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切學問要從疑難中求得,疑難越多,求學的進步越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運用設疑提高課堂效力呢?可從三個方面入手:激發(fā)設疑興趣,抓住設疑時機,瞄準設疑位置。
【關鍵詞】閱讀 設疑 策略 興趣 時機 位置
一、激發(fā)設疑興趣
1.情趣起興。(1)找準動情點。開講是一種藝術,它起著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誘導作用,起著誘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一開課,讓學生站著齊背一兩首古詩,三五條佳句,一兩段警言,舒活一下氣血,振奮一下精神,如同注入興奮劑。結合課文內容,編寫一段或熱情洋溢、或令人思考的導語,讓學生愉快地走進課文。(2)撥到動情處。利用課文豐富的情感信息源,結合教者獨特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造情感教學氛圍,能促進學生心懷的情感之核。筆者喜歡每天看新聞,在學生思維處于低谷或精力不集中時,即刻發(fā)布一兩條,既可讓學生耳目一新、輕松一刻,又可引導學生關心社會、關注人生。
2.設疑助興。(1)抓住細節(jié)問。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就文中能反映林沖性格的細節(jié)設疑。林沖要去沽酒,離開草料場時“將火炭蓋了”,說明了什么?“林沖進了山神廟,用石頭靠住門”的描寫對下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起什么作用?林沖總是刀槍武器不離身邊,這又說明了什么?組織一連串的問題,構成了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的“問題鏈”,不斷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使他們始終處于思考之中。通過幾個細節(jié)問題的討論,學生對林沖這個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就一清二楚了。(2)擊中要害問。教學《項鏈》,在矛盾沖突最尖銳、最能激起學生思維波瀾的“還項鏈”的部分,設下“假如佛來思節(jié)夫人將真項鏈退還給瑪?shù)贍柕拢龑⑷绾翁幚磉@掛項鏈?以后的生活會怎樣”的疑問。這一問如同一把鹽放入滾燙的油鍋里一樣炸開來。學生興奮了,各抒己見,他們在碰撞中,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認清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3)變換方式問。對文中的關鍵字、詞、句變換方式問,讓學生在比較中激起思考欲望,提高思維的辨析能力。《阿Q正傳》:“阿Q不開口,想往后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睘槭裁床挥谩按颉倍谩敖o”呢?
3.懸念激興。(1)“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學《藥》,分析文章時,就小說中的人物姓名設下懸念:“你能說出夏瑜、華老栓等名稱的含義嗎?”學生似乎有一種想說而又說不出的感覺,有的沉默不言,作百思不得其解狀;有的竊竊私語,不敢大聲發(fā)言;有的交頭接耳,在姓上做文章,推敲華、夏二字。領悟“華”、“夏”即“華夏”,泛指中國,華、夏兩家的悲劇即中華民族的悲劇。(2)“山重水復疑無路”。教學白居易《琵琶行》,就文中三次描寫琵琶彈奏,第二次寫得詳,設下懸念,從詩人、客人、琵琶女不同角度引發(fā)學生沉思。琵琶女自知個人的悲慘遭遇和寂寞憂愁之感,但她對詩人和客人的心情并不了解,所以這一次彈奏,琵琶女要委婉地抒情,近乎隱而不發(fā),含而不露,聽眾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咀嚼玩味,方可深知其意。因此,要細致地描繪。再者,因為詩人為了尋求音樂以助飲酒送客之興,琵琶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從這點著想,彈奏時間長一些,以使主客慢慢飲酒,細細敘情。(3)“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學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為喚醒學生作文寫真意識,設疑:為什么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記敘的也只是身邊的瑣事,抒發(fā)的是個人的欣喜哀傷之情,卻能流傳至今,并且仍然有它感人的力量呢?學生無法回答,只好重新讀書,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二、抓住設疑時機
1.課始。(1)以諧趣吸引學生。“誰將父親的背影永遠印刻在你的記憶深處?誰把春的景物描繪得生動形象?誰使秦淮河里的槳聲激蕩著優(yōu)美的旋律?誰讓水城威尼斯躍動著異國的情調?他,就是朱自清。他以優(yōu)美動人的篇章吸引了千百萬讀者,《綠》,美得勾人魂魄,《春》,美得讓人心醉,《荷塘月色》美在哪里呢?”這是教學《荷塘月色》的開場白,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中來了。(2)以懸念吸引學生。一開講,結合課文內容,設下懸念,抓住學生心弦,以激起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心理,提高課堂效率。教學郁達夫《故都的秋》,設下下面問題,讓學生產生困惑:牽牛花是秋的使者,在各種色彩的牽?;ㄖ?,為什么作者認為藍色和白色為最佳,淡紅者最下呢?這與一般人的情理相符嗎?教學《孔雀東南飛》提出“焦母為何要兒子休妻而不直接自己趕走蘭芝”這個問題,(不立即要求學生回答)讓學生產生困惑,并時時注意問題的解答。(3)以探索吸引學生。如果把一堂課看作一場戲,那么課的開頭就是這場戲的“序幕”,老師是“編導”,他拉開的“序幕”要引人入勝,別有“洞天”。教學《守財奴》,用下面的一段話導入:“在世界文壇上,文學大師們在小說中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由于形象典型性的巨大影響,他們早已超出國界,引起了各國讀者的共同興趣,其中有四大形象,讀書人都知道,本文就有一個這樣的人物,他是誰呢?他和另外幾個都有相似之處,他們的相似之處在哪里?他們的舉動符合正常人的心態(tài)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使思維納入學習文章內容的軌道。
2.課中。(1)用問題引入思考。學生通過課始老師的設疑,已經有了學習興趣,輕松地進入課文的學習,此時教者要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適時設疑,讓學生進入思考狀態(tài)。教學《孔雀東南飛》,討論“焦母為何要兒子休妻”這個問題時,相繼提出了下面幾個小問題:婆媳關系緊張不緊張?蘭芝對婆婆有沒有孝心?夫妻分居兩地,感情有沒有破裂?蘭芝有沒有不軌行為?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課文,揣摩人物語言及內心情感的變化。(2)用討論加深理解。組織課堂討論,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開發(fā)智力的最佳方式。語文課堂上應閃爍著學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其通往真理的道路。討論的本質就是通過學生共同探究,來解決那些認識上比較模糊的問題。每次討論不一定要有一個完美的答案,討論、爭論本身也是目的。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分析別里科夫形象時,讓學生為別里科夫“畫像”,有的說他膽小、善良,有的說他保守、迂腐,有的則說他是沙俄的幫兇。爭論中,引導他們說出理由,找出依據(jù),允許他們存在理解上的差異。獨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點,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就表明他們已經具備了提取真理的勇氣了。(3)用想象提高能力。根據(jù)想象的特點,閱讀分析課文時適當留有思考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在小說單元教學中,筆者作了嘗試。其一,心理描寫。抓住小說人物的心理進行想象,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來?!俄楁湣分械默?shù)贍柕率莻€悲劇人物,又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當佛來思節(jié)夫人告訴她借給她的那掛項鏈是假的時,人物活動進入高潮,瑪?shù)贍柕庐敃r是怎么想的?有的說她高興,溢情于表;有的說她凄苦,往時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有的說她氣憤,說不出話來。其二,言行擴寫。抓住課文中人物的言行,進行合理想象,使之形象更豐富、更完美?!蹲詈蟮某4禾偃~》中貝爾曼為挽救年輕同事的生命,鼓勵她頑強地活下去,夜里,他抱病冒雨在墻上畫了一片樹葉,最后無聲無息地死去。這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他是怎樣把樹葉畫在墻上的,文章沒有交待,就此讓學生展開想象,定能放大人物形象的意義,也將在學生的靈魂深處產生共鳴。其三,結尾續(xù)寫。有些文章,特別是優(yōu)秀作品,大多有言雖盡而意無窮之妙,抓住時機,給文章加個結尾,一方面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積極思維,充分發(fā)揮想象能力。《裝在套子里的人》結尾只說別里科夫死了,他究竟怎么死的,文章卻沒有交待,可就他死的場面及神態(tài)展開合理想象。
3.課終。(1)選擇問?!读主煊襁M賈府》中林黛玉、薛寶釵都是統(tǒng)治者的掌上明珠,在賈府中處于特殊的地位,一個叛逆,一個衛(wèi)道,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你喜歡哪一個?《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頗、藺相如,一個是戰(zhàn)功赫赫的大將,一個是智慧超群的謀士,然而他們的性格、行為截然不同,你認為哪一個值得敬佩?《林黛玉進賈府》中《西江月》詞二首對賈寶玉是褒還是貶?經過一陣激烈爭論,同學們對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認識。(2)對比問。教學《藥》,總結課文時,就文中線索作比較性設疑:這篇小說寫了兩條線索,兩個故事——華老栓的故事和夏瑜的故事,但是,如果把這篇課文分成兩個故事改寫,形成兩個主題,那么,這樣的主題與原文的主題,在反映問題的本質和深度上,將有什么不同?這篇課文魯迅是將兩個故事情節(jié)糅合在《藥》的特定作品中,又用人血饅頭將兩個獨立的故事連綴起來,這樣寫,它的主題深刻性究竟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比較的方法,提出問題,讓學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這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有助于鍛煉他們的思維。
三、瞄準設疑位置
1.在有疑處設疑。(1)扣題目設疑。一是解題問。接觸文章題目時,設計一些較小問題,對文章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如《藥》:什么叫藥,它分為哪幾種?身體不好的人要吃藥,身體好的人要不要吃藥呢?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呢?二是變題問。把題目換成主人公的名字或說明的對象,從另一個角度探討文章的內容。《最后的常春藤葉》能否用《貝爾曼》?《祝?!犯某伞断榱稚房刹豢梢?《南州六月荔枝丹》換成《荔枝》行不行?三是改題問。根據(jù)閱讀、理解的需要,改換一些詞語,從理解主題方面作深層次探究?!断裆侥菢铀伎肌犯某伞渡拼匀弧纺囊粋€好?(2)扣文眼設疑。如《荷塘月色》:“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為何“不寧靜”?這種心境與作者筆下的景物描寫協(xié)調嗎?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現(xiàn)實?再如《記念劉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真的猛士指誰?(3)抓重點詞語設疑。如《項鏈》開頭一句“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中的“也”字隱含的意思是什么?在初中學過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開頭也有這樣的一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贝司渲械摹耙病迸c上句的“也”有沒有相同之處?
2.在無疑處設疑。(1)從不易生疑的地方設疑。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閱讀時一晃而過,不覺得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用問題來堵一堵、塞一塞,學生思維就會活起來?!赌脕碇髁x》一文不從“拿來主義”寫起,偏用較長的篇幅寫了國民黨奉行盲目排外的“閉關主義”到奉行媚外賣國的“送去主義”的演變過程。這種寫法是否喧賓奪主?由此,讓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在廣闊的空間縱情飛翔,不僅還原了作者的寫作思路,而且擴大了知識領域。(2)從語言表達的效果設疑。朱泳燚老師教《藥》時,對“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得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一句話設下疑問:能不能用“密密麻麻”、“成千上萬”代替“層層疊疊”?能不能將比喻換成“宛然天上的繁星”或“宛然人們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經過討論學生自然說個一二三來,肯定課文中的說法。(3)從事情發(fā)展的常理設疑。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以“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之勢,逼著秦王表態(tài),如果這時兇暴的秦王不被嚇住,而是指揮眾人強奪和氏璧,那藺相如又將如何處置?真的讓頭與璧“俱碎于柱”嗎?(4)從事物矛盾的對立面設疑。如《祝?!?在祥林嫂死的晚上,為什么寫似乎聽到下雪的聲音?這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一經質疑,其對表現(xiàn)作者心情沉重、氣氛沉悶的重要作用才有所領悟。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