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們必須花費那么多的時間——而且我們最好的時光在工作上,我們一定要讓自己的工作更快樂光彩。
誰奪走了你怒放的職場
2000年9月,一本紫色封面的小書風靡大江南北,連續(xù)18個月雄踞中國圖書銷量排行榜第一名。它的系列書籍接連推出,前后共出版了5套。一時間,中國的大小書店一片紫色,蔚為壯觀。這本書,號稱改變了千百萬人的思維,激發(fā)了千百萬人理財的熱情和夢想。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富爸爸,窮爸爸》。
《富爸爸,窮爸爸》到底講了些什么?很簡單。它說的只是: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養(yǎng)成了窮人的習慣,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養(yǎng)成了富人的習慣。
初看這句話,很多人都會驚訝:富人的習慣?那不就是大手大腳、揮霍無度嗎?窮人的習慣,不就是拮據、吝嗇,用錢儉省嗎?如果我就是個窮光蛋,那么逼著自己爽朗好客、一擲千金,就可以變成有錢人嗎?
回答這些問題前,請你先想一想:你何時見過真正的有錢人大手大腳、揮霍無度?
石油大王蓋蒂是比爾·蓋茨之前的世界首富,他20歲時就是百萬富翁了。晚年的蓋蒂熱衷于搜集藝術品,還投資22億美元建造了“蓋蒂博物館”。平時閑來無事,蓋蒂也常流連于各類博物館。某日,他和一個友人去逛博物館,在門口看到告示:“5點以后門票半價?!币豢幢恚x5點還差10分鐘。
猜猜看蓋蒂會怎么做?他財大氣粗,哪會做此錙銖之計?他珍惜時間,當然立即全票入場?都不是。他跟朋友說,我們逛博物館,反正一逛也就是兩三個鐘頭,不在乎這10分鐘。今天天氣也很不錯,我們在博物館外散步10分鐘好了。
這就是真正的富人的習慣。
洛克菲勒也好,沃倫·巴菲特也好,都是成本意識極強的人。而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每張白紙都要反反復復把每個角落寫滿,才肯扔掉。據他手下說,有時看他用一張紙,竟會恍恍惚惚覺得這是一張鈔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對周圍的事物有固定的反應。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習慣甚至沒有覺察,可是,就是人與人之間或明顯、或細微的習慣差異,導致我們之間巨大的差異。
你一定知道鄧文迪,她不可思議的成長經歷是與這樣的行為習慣緊密相連的:
1996年鄧文迪作為super級的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yè),準備謀求到香港港發(fā)展。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她選擇了坐頭等艙(想一想,什么樣的人會坐頭等艙)。皇天不負有心人。她恰好坐在了默多克新聞集團的董事布魯斯丘吉爾的旁邊,當時這位先生正準備前往香港地區(qū),擔任Star TV的副首席執(zhí)行官??梢韵胂螅谀侵?,鄧文迪到StarTV實習就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了。
鄧文迪在Star TV的時候,總是不請自到地聞進外籍高層的辦公室“Hi,我是文迪,我是實習生!”再遇到他們,又會帶著銀鈴般的笑聲重復“Hi,我是文迪,那個實習生,記得我嗎?”很多高管都很詫異竟有人敢以這樣的方式對我說話!不過,在鄧文迪銀鈴般的笑聲中,些許不快也都消散了。
在Star TV工作期間,鄧文迪保持了她的一貫作風,她非常努力地爭取每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從不打無準備之仗。據她當時的同事形容,鄧文迪經常會毫無猶豫地、不聲不響地走進高級執(zhí)行官的辦公室,同他們進行討論并提出大膽的建議。
沒有人知道她為什么把目標鎖定在了默多克身上,但是,從她一貫的表現,你應該知道,這是遲早的事。不是默多克,也會是其他人,鄧文迪的后半生,絕對不會是平庸或者默默無聞的。
如果你肯花一點時間了解人的大腦,你會知道,非常有趣的是:每一種思維,每一種思考或者記憶,都會在你的大腦表面留下印記。愛因斯坦大腦溝回的數量是普通人的10倍,就是因為他做了太多太深入的思考。
不僅僅是思考和記憶,包括你的行為方式、情緒反應的習慣模式,長久來說,都會在你的大腦表面留下印記,就是新皮質表面的那些溝回。當這個溝回被反復地刺激、強化、深化,達到一定程度時,它就變成你個性里的慣性。這是你思維的痕跡、習慣的印記。在這種印記下,你對任何事情的反應,都會自動跳轉到這個模式當中。所以,你會看到:富人們隨時隨地控制成本;鄧文迪的進取無處不在。
幸福由心造
如果你不喜歡以前的習慣,你可以進行自我訓練,建立新的思維習慣。
只要下定決心,你就可以建立新的思維回路,你可以靠思考其他的事情迫使電腦建立新的連接,強迫自己脫離原來哪怕印象極為深刻的神經回路。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你知道嗎?你的神經回路和思維習慣決定了你太多的東西。
有時候,一個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經理看一個人十分鐘,就能知道他未來在職場是不是能成功。這里有幾個簡單的參照標準,其實考察的都是思維習慣:
一對于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如果他喜歡自己的上司,并常常覺得自己運氣很好,那么這個人今后一定會發(fā)展得很好。
對于管理者,要考察他對下屬的評價如何,他是否相信下屬能創(chuàng)造奇跡。一般說來,對下屬評價比較高、也信任下屬的人,是優(yōu)秀的管理者,反之,就不堪大任??匆粋€人的思維習慣,就可以看到他的現狀,甚至他的未來。為了你未來的幸福和成功,我希望你能夠建立一些好的思維習慣。除此之外,我們還希望你能留意養(yǎng)成以下幾項重要的習慣:
時時注意一些愉快的事情,從而讓自己變得心情愉快;
平靜地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勇敢地去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盡量把二者分清楚;
盡量從平凡、樸素的生活中找到樂趣——這是決定人是否能生活得快樂的決定性因素;
保持興致,保持同情心;
能享受最好的,能忍耐最差的,盡量選擇簡單的。
記?。核季S決定一切。
一位有過20多年從醫(yī)經驗的醫(yī)生曾經說過:“疲憊,厭倦,誰都會有,這是很正常的情緒,關鍵要善于主動采取辦法解決,而不是稍不如意就想到換工作。我當醫(yī)生已經20多年了,有過疲倦,但沒有想過換行。從決定學醫(yī)的那一刻起我就打算干一輩子醫(yī)生。別人可能因為對一種工作厭倦了就去干另一種工作,醫(yī)生卻很少有人這樣?!庇^念決定出路。有時候,我們之所以陷入死胡同,就是不懂得換個思維去看問題。如果站在對立的角度看問題,就會看到事情的實質,也就更為客觀。有這樣一個在職場中廣為流傳的故事:甲對乙說:“我要離開這個公司,我恨這個公司!”乙建議道:“我舉雙手贊成。不過,你現在離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甲問:“為什么啊?”乙說:“如果你現在走,公司的損失并不大。你應該趁著還在公司的時候,拼命去為自己拉一些客戶,成為公司獨當一面的人物,然后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這樣公司才會受到重大損失,陷入被動之中?!奔子X得乙說的非常在理,于是開始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許多忠實的客戶。再見面時,乙問甲:“現在是時機了,要跳趕快行動哦!”甲淡然笑道:“老總跟我長談過,準備升我做總經理助理,我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了?!逼鋵嵾@也正是乙的初衷。站在員工的角度,我們常常不問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只問回報,稍不如自己的意,就心生埋怨,產生換工作的想法。而站在老板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如果你不先付出,不先表現出自己的工作能力,他怎么會器重你呢?因此,如果你是一個不受老板重視的員工,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換工作,而是雙管齊下:一方面調節(jié)好心態(tài),換個角度來看問題,另一方面,適度“充電”很必要,利用下班時間學點自己感興趣和有用的知識技能,為自己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