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氣候條件變化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的改變,蘋果樹早期落葉病在千陽縣呈現出逐年加重的危害趨勢。據調查,2008年8月下旬平均落葉率為21.6%,9月下旬果園平均落葉率為46.8%,嚴重的果園落葉率在70%以上;2009年8月下旬平均落葉率為27.8%,9月下旬果園平均落葉率已達53.2%,嚴重的果園落葉率在80%以上,個別果園葉片已全部脫落,直接影響樹體和果實的正常生長、有機營養(yǎng)的積累和花芽分化。降低樹體抗性。造成蘋果產量與質量的下降。為了防止落葉病的再度加重危害,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將早期落葉病發(fā)生的主要種類、發(fā)生規(guī)律、發(fā)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技術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 早期落葉病發(fā)生的種類及危害癥狀
蘋果早期落葉病包括褐斑病、輪斑病和斑點落葉病3種,千陽縣以斑點落葉病和褐斑病危害最為嚴重。
1.1 斑點落葉病
主要危害葉片。葉片染病初期出現褐色圓點,直徑2~3毫米,后擴大至5~6毫米,紅褐色,病斑擴大為不正形,部分或全部白色,其上散生數個小黑點,有的病斑破裂或穿孔。天氣潮濕時病斑正反面均有墨綠色至黑褐色霉層出現,嚴重時焦枯脫落。
1.2 褐斑病
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果實和葉柄。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褐色小點,后可發(fā)展為以下3種類型:一是輪紋型:葉片發(fā)病初期在葉下面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漸擴大為圓形,中心為暗褐色。四周為黃色,病斑周圍有綠色暈,病斑中出現黑色小點,星同心輪紋狀。葉背為暗褐色,四周淺黃色。無明顯邊緣。二是針芒型:病斑似針芒狀向外擴展,無邊緣。病斑小,數量多。布滿葉片,后期葉片漸黃,病斑周圍及背部綠色。三是混合型:病斑大。不規(guī)則,其上亦有小黑點。病斑暗褐色,后期中心為灰白色,邊緣有的仍呈綠色。
2 蘋果早期落葉病對蘋果樹造成的主要危害
早期落葉病造成葉片大量提早脫落,使當年處于膨大著色的果實發(fā)育受阻,果實商品率大大下降;其次,正在進行的花芽分化由于營養(yǎng)供給不足受到影響,花器發(fā)育不全、來年開花不整齊,坐果率降低:更為嚴重的是樹體營養(yǎng)貯備不足,來年萌芽、展葉缺乏營養(yǎng),使樹體抗寒性、抗病性均下降,導致腐爛病等病害流行,給蘋果樹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3 發(fā)生規(guī)律
蘋果早期落葉病是病菌在落葉上、枝條或芽鱗中越冬。蘋果開花后,氣溫回升,越冬病原菌開始萌發(fā),隨氣流和風雨向樹上傳播擴散,侵染新生葉片:一年有兩個發(fā)病高峰期,第1次在4月下旬,尤其是蘋果展葉20天內最易受害,病菌侵染后進入潛伏期,待時機成熟癥狀表現出來: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周圍有紫紅色暈圈,嚴重時,數個病斑相連,最后葉片發(fā)黃、焦枯。形成早期落葉。第2次在9月份,由于7—8月份的高溫和果樹生長旺盛,侵染病菌處于潛伏狀態(tài)不發(fā)病,進入9月果樹生長走向衰弱,病菌開始二次侵染危害。
4 加重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4.1 管理粗放,清園不徹底
由于管理粗放,部分果園雜草叢生,枝條交叉,樹冠郁閉,再加之越冬期病殘枝、落葉不能及時清理,致使大量的菌源順利越冬,造成病菌基數多,自然會加重危害。
4.2 樹體營養(yǎng)差,樹勢衰弱,抗病力下降
近年來,大部分果農對果樹肥料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有機肥嚴重匱乏,重施氮肥,少施磷鉀肥和有機肥,而且施肥時期不當,不能按果樹生長規(guī)律施肥,施量也不足,往往造成果樹營養(yǎng)元素不平衡及生理失調,使樹勢變弱??共×ο陆?。
4.3 果園郁閉、通風透光條件差
有些果園密度較大,通風透光變差,樹冠郁閉,引起果園小氣候潮濕,給病菌產生分生孢子及擴展提供了必要條件:相同的品種、相同的立地條件、相同的管理技術,地勢低洼,未進行改形。果園郁閉、通風透光條件差的發(fā)病重。特別是紅富士樹表現尤為嚴重。
4.4 連年環(huán)剝,改形修剪造成傷口過重
環(huán)剝、環(huán)割是果樹栽培技術中一種有效的促花措施,主要應用于幼樹、旺樹上。但部分果農不管樹勢強弱,而是急于求成,在樹體各級主枝上、側向枝組上。不論是永久樹還是臨時樹枝組,一律進行環(huán)剝、環(huán)切,且剝帶較寬,遇到高溫高濕條件,傷口愈合不好,容易引發(fā)早期落葉,大小年結果嚴重。
4.5 高溫高濕氣候給病蟲害的發(fā)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條件
陜西年降雨主要集中在7、8、9這3個月,降雨集中且多,此期又逢“三伏”天,氣溫偏高,果園經常處于高濕高溫的小氣候條件,這就為早期落葉病菌的繁殖、侵染、擴散及蔓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再加之陰雨天多,果園不能及時用藥,往往易導致落葉病的大發(fā)生。
4.6 果農認識不足,噴藥不及時或者噴藥不當
一是果農對早期落葉病認識不足,有的認為葉多葉少,對果樹影響不大:還有的認為進入9月份后,落葉有利于樹體光照和果實著色:二是防病意識差,在病蟲害的防治上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癥狀不用藥,等到有了病才用藥,往往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三是用藥不對路。不能對癥用藥,有時癥狀已經出現了,有些果農還在用代森錳鋅等保護性殺菌劑,或者含量低的藥,致使藥越打病越嚴重:四是許多果農在果實套袋前尚能選擇防效較高的殺菌劑品種,而套袋以后,認為蘋果進了“保險箱”,就很少噴藥,任意延長噴藥間隔時間,有些果農為了節(jié)省投資,便使用一些價廉的殺菌劑單劑或復配制劑,還有少數果農在蘋果套袋后就不再打藥,這就人為的降低了病害的防控效果,使病菌乘虛而入,造成病害的爆發(fā)流行:五是施藥技術不規(guī)范。而大多數果農圖省工求快,習慣用噴槍快噴,加上長距離移動膠管,致使壓力不足,霧化性能不好,藥液難以均勻噴布,導致冠下、內膛噴不到或著藥較輕,使得漏噴、葉背著藥少的果園很普遍,利于病菌入侵和流行,同時,果農在噴藥時。往往只重樹冠外圍而輕內膛,重樹上部而輕中下部,重葉片正面而輕葉片背面,噴藥不均勻、不細致。給病害的繁殖、侵染有了可乘之機,
5 綜合防治措施
早期落葉病的防治工作重在預防。早期預防,則事半功倍,待葉片發(fā)病后再噴藥防治,效果則不佳。廣大果農一定要注意早防早治,群防群治。
(1)徹底清園。減少菌源。蘋果落葉后,及時徹底清掃果園中的落葉、雜草、爛果、僵果等,并將其集中帶出園外燒毀或結合施基肥埋入溝內:同時,結合冬剪,剪除或鋸掉病蟲枝、折傷枝、干枯枝、腐爛病枝、干腐病枝等,帶到園外集中燒毀。堅決不用病樹的枝干作開角架或支撐物,不用枯死枝、枯死樁、特別是鋸掉的腐爛病樹、刺槐作防護圍墻,以徹底減少病原菌傳播源。另外,清園后在樹體及地面噴布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40%福美砷可濕性粉劑100倍液,以鏟除各種越冬菌源。
(2)合理修剪樹枝,調節(jié)果園疏密程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菌的發(fā)生與流行的機會。對于修剪后所造成的傷口要及時涂抹愈傷防腐膜,消毒殺菌,促進傷口快速愈合,恢復樹勢。
(3)加強果園管理,合理負載,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提高果樹自身抗病能力。
(4)重視夏剪,維持樹勢健壯。夏季修剪每年至少進行2~3次,將背上枝、徒長枝、過密枝、強旺競爭枝、病蟲枝剪除。做到有空留、無空疏,以利通風透光。生長季節(jié)采取摘心去葉、捋枝、墜枝、曲枝、強拉枝等技術,促使形成花芽,早結果。嚴禁盲目的過度的重環(huán)剝、環(huán)切,從而維持健壯的樹勢。
(5)藥劑防治。蘋果早期落葉病防治的關鍵,一是歷年發(fā)病前7~10天噴藥,預防越冬病菌進行初侵染:二是雨季連續(xù)噴藥??刂撇『Φ牧餍?三是提高噴藥技術,保證噴藥質量:四是選用有效藥劑,保證噴藥效果。
①首次噴藥很重要。斑點落葉病在春梢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和秋梢期(6月底至7月中下旬)發(fā)病重;褐斑病在6—8月均可發(fā)病。7—8月為發(fā)病高峰期。實踐證明。通過噴藥,預防初侵染。對控制后期發(fā)病十分重要。一般從花后7-10天開始一直到果實成熟期,必須堅持每10-15天噴1次藥,以保護葉片。預防侵染。
②雨季噴藥是關鍵。褐斑病是風雨傳播的流行性病害。7—8月份多雨,該病嚴重發(fā)生,少雨。該病很難嚴重發(fā)生;果農應在首次噴藥的基礎上,密切注意7—8月份的降雨情況。及時噴藥,控制流行。一般年份,7—8月份應噴藥2-4次。最近幾年千陽縣褐斑病后期嚴重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多數果農忽視套袋后噴藥所致。
③提高噴藥質量。噴藥質量高低,對防治效果影響極大。噴藥一定要細致周到,枝枝不漏。特別是噴施樹冠內部枝干,應保證葉正、背面和果實均勻著藥。褐斑病菌主要從葉背面侵入,噴藥應重點注意葉背面均勻著藥。同時,藥液霧化程度越高,防治效果也越好。
④選用有效藥劑。防治早期落葉病的有效藥劑種類較多,經我們多年試驗和生產實踐證明,80%必得利Mz-120600~800倍效果最好,與進口同類藥劑相比較,防效相當,但是價格便宜,另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10%世高(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3000倍、25%真高微乳劑10000倍、68.75%易保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70%甲基托布津1200~1500倍、50%多菌靈800~1000倍等藥劑的安全性都非常好,不但套袋前使用不會傷害幼果,套袋以后,也可繼續(xù)交替使用。同時,還要時刻注意紅蜘蛛、金紋細蛾等蟲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