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等到巴菲特和蓋茨來中國苦苦游說,我們的富豪才有所觸動的話,就真的顯得太過Out了
9月底,股神巴菲特和全球頂級富豪比爾#8226;蓋茨將會來到中國,不是為了投資,而是為了慈善,為了爭取更多的中國富豪加入到慈善事業(yè)中來。在做了多年的世界首席慈善家之后,巴菲特決意要組成世界性的慈善宣傳隊,讓先富起來的人盡可能主動地幫助那些沒富起來的人。
如何賺錢?如何花錢?先富起來的人能否慷慨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弱勢群體?頗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特點,也能體現(xiàn)一代富人的素質(zhì):是表面尊貴,還是內(nèi)心高貴?這也是巴菲特發(fā)起“捐贈宣言”后帶給美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的一個思考。
引起這種爭論,并不是巴菲特的目的,在他看來,富人對社會做的只有太少而沒有太多,只有太遲而沒有太早,他希望能夠樹立一個長期性的榜樣,讓其他人也加入到慈善中來。這一點,在金融危機后的美國尤其富有意義,因為這場危機加劇了弱勢群體的生活窘境,也更大地拉開了貧富差距。
讓巴菲特和蓋茨感到欣慰的是,已有40名美國富豪決定捐出他們巨額財產(chǎn)的一半,也就是大約6000億美元,這一天文數(shù)字具有著巨大的宣傳效應和震撼力。
與以往靜悄悄地開展慈善活動不同的是,巴菲特和蓋茨夫婦此番就是要營造一種氛圍,將慈善行為公開化。在一次訪談中,巴菲特很誠懇地談到了富豪的社會責任和捐贈的示范效應,“人們會參照過去的人是怎么做的,就像我們可能會參照卡耐基或洛克菲勒等人的行為,以獲得我們自己的想法。人們從其他人的行為那里,尤其是他們欽佩的人那里獲得想法。”這其實也是在為下一代做出榜樣。
氛圍確實很重要??陀^地說,巴菲特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號召力,還在于美國有良好的慈善土壤。最新調(diào)查顯示,即使美國取消遺產(chǎn)稅,仍有50%的美國有錢人打算把自己至少一半的財產(chǎn)捐給社會,而只留下一部分財產(chǎn)給子孫。絕大多數(shù)富翁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成為無所事事的“富裕垃圾”。
難能可貴的是,與世襲貴族傳統(tǒng)深厚的歐洲國家不同,美國人更加崇尚獨立創(chuàng)業(yè),對遺產(chǎn)繼承不太重視。在年輕人心目中,那些高科技新貴才是值得推崇的英雄。甚至于在很多年輕人看來,依賴父母進行財富“喂食”是一件恥辱的事情,這客觀上也給了家長們專心做慈善的心理安慰。
巴菲特和蓋茨夫婦,以及40多位美國富豪的所作所為,其實也很值得中國人思考。在人們討論富二代的問題時,應該意識到,富二代的行為問題,其實是富一代的觀念問題。相信,如果大多數(shù)中國富豪能理解巴菲特的肺腑之言,“我希望我的3個孩子有足夠的錢去干他們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錢卻什么都不做”,那么,中國的慈善事業(yè)將會出現(xiàn)突飛猛進的景象。
在大災難中,人們意識到,愛心永遠不會獨行,而在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慈善永遠不會獨行。事實上,如果等到巴菲特和蓋茨來中國苦苦游說,我們的富豪才有所觸動的話,就真的顯得太過Out了。
在談到樹立長期性的榜樣時,巴菲特提到了“接力”問題。在他看來,不僅慈善心應該在美國、中國、歐洲等各國之間展開接力,更應該在父子之間展開接力。從效仿到加入再到主動的慈善努力,是財富進行愛心傳遞的過程,也是人性回歸質(zhì)樸、走向高貴的過程。
如何賺錢?如何花錢?先富起來的人能否慷慨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弱勢群體?頗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特點,也能體現(xiàn)一代富人的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