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積極因素,善于捕捉課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機,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及習作指導,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21世紀的新型人才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也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毒拍炅x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也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靈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審美的情趣,發(fā)展健康的個性,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睂πW語文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由于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工具性、人文性,把它與人的生活經歷、內心體驗、個性情感等因素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徑。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嘗試:
一、挖掘教材,尋找滲透點
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在教材中挖掘心理滲透點,是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通過反復朗讀小馬與老牛、松鼠、媽媽的對話,學生體會了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tài),同時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于實踐,不能依賴別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于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又如:《落花生》一文教學時,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組和蘋果組,并進行討論和爭辯,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別人,領悟到做一個新世紀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內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當?shù)乇憩F(xiàn)自我。
二、把握契機,有效滲透。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jù)的時間最長。一般來說,教材出現(xiàn)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出現(xiàn)在四種時候:其一是興趣激發(fā)的時候。其二是情感勃發(fā)的時候。當其三是在思維萌發(fā)的時候。其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教學中契機的出現(xiàn)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要教師自己去用心捕捉。如課文《爭吵》這是一篇可以幫助學生排遣嫉妒心理的課文。把滲透契機設在品析部分語句中進行。因此在語文課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脫離語文課的。找準心理健康滲透契機是突破口。
三、開展活動,促進發(fā)展
1、設計活動,固強化。
在語文課中向學生滲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有強化鞏固。強化的形式主要是根據(jù)課文和學生實際設計一些精巧的活動。在教學《爭吵》幫助學生排遣嫉妒心理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強化活動:討論“當別人成功時,你對自己怎樣說,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產生?”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道出了排遣嫉妒心理的一些主要方法:友好競爭,學習欣賞,自我安慰等。這樣學生在一種輕松民主的氛圍下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強化,實現(xiàn)了自我教育。
2、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在活動中,讓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自信心和耐挫力。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還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的養(yǎng)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
3、開展講故事比賽,培養(yǎng)學生樂觀豁達的性格
心理學家認為,快樂是一種心情也是一種性格。為了培養(yǎng)學生這種樂觀豁達的性格,我圍繞“怎樣做一個快樂的人”這個主題,組織學生搜集材料,開展講故事比賽。一個學生講的《快樂的乞丐》讓同學們認識到樂觀的性格能給現(xiàn)實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快樂是什么?沒有標準答案,快樂就是一種感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引導學生用心去感悟,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就生活在快樂之中。
四、習作指導,巧滲透
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鼓勵學生大膽地傾訴自己的感受,老師應以鼓勵和表揚為主,給出人性化的評點,還可以通過習作,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現(xiàn)狀,在集體講評課上,朗讀范文,增強學生寫作的信心。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交流,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同時還能完善學生的人格。
經過教學實踐證明:兩者的結合,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為落實語文課堂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鋪墊良好的情感基礎;同時也很好的促進學生的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激發(fā)了濃厚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自信心、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多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語文課,可以把單純地傳授語文知識變成真正的“育人”,讓學生不僅在語文課中“學習”,更讓學生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小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結題報告http:www.jojy.net
2、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 開明出版社. 1999年版
3、(美)埃利斯. 課程理論及其實踐范例.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年版
4、周慶元. 語文教育研究概論. 湖南出版社. 2005年版
(肖麗梅:福建泉州泉港奎璧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