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岡》一文,由施耐庵所寫的《水滸》中的相關(guān)章節(jié)改編而成。
施耐庵(1290年—1370年),元末明初人,原名施耳,字耐庵,老家一說是蘇州,后遷居淮安;另一說是揚州。1331年,他中進士,因與當(dāng)?shù)罊?quán)貴不合,棄職后移居蘇州閶門,不久后又遷居江蘇興化,從此閉門著述《水滸》這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
《水滸》深刻地反映了農(nóng)民起義的發(fā)生、發(fā)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書中所寫的英雄形象是不朽的?!耙话賳伟藢ⅰ笨芍^婦孺皆知,尤其是李逵、魯智深、武松的豪爽俠義。其中李逵最為質(zhì)樸,是個“蠻牛”;魯智深以“性急”出名,但粗中有細;《景陽岡》中的打虎英雄武松,既有超人的神力,又有冷靜非凡的頭腦。宋江,一個下級官吏,家有父母兄弟,生活安定;在走上起義道路后,革命性與妥協(xié)性同在,他始終在“造反”與“招安”中痛苦抉擇,終以失敗而告終。
《水滸》不僅僅是生動地敘述故事,而且還道出了真理:農(nóng)民起義是因為“官逼民反”!這部小說更印證了斯大林的名言:農(nóng)民只希望有一個好皇帝。正是因為農(nóng)民階級的這一局限性,促使水泊梁山的英雄們在“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口號下奮起抗?fàn)?,也使他們在“不反皇帝”的政治原則下接受招安,走向失敗!
《水滸》的藝術(shù)成就是多方面的,是我國古典農(nóng)民英雄傳奇小說的精品與杰作。
【配合人教新課標(biāo)版五年級下冊第20課《景陽岡》】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