粉絲湯”買單。影片雖然提及并意識到其中的荒謬性。也采訪了部分華人(主要是香港人),可惜力度不夠。這跟影片的西方視角有關,如果是國人導演,八成會將婚慶時的喜洋洋與割魚鰭的血淋淋剪到一起,看到這樣的畫面,“自覺抵制”完全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上?,比起《海豚灣》對日本人的沖擊,《鯊魚海洋》對我們的影響太小了,甚至它的海報都是一片美麗的藍,以為是講述魚兒一家幸福生活的陳詞濫調。
另外,影片雖然暗示了經濟的影響,以及漁民的辛勞,卻有些論證不力,草草收場。僅憑常識判斷,我們就知道漁民薪資微薄,如此暴利的行業(yè),利潤只被少數(shù)人占有。接下來只要一組對漁民的采訪,以及對商人的介紹,形成對比,就可擺脫“關心動物超過人”的指責,把槍口對準利欲熏心者。
這樣做,又把影片從感性海洋中拉出,不至于因為愛而變狹隘一痛恨“魚翅從業(yè)者”。其實,在一個吃了魚翅、打嗝都心疼的國度,只要你放下了自己的筷子,自然會有人問一句“為什么”。然后,就到你發(fā)揮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