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喻雖是一種文學修辭方法,但在數(shù)學教學中若能恰當運用數(shù)學比喻,它同樣具有改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靈感化解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之功效。
關鍵詞:比喻;教學比喻;數(shù)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8-017-001
一、比喻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適時、靈活地運用自然貼切、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比喻引入教學活動中,即使是只言片語,也會激活課堂氣氛,啟發(fā)學生的智慧,從而將教學內(nèi)容化難為易、化生為熟、化理為趣,甚至使學生在歡快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毫不費力地解決那些很難說清楚的問題。
二、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比喻的常見類型
1 故事型
有些知識難點用現(xiàn)成的學生熟知的民間故事、笑話或典故來比喻,效果頗佳。比如在教會學生從反面思考問題的方法時,可用司馬光砸水缸的故事進行解釋說明。通過這一故事及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認識到解數(shù)學問題時也需要打破常規(guī)。
2 模擬型
在教學活動中有些用來打比方的事例具有較強的直觀性,易于進行模擬表演,進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之目的。比如,某教師在高中給學生介紹“數(shù)學歸納法”的原理時,學生似懂非懂,議論紛紛。教師把粉筆盒中的粉筆取出并在講桌上立成一排,然后批判這些粉筆說:“這些粉筆等距離地立成一排,此時只要輕輕推倒排頭的第一根粉筆,第二根也會跟著倒下去,接著應是第三根、第四根……從而使整排的粉筆都倒下去,這正是由于推倒第一根粉筆作為基礎,再靠傳遞作用的結果,數(shù)學歸納法原理和這個事例完全相同。有了歸納基礎,又有命題的正確傳遞性,那么這個命題不也像剛推倒下去的粉筆那樣成立了嗎?”學生茅塞頓開。
3 聯(lián)想型
就是用一個奇妙的聯(lián)想,把要說明的知識要點,用一個極為常見的、直觀的生活實例表達出來,能給人留下生動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二次根式、根號下a2的化簡”教學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常犯、根號下a2=a的錯誤,經(jīng)過多次糾正、強調(diào)后效果甚微。有一次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關于此內(nèi)容的教學比喻,于是把它運用到教學中,我告訴學生“要化簡、根號下a2,得先讓a從‘屋子’(即根號、根號下)里走到‘院子’(即絕對值| |)里來。至于a如何走出這‘院子’,還要看它的‘體質(zhì)好壞’(即是正數(shù)、零或負數(shù)),體質(zhì)較好甚至健壯(a≥0)的直接就走出去了;而體質(zhì)虛弱(a<0)的必須帶(戴)上一條‘圍巾’(即負號‘一’)以防感冒”。全班大笑,而學生也在這次笑聲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識的內(nèi)涵。
4 論理型
知識要點與某個生活實例有教學上或邏輯上的同構關系,打比方時經(jīng)過適當?shù)耐评聿襟E,最后遷移到要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例如在對數(shù)學中一些說理、證明題,學生往往對添輔助線的方法感到很陌生,教師可出這樣一道題:
甲、乙、丙三人,甲比乙高3厘米,丙比乙矮5厘米,求出甲、丙兩人的身高關系?
學生理解這種題可不費吹灰之力,但實際上這種“第三者搭橋”的思考方法與教學證明題中添加輔助線的思路是一致的。
三、教學比喻的合理性原則
在使用教學比喻時也應遵循3條原則。
1 同構性原則
所謂同構性,就是比喻的主體(知識點)和客體(生活中的實例)必須在教學所需要的特征上相同或相似。
2 有限性原則
所謂有限性,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比喻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用來幫助理解,但絕對不能代替對數(shù)學知識的全面闡述。第二,比喻的深淺程度是有限的,重在說明數(shù)學概念、思想方法,不能過分追究其細枝末節(jié),更不能脫離教學目的,隨意添油加醋,喧賓奪主,這是在運用教學比喻時應特別注意避免的。
3 簡化性原則
所謂簡化性,就是運用比喻時能化解知識難點,提高教學效益,且內(nèi)容要簡短精煉、有趣。
四、比喻在數(shù)學中的應用范例(x>a x>b)
1 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教學中,為說明不等式組(a>b)的解集是x>a,開始利用數(shù)軸學生還能求出,到后來只要求學生記住“同大取大”的結論去運用時,結果錯誤百出,對此結論學生似懂非懂。有一次源于體育課的啟發(fā),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現(xiàn)操場上有兩個高低不同的欄桿,已知有些人只能跨過低欄桿,有部分人兩種欄桿都能跨過,那么這部分還跨欄的高度應該是多少?”學生立即回答:“能跨過高欄桿的?!苯?jīng)過這樣的比喻并加以引導后,學生記住并會運用這一知識點。
2 在初中數(shù)學中學到“非負性”時,遇到這樣一題:若x22+2x+y2-6y+10=0,x,y為實數(shù),求x,y的值。
本題在一個方程中有兩個未知數(shù),用常規(guī)方法不好解,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把原方程轉(zhuǎn)化為(x+1)2+(y-3)2=O,接著,反問學生:“兩個非負數(shù)之和等于零,那么這兩個數(shù)各是多少?”
因為學生對這類“非負數(shù)”的問題接觸極少,絕大多數(shù)學生茫然不語。此時教師不應再講下去,而是先說一個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例子:“有甲、乙兩人要上街,甲說:‘我不會沒有錢’,乙也說:‘我也不會沒錢’??墒撬麄z一到商店買東西時,兩人掏口袋一合計,一分錢也沒有,試問這兩人的口袋里各有多少錢?”學生會哄堂大笑:他們根本沒有錢。教師這時作進一步解決:“甲同學說:‘我不會沒錢’正好和(x+1)2對應,乙同學說:‘我也不會沒有錢’正好與(y-3)2對應,而兩人的口袋一合計,掏不出一分錢。則對應于方程(x+1)2+(y-3)2=0?!睂W生茅塞頓開,立刻依題意求出x=-1,y=3的結論。
其實,在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比喻的地方很多,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善于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挖掘生活的素材,編成一些恰當?shù)谋扔鲬糜诮虒W,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智慧。所以,對教學活動的完成是很有效的,甚至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