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室
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
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室、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聯(lián)手于2009年組織專家對省內161種科技期刊(含駐陜部隊8家)進行了審讀,從中評選出精品科技期刊24種、優(yōu)秀科技期刊52種、特色科技期刊18種,其余67種評為合格期刊。對未經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同意而不參加審讀的4種科技期刊,給予了通報批評。
2010年4月16日,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和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聯(lián)合在西安召開了2009年陜西省科技期刊審讀評比表彰暨辦刊經驗交流大會,認真總結審讀評比工作,向獲得“精品”、“優(yōu)秀”、“特色”榮譽稱號的雜志社和編輯部頒發(fā)了獲獎證書,并請5家雜志社在大會上介紹了辦刊經驗。這次大會由170多名代表參加,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陸柯侖出席大會并講話,陜西省科協(xié)副主席黨廣錄和陜西省新聞出版局新聞出版處處長王農也出席了大會。至此,2009年陜西省科技期刊審讀評比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在這次科技期刊審讀活動實踐中,我們著重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審讀辦法的調研和制定
2009年3月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辦公擴大會議,專門成立了以副理事長為組長的“陜西省科技期刊審讀辦法起草小組”,由3名副理事長分別擔任由學術類、技術類、綜合指導類期刊組組長。結合陜西省科技期刊的實際情況,三個起草小組開展了廣泛的調研活動,借鑒和參考全國乃至兄弟省市的審讀評比辦法,起草了“陜西省學術類科技期刊、技術類科技期刊和科普綜合類科技期刊的審讀評優(yōu)辦法”。
2009年6月17日,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在西北大學召開了第三次常務理事會,專門對起草小組起草的“陜西省學術類科技期刊、技術類科技期刊和綜合類科技期刊的審讀辦法”(草案)進行了討論和審議。由于會議時間有限,一些常務理事還專門留下了書面意見和建議。
2009年6月25日,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和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室聯(lián)合在西安石油大學召集審讀辦法起草人,結合常務理事會議討論的情況和常務理事提出的意見進行了專題研究。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室主任薛耀晗和學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大良、分管學術的副理事長姚遠、副理事長石應江、閻磊和吳文楨以及秘書長權艷梅、副秘書長張忠智參加了會議。會上,對審讀辦法進行逐項討論和修改,并討論起草了《關于評選陜西省精品、優(yōu)秀和特色科技期刊的請示報告》和《陜西省精品、優(yōu)秀和特色科技期刊評選的通知》。會議決定,這些文件連同三類科技期刊的審讀辦法一起上報陜西省新聞出版局。
二、審讀的內容和評價標準
本次審讀,將科技期刊分為學術類期刊、技術類期刊和綜合指導類期刊三個組,結合不同類別期刊的特點分別制訂了相應的評價標準。
(1)學術期刊評價標準。針對學術類期刊的特點,評價主要包括的內容是:學術質量、編校質量和出版質量三個部分,每一個部分分配有相應的權重:學術質量占70%、編校質量占25%、出版質量占5%。評價學術質量的指標有: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他引總引比、基金論文比、權威數(shù)據(jù)庫收錄和以往獲獎情況五個方面。針對五個指標在學術質量表征方面的重要程度,通過同行的定性分析給出不同的權重,具體權重分配結果是:影響因子占19%、總被引頻次占19%、他引總引比占10%、基金論文比占5%、權威數(shù)據(jù)庫收錄占10%和以往獲獎占5%。為了保證審讀評價出來的精品優(yōu)秀期刊不僅僅是省內的優(yōu)秀,而且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名副其實的,對影響因子等統(tǒng)計指標進行了必要的處理,將所評價的期刊放到全國同類期刊中進行比較。如:某刊的影響因子得分=19×[(某刊影響因子-所在學科的最小值影響因子)/(所在學科的最大值影響因子-學科的最小值影響因子)]??傄念l次、基金論文比和他引總引比等指標的得分以此類推。
編輯校對質量主要包括:執(zhí)行國家出版法規(guī)情況,執(zhí)行法定計量單位情況,圖表、文字和標點符號使用情況以及參考文獻著錄。組織專家,選出被審讀期刊的特定頁碼和篇章,進行全面、仔細的閱讀檢查,根據(jù)檢查出來的差錯數(shù)量扣減該項的分值。同樣,出版質量也是列出封面、版權頁項目齊全、印刷裝幀精美和按時出版并送交樣刊等項目進行人工檢查,并給出相應的分值。
(2)技術類期刊的評價標準。結合技術類期刊的特點,評價的內容主要有5個方面:技術含量,編校出版質量,廣告經營,既往獲獎和入選核心期刊情況。另外考慮到技術類期刊的辦刊靈活性,專門設立了一項“綜合評價”,由專家根據(jù)刊物的整體情況進行主觀評價。滿分100分,具體權重分配是:技術含量為56分,主要是以引文頻次和影響因子為評價指標,在考慮期刊在全國的排名以外還考慮其本地區(qū)的影響力,通過對期刊在全國和省內排名的名次賦值,計算期刊的每項指標的得分;編校出版質量為20分,檢查的內容同學術期刊,但依據(jù)的是本次審讀和上一年度審讀的結果的平均值排名并根據(jù)名次賦值;既往獲獎為5分,就高不就低,不重復計分;廣告經營為12分,2008年陜西省首屆科技期刊廣告專題審讀的結果計分2分,本次審讀記10分;根據(jù)期刊入選核心期刊的數(shù)量分別記分,滿分為4分;綜合評價為5分,由專家組成員對該刊進行總體評價。
(3)綜合指導類期刊的評價標準。綜合指導類期刊的評價內容主要有學術及社會影響、政策法規(guī)執(zhí)行情況、編校質量、傳播情況、獲獎情況和經營情況5個方面,另外增加一項綜合評價。滿分100分,具體權重分配如下:學術及社會影響20分、政策法規(guī)執(zhí)行情況5分、編校質量30分、傳播情況20分、獲獎情況5分和經營情況15分、綜合評價5分。在學術及社會影響評價方面,綜合考慮了影響因子、基金論文、獲獎論文、期發(fā)行量等方面,并專門對文摘類期刊區(qū)別對待。傳播情況主要根據(jù)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提供的2007年度統(tǒng)計報告中“大陸”和“海外”機構用戶分布數(shù)、個人讀者分布情況進行排名。經營情況則以廣告的數(shù)量、期刊理事會的建立和其他活動的開展情況來評價。
三、審讀的組織工作
(1)審讀的組織領導
成立“2009年陜西省科技期刊審讀領導小組”。由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陸柯侖和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西北大學校長喬學光任組長;由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報刊出版管理處處長王農、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室主任薛耀晗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審讀辦公室,主任由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權艷梅擔任,辦公室副主任由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室副主任張國凡、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名譽理事長張忠智擔任。
學會提出了由28人組成的審讀專家組的建議名單,報請審讀領導小組審定,并由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室和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選聘。
(2)審讀的范圍與對象
經審讀領導小組確定:凡在陜西省注冊登記的具有正式刊號的科技期刊均須參加審讀,未經批準不按要求參加審讀的科技期刊將依相關規(guī)定作出處理。鑒于2008年未進行期刊審讀,并入2009年一起進行。審讀樣刊繳送:半月刊為2009年第10期,2008年第18期;月刊為2009年第5期,2008年第9期;雙月刊為2009年第2期,2008年第5期;季刊為2009年第2期,2008年第3期。
(3)審讀工作的實施
2009年12月19日到21日, 28名審讀專家封閉了兩天,分學術期刊、技術期刊和綜合指導期刊三個組,對161種科技期刊進行了認真審讀。12月19日下午報到,晚上7:30就集中召開了“專家組工作會議”。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大良代表理事長主持會議,宣布了專家的分組和各組組長,并組織大家一起學習討論了陜西省新聞出版局“關于開展2009年陜西省科技期刊審讀的通知”和相關的期刊審讀標準。
對于主觀評價項目,采取按指標分小組進行評價打分,實行2人一組,共同審讀、商定后打分并簽字備查,盡力保證標準掌握的一致性。對于客觀項目,由專人進行統(tǒng)計、計算。最后將兩部分分數(shù)合計排序,作為原始審讀的記錄集中保存。
2009年12月28日,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qū)行政辦公樓6樓會議室,召開由審讀領導小組辦公室人員、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以及專家組的組長參加的復審會。主要討論確定的事項有:在尊重專家的認定和評分的前提下,對于分數(shù)的統(tǒng)計和計算進行抽查;對于專家會議以后送審的期刊,按標準進行專門的審讀,給出分數(shù)后列入整體期刊排名之中;根據(jù)三類期刊申報的數(shù)量,對各類期刊的獲獎比例進行了調整,保持三類期刊的獲獎覆蓋面基本一致;排名并列時增加高一級獎次名額的同時減少低一級獎次的名額,特色并列時增加名額,但盡量做到總數(shù)不增加。
四、幾點經驗和存在不足
(1)領導重視。審讀領導小組組長、省新聞出版局陸柯侖副局長多次過問、聽取有關審讀工作的匯報并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審讀領導小組副組長、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室主任薛耀晗全程參與,現(xiàn)場指導;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參與審讀的全部過程,并與專家一起承擔審讀任務。
(2)過程公開透明。將審讀的要求和標準發(fā)到被審讀期刊編輯部,并且在學會的網站上公布,使每個編輯部可以了解審讀的項目和評價指標以及每項指標的權重,同時審讀結果在學會網站上公示,接受被審讀期刊編輯部的監(jiān)督。
(3)專家認真負責。首先是根據(jù)每一位專家的業(yè)務特長進行分組、安排所負責審讀的項目;其次是在審讀之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試審讀”,明確審讀的內容和應當掌握的扣分標準;第三是安排2人共同負責一個部分審讀指標的評價,既保證標準掌握的一致性,同時又可以隨時商量,保證標準掌握的準確性,避免個人能力和水平局限可能產生的偏差;第四是堅持回避的原則,專家是代表新聞出版局和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進行審讀,為了避免嫌疑,在審讀到與專家本人有利害關系的期刊時,堅持專家回避制度,保持專家審讀結果的中立性。
(4)既堅持原則又發(fā)揚民主。在整個審讀過程之中,始終堅持“以審讀標準為依據(jù),按規(guī)定辦事”的原則。對審讀標準的理解發(fā)生分歧時,堅持以民主討論的形式來研究解決,充分發(fā)揮專家的作用。在審讀取得初步結果以后,發(fā)現(xiàn)新的矛盾和一些事前沒有預料到的情況時,堅持提交到復審會上討論解決,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審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遺漏和技術性差錯。
(5)注意運用以往的審讀數(shù)據(jù)。這次評審還運用2008年期刊廣告審讀評優(yōu)及2005、2006兩年期刊評優(yōu)的結果,使期刊評價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
(6)促進審讀成果的轉化。評審后有些單位認真解決審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現(xiàn)代電子技術期刊雖然被評為陜西省優(yōu)秀期刊,當他們通過審讀得知英文部分問題較多時,領導立即采取措施,特聘從精品期刊退休的英文編輯把關。另外,通過這次審讀發(fā)現(xiàn),不少期刊進步較大,通過安排部分進入精品、優(yōu)秀科技期刊在總結表彰大會上進行典型經驗介紹,擴展審讀效益,促進我省科技期刊出版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此次審讀是高效、公正、權威的,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引起重視并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是:
(1)原計劃在2009年10月份進行期刊評審,審讀標準中規(guī)定使用2008年中信所“中國期刊引證報告”的數(shù)據(jù),但因故推到2009年12月份,卻沒有采用2009年的最新數(shù)據(jù)。
(2)采用與綜合類期刊相同的標準,對科普期刊進行評價,不夠準確和科學。
(3)評審結果公示時間太短,沒有充分反映出審讀中存在的問題。
(4)審讀的技術性標準還不完善,致使部分期刊的學術質量得分與期刊的實際情況不完全相符,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評價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