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時,汝州有一個秀才叫張劭,到東都洛陽去應(yīng)舉。這一天,他住在客店里,聽得隔壁有人喊救命,并有痛苦的呻吟聲,時斷時續(xù)傳出來。張劭問店小二,隔壁住的是什么人。店小二說,是一個害了重病的人,就快死了。張劭要去看個究竟,店小二慌忙阻攔,說,那個人害的是瘟病,我們誰都不敢去。張劭哪里聽店小二的,徑自過去看視。病人已經(jīng)奄奄一息了,張劭趕緊為他求醫(yī)問藥,并湯水粥食,早晚小心伺候。
沒幾日,病人好了。
原來,這個人也是來趕考的,楚州山陽人,姓范,叫范式。因?yàn)檫@場病,兩人都耽誤了京都大考。范式十分過意不去,就在這家小店里,兩人義結(jié)金蘭,拜為兄弟。
離別時,正是重陽節(jié)。范式說,明年的今天,我一定到賢弟家中,登堂拜會你的家人。張劭說,那一天,我一定設(shè)雞黍之宴,等待兄長的到來。兩人盟誓之后,飲了數(shù)杯,然后含淚告別。
第二年重陽這一天,張劭起了個大早,灑掃廳堂,宰雞炊飯,等待范式的到來。然而,一直到日落,也沒有看到范式的影子。張劭不相信兄長會違背誓約,所以,一直苦等到深夜。
三更時分,一陣風(fēng)來,影影綽綽中,有一個人影,頗似范式。張劭喜出望外,說,小弟從早上一直等到現(xiàn)在,我知道兄長不會爽約的。然后,張劭高興地置酒設(shè)宴,準(zhǔn)備與兄長痛飲。蹊蹺的是,范式到來之后,始終不說話,還時不時以袖掩面。張劭心疑,以為自己招待不周。范式見此,慚愧地說,賢弟啊,實(shí)話告訴你,兄已非陽世之人,乃陰魂也。張劭聽罷,不啻于九雷轟頂,驚問何以至此。范式說,自去年別后,我便終日忙碌在商賈中,塵世滾滾,歲月匆匆,今早,鄰舍送我茱萸酒,始知今日是重陽節(jié)。去年,我與賢弟的盟約怎敢忘記,奈何山陽距汝州,千里之隔,非一日能到。有道是,人不能日行千里,魂靈卻可以做到,為了不背棄誓約,便自刎而死,魂駕陰風(fēng),來赴兄弟的雞黍之約……
說實(shí)在的,歷史上,重信守諾的相關(guān)故事讀過不少,然而,當(dāng)讀到《喻世明言》中的這個故事時,仍覺動魄驚魂。也許,在范式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信用,也就成了一具軀殼,失去了在這個世界上行走的意義。于是,在那一刻,他用生命,托舉起了在他心目中最貴重的東西——信用。
故事到這里還遠(yuǎn)遠(yuǎn)沒有結(jié)束。那一晚,張劭放聲痛哭。第二天,他便辭別家人,奔赴山陽,去參加兄長的葬禮。一路上,他饑不擇食,寒不思衣,行了幾天,到達(dá)山陽。張劭祭拜完畢,回頭對范式夫人說:愿嫂嫂垂憐愚弟,不棄鄙賤,將劭葬于兄側(cè),能陪伴在兄長身邊,張劭此生足矣。
說完,張劭掣劍自刎而死。他也用犧牲自我生命的方式,給結(jié)拜兄長,也給這個世間尊貴的信義,一個感天動地的回答。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