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選修課和必修課相比,課堂范式有較大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這些差異性和特殊性成為高中語文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重要特征。選修課課堂新范式應該具有以下特征:(1)自我體驗性閱讀應成為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核心內容;(2)自主研究性學習應成為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基本方法;(3)自由創(chuàng)新性寫作和自由交流應成為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重要表達形式。
【關鍵詞】高中語文 選修課 課堂范式 理論研究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確定了必修課的同時,設置了選修課。與必修課相比,選修課因其是“選修”,其教學內容、目標和方法都有差異,課堂結構范式也應該有它自身的特點,應該有不同于必修課的形式。本文擬通過對構成高中語文必修課和選修課課堂基本要素進行對比研究,來探討高中語文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基本理論,研究構成選修課課堂范式的核心內容、基本方法和表達形式。
一、對構成必修課和選修課課堂基本要素的對比研究
1.教學內容。必修課因其是“必修”,所以內容是相對統(tǒng)一的、固定的,很少有選擇性。即使有“選擇”,也只是內容處理上的詳略輕重不同而已,不管內容深淺、學生喜歡與否,都不會輕易刪減,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參與度都會受到削弱。而選修課因其是“選修”,內容具有選擇性,能夠根據(jù)學生現(xiàn)狀和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較大程度的增減。因為選修課重在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是對必修課的“延伸、補充、拓展或提高”(《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因此,選材更廣泛,文體更多樣,內容處理更自由。更重要的是它能讓學生參與“選擇”教學內容,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就強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參與的力度;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激發(fā)其內在的學習激情,促進文明素養(yǎng)的提升;還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創(chuàng)造性潛能。
2.教學目標。必修課和選修課都著眼于語文的基礎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培養(yǎng)。正如李維鼎所說,語文除了具有廣泛的社會應用性,還有深刻的移情性和全面的基礎性。這些都是人生發(fā)展的根基。但是,必修課側重于學習的基礎性和共同性,它關注所有學生,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共同”提高,著眼于學生成績的“全面”提升,以達到“全面的基礎性”和“共同”提升的教學目標。選修課在重視語文基礎性的同時,更側重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要求。因為開設選修課,是要“有利于構建多層次的語文課程體系,有利于為學生的自主選擇提供可能,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有個性地發(fā)展”,是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xiàn)和不同學習需要”,突出的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3.“教”“學”對象。必修課和選修課基本是一致的,是居于“主導”地位的老師和居于“主體”地位的學生。但是,在“教”與“學”的關系上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必修課,教師用同一的教材教,學生用同一的教材學,以課本為本;選修課,教師和學生可以靈活自主地處理教材,以學生為本。其二,必修課,教師從教學任務出發(fā),預設教學過程,以完成教材內容;選修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關注的是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發(fā)展,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發(fā)展的需要,進行自主性閱讀、差異性閱讀,不斷強化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其三,必修課,教師堅持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步驟和統(tǒng)一訓練;選修課,恰恰不強調這些“統(tǒng)一”,而尊重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只求學生在學習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可見,必修課的“教”和“學”,都重視課本,強調任務,堅持統(tǒng)一;選修課的“教”和“學”,重視“自主”,關注“個性”,尊重“差異”。
4.教學方法。必修課和選修課都強調多樣性、靈活性和實用性,核心在“導”。但是,長期以來,“我講你學”的觀念根深蒂固,由此造成必修課“講”風太盛,“導”字名存實亡。與必修課相比,選修課在“導”的問題上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民主意識得以加強,利于“導”;所選的教學內容是學生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這樣就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易于“導”;由于滿足了學生個性選擇的要求,學習的興趣得以激發(fā),適于“導”;注意了學習的差異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類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順應“導”。由此看來,選修課引“導”的條件更成熟,環(huán)境更適宜?!皩А睉摮蔀檫x修課課堂的主要教學方法。那么,選修課課堂“導”什么、怎么“導”?概括起來,就是“導”規(guī)律、“導”習慣、“導”學法。
二、構成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幾個主要特征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就課堂范式來講,選修課與必修課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即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教學目標的差異性、“教”和“學”的自主性、教學方法的引導性。它們都是選修課課堂的重要特征。這些特征,也決定了選修課課堂新范式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1.自我體驗性閱讀應成為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核心內容。閱讀內容的可選擇性,勢必提升閱讀過程的“自主”地位;閱讀“自主”地位的加強,勢必會強化閱讀的“自我”體驗;閱讀過程中“自我”意識的上升,必然會使自我體驗性閱讀成為可能。只有強化自我體驗性閱讀,才能使學生的閱讀個性不斷得以張揚,閱讀體驗更加自我。只有自主閱讀和個性閱讀得以展開,才會引出真情體驗、個性體驗,才會激發(fā)閱讀的興趣,使學生的閱讀健康持續(xù)地發(fā)展。因此,自我體驗性閱讀應成為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核心內容,也應成為所有老師的共識和所有學生的追求。如何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應該成為教師課堂關注的重點,以及指導學生學習的著眼點。它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通過各種手段來激發(fā)和調動學生“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使之養(yǎng)成“自我”學習的習慣;學生更應該強化“自我”學習的意識、自覺學習的意識,要從為自己終生發(fā)展奠基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從培養(yǎng)自己走向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的角度來發(fā)展自己,這樣“自我”學習意識和需求就會強烈,“自我”學習動力就會增強,“自我”學習的習慣就會養(yǎng)成?!白晕殷w驗性閱讀”是指個性化閱讀,體驗是真實的、發(fā)自內心的,感受是獨特的、不同于別人的;“自我體驗性閱讀”需要從已有的經(jīng)驗和體驗出發(fā),需要從文章的實際出發(fā),進行個性化感知和個性化表達;“自我體驗性閱讀”需要教師的民主精神和一顆寬容的心,也需要其他學生的賞識和肯定,民主精神和欣賞肯定是“自我體驗性閱讀”得以發(fā)展的情境和基礎;“自我體驗性閱讀”需要興趣的支撐,而興趣來自于不斷地“自我”學習和積累,來自于不斷地“自我”總結,來自于成功的喜悅和內心欲望的逐漸強烈,激發(fā)興趣應該成為教師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助推器,成為選修課課堂教師關注的基本點。突出“自我”,感受個性,發(fā)揚民主,激發(fā)興趣,是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四個支點,它們共同構成了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核心內容。
2.自主研究性學習應成為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基本方法。開設高中語文選修課主要目的是為了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滿足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的需要,自主研究性學習正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因此它應該成為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基本方法。由于選修課閱讀形式的自由,閱讀興趣的增強,因而能促進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的深入。“自主研究性學習”,首先是“自主”,不是被動地學習,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參考書上的現(xiàn)成的表述和固有的結論,而是從自身理解出發(fā),從自身思考出發(fā),從自身體驗出發(fā),去閱讀,去體驗,去感知,去表述,得出屬于“自己”的看法,說出或寫出屬于“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并不斷完善?!白灾餮芯啃詫W習”的關鍵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研究問題,善于解決問題。要想發(fā)現(xiàn)問題,就得去研究問題,就得和相關的文章或觀點進行對比,和別的同學的觀點進行比較,歸納出它們的共同之處,發(fā)現(xiàn)它們的差異,拿出自己的觀點。還要探討自主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注意研究的過程,思考研究的結論。高中語文選修課課堂,教師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這是高中語文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從研究的形式來看,往往會由個體的研究性學習,轉變?yōu)榕d趣趨同的小組學習;因為興趣相同,目標一致,合作性學習和探討性學習就有了基礎,就有實現(xiàn)的可能。從研究的內容來看,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和學生的互相探討、互相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往往會得到激發(fā),作品的多元性解讀會得以產(chǎn)生,通過誦讀來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精神的陶冶。從研究的方法來看,學生可能已不滿足于手中已有的文本資料,他們可能會采用多種手段,自行從書刊、網(wǎng)上搜集有關資料,以獲得更多的信息,來幫助自己對作品進行理解,并和自己的看法進行比較,使閱讀得以深入發(fā)展。從研究結果的表達形式來看,舉行閱讀體驗的報告會、討論會將成為課堂的重要形式,以交流閱讀的心得體會,滿足朗誦和表演的需求,使詩歌的誦讀和戲劇的表演有可能會成為課堂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引導學生自主性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應成為選修課課堂的基本方法和核心手段。
3.自由創(chuàng)新性寫作和自由交流應成為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重要表達形式。這里的“自由創(chuàng)新性寫作”、“自由交流”是指創(chuàng)新性的寫和充滿個性的說。閱讀范圍的不斷擴大,閱讀興趣的不斷增強,閱讀體裁逐漸呈現(xiàn)出多樣性,勢必打破閱讀和寫作之間的屏障,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促動學生自由寫作、創(chuàng)新寫作這根弦,學生的自主表達、自由寫作的需求也會逐步強烈。學生可能已不滿足于寫一些閱讀心得體會,鑒賞評價的短文,開始嘗試寫作詩歌、散文、小小說和舞臺短劇等等;學生可能已不滿足于把這些東西寫在紙上,更想和同學們交流溝通,互相切磋研究。因此,自由創(chuàng)新性寫作和自由交流應成為選修課課堂新范式的重要表達形式。“自由”,就是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我口述心聲;就是不滿足于別人所表達的內容,勇敢寫出或說出屬于自己“這一個”的理解和感情體驗;就是不滿足于已有的寫作形式,在作品的形式上敢于探索,有所創(chuàng)新?;诖?,選修課課堂應該成為學生自主表達、自由寫作的主陣地。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表達需要,不斷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自由寫作的空間,不斷調動學生敢寫敢說的積極性,使之持久深入地堅持下去。要不斷創(chuàng)新表達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組合型,可以是小組組合型,可以是班級綜合型,可以是學生推薦型,可以是老師組織型也可以是學生組織型,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只要有利于學生的自由表達,就可以不拘一格。因為自由表達是學生的內心需求,是他們自我表現(xiàn)的需求,有著強烈的內在動力,是推動自由創(chuàng)新性寫作的力量來源和重要手段?;趶娏业谋磉_欲望,學生會積極地進行寫作,課后也可能自由地組成文學社團,甚至自出文學小報。老師應該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從學校和社區(qū)熟悉的人物入手,嘗試寫作一些時事評論、生活感言,或者寫作散文、小說,學會用文字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看法,或寫作淺顯的新聞與傳記,寫一些新聞評述、綜述,或者傳記性小故事等等。在課外,老師還要積極推薦優(yōu)秀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作文競賽活動,并把優(yōu)秀的習作推薦給報紙雜志予以發(fā)表,以進一步激發(fā)他們自由寫作的興趣,讓自由創(chuàng)新性寫作和自由交流堅持下去,發(fā)揚開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