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曾將文學比做“運載人類靈魂的馬車”。李大釗也曾說:“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弊阋姡膶W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
文學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文學給人以美的享受,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是“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的樂音,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佳人;文學給人以情感的寄托,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緒,有“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的期盼,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閑情。文學,讓我們詩意地棲居,抒發(fā)情感。
文學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文學作品通過塑造各種鮮活的形象,反映出社會的各個層面,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人更深刻地了解社會,思考人生??鬃釉凇墩撜Z》里所寫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為人們提供了道德規(guī)范;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所寫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無時無刻不在警示著人們要居安思危;魯迅筆下祥林嫂悲慘的命運,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舊社會的冷漠與無情,讓我們對社會多了一層思考。
然而,當今社會,生活趨于粗鄙化、功利化,縱使文學有如此功效,許多人還是在追名逐利中荒蕪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君不見,好多富翁因“生活沒意思”“精神太空虛了”而撒手人寰;君不見,好多青少年不學無術,將目光堅定地投向“錢途”,終因缺乏良好的品德而鋃鐺入獄。這是很可悲的,試想,沒有了高尚的精神寄托,擁有再多的物質(zhì)財富又如何?
當然,物質(zhì)是精神追求的前提,這一點毋庸置疑。餓著肚子,大談文學是枉然的。但在追求物質(zhì)財富的路上千萬別忘了接受文學的熏陶,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物質(zhì)、精神雙豐收,才能真正過上充實的好日子。
文學來源于社會生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同時又反作用于社會生活。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不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迷失自我。那樣,我們不僅有豐富的想象力、細膩的感情,也會以一個成功者的身份在任何環(huán)境中游刃有余,活出真我,活出價值!
點評
文章由狄更斯、李大釗的名言肯定了文學對人類進步的巨大作用,接著,從兩個方面印證了這一觀點,突出了文學的價值;繼而,作者闡釋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呼吁人們“在追求物質(zhì)財富的路上千萬別忘了接受文學的熏陶,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物質(zhì)、精神雙豐收,才能真正過上充實的好日子”。本文分析全面,條理清晰,論點明確,是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