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統(tǒng)計數據的質疑,部分是出于對中國經濟的一種誤解。另外,作為統(tǒng)計部門也有對外宣傳解釋不夠的問題。
目前,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引擎到底有沒有什么變化?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引擎來自出口和房地產。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最近,出口占GDP的比重從5%上升到25%,甚至更高;另外,過去十幾年,房地產銷售占GDP的比重從2%上升到12%。很明顯,出口和地產這兩個行業(yè)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出口和房地產后勁乏力
那么,今后會怎樣?我認為,出口和房地產繼續(xù)作為增長引擎是不可持續(xù)的。
中國的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的時候達到了高點。如果大國出現如此之大的順差,必須要其他國家有很大的赤字才平衡,赤字的國家因為就業(yè)壓力自然不愿意。這從國際政治和經濟兩個層面都會導致貨幣升值的壓力。另外,中國的工資增長(按美元計價)達到平均每年17%-18%。如果這樣的增長持續(xù)五年,很多低端的勞動密集制造業(yè)就會失去競爭力,肯定要輸給我們周邊的一些國家,比如越南、印度、孟加拉國等。
再來看看房地產。在過去10年,中國的房地產銷售量每年增長30%。10年以前,中國城鎮(zhèn)只有20%-30%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這是房改以前的情況。最近幾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了70%-80%。10年以前人均住房面積是18平方米,現在已經到了28平方米,這跟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是一樣的,而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還低于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在這一大背景下,我認為中國的高速房地產增長時期已經過去了。今后十年,地產銷售的增長可能會降到年均15%,為過去十年的一半。
消費上升為新的增長引擎
失去了以上兩大引擎,中國經濟還能不能保持比較高的增長?
當然,我們希望還能有比較高的增長,比如8%左右。這一期望也有具體的內涵,就是推動消費、服務業(yè)、綠色經濟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其中主要是消費。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最理想的結構改革與調整的方向。
在推動消費的背后,將有一系列的實質性結構改革和結構因素的變化。我認為,今后五到十年應該發(fā)生的幾個重要的結構和體制變化包括:
一是人口老化。在今后十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會從目前的13%上升到18%。由于老人的消費率(消費占收入的比重)較高,老齡化的趨勢必然提高整體經濟的消費率、降低儲蓄率。
二是工資增長加速。最近正在討論五年工資翻番的課題,如果實現,就意味著年均工資增長15%,高于名義GDP約4個百分點,自然也會推動消費。
三是國有企業(yè)分紅比率大幅上升。這個比率應該從目前的5%-10%提高到三四年以后的30%-40%。政府分到的紅利應用于充實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保險和降低個人所得稅。
四是國資委系統(tǒng)所持有的上市國有企業(yè)的股權的相當一部分轉移到社保體系,用于提高養(yǎng)老金標準和做實養(yǎng)老金個人賬戶。
五是養(yǎng)老金和失業(yè)保險的支付標準的提高速度應該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速度掛鉤。
這些內容都會推動收入分配的改革,使勞動者的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從而使消費增長超過名義GDP的增長。所以,從中長期而言,中國的經濟結構會變成消費主導。
從五個案例看長期投資策略
如果僅僅停留在純經濟學的角度,考察GDP的結構變化,對投資者難以有實際的啟示,需要研究到行業(yè)甚至公司的層面。我們可以通過幾個例子來考察。
案例一:地鐵
消費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城市化帶來的消費。農民進城之后,會創(chuàng)造一系列的新的需求。比如地鐵。地鐵為什么有高速的增長呢?因為按照國際經驗,每個城市如果人口超過300萬,就需要擁有地鐵。300萬人是新加坡的國民數,而中國會有100個新加坡需要建地鐵,這會帶來巨大的可持續(xù)的增長。需求包括火車頭、車軌、車廂、車軸等。這些制造業(yè)的中國公司現在的規(guī)模還比較小,但是十年之內許多中國公司就可能變成全球第一,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大了。
案例二:醫(yī)療衛(wèi)生
中國的醫(yī)療支出占到GDP的比重是4%,10年之內一定會趕上世界平均水平,8%左右?;谶@樣的判斷,我們估計醫(yī)療衛(wèi)生在中國未來的增長將達到23%,而美國是6%。這會帶來對醫(yī)療器械、藥品分銷、醫(yī)院管理等企業(yè)的巨大的增長。
案例三:養(yǎng)老金
養(yǎng)老金的個人賬戶當中有很多是空的,國資委現在手里卻有近十萬億元的上市公司股份。如果拿出幾萬億元放到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的資產就會翻幾番。如果養(yǎng)老金規(guī)模大幅增長,保險公司是一個重要的受益者。因為保險公司會為養(yǎng)老金管理找到很多新的業(yè)務。
案例四:出口結構的變化
中國長期的出口增長會減速,但同時出口結構也有巨大的變化。過去十年,低端制造業(yè)(如服裝、制鞋、家具等)出口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裝備制造業(yè)如電力設備、電信設備、醫(yī)療器械、造船、建筑器械、汽車零部件等在迅速持續(xù)地成長。今后這個結構轉型的趨勢還會加速。我估計,高端制造業(yè)的成長在今后五年可以保持每年20%的速度。成長的動力一方面來源于國內的需求(可以平均保持15%),另一方面,由于中國企業(yè)在這些領域競爭力非常強,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將大幅提高。
案例五:新增人均消費板塊
各個消費板塊的增長前景,要看其所在的發(fā)展階段和人均消費的水平。比如中國人均豬肉消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0%,自行車、網絡游戲等都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所以這些板塊的潛力有限。真正有潛力的是人均消費非常低的板塊:最低的是網上旅游,中國網上旅游收入占旅游消費僅為2%,而在美國是是50%。其次是香料、香精、巧克力、果汁、醫(yī)療、天然氣、牛奶、網上廣告等,把這些行業(yè)做成一個投資組合的話,估計平均保持每年20%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