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回族首入云南永平,緣于一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
大約在南宋寶祐元年(1253),忽必烈率領10萬大軍進攻云南大理國時期,有許多由中亞征調(diào)東來的伊斯蘭教信徒充當士兵,分住在今保山(古稱永昌)以東、紅河以北的白族、彝族地區(qū),他們長期留居中國,和當?shù)厝送ɑ?,是為永平回族之始?/p>
永平的回族還有不少是江南、陜、甘的回族兵士,隨之落籍于博南古道沿線的驛站、屯田處所或交通要隘的村鎮(zhèn)里。
目前,永平已成為云南境內(nèi)回族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之一,其主要聚居在博南鎮(zhèn)、龍街鎮(zhèn)、龍門鄉(xiāng)、廠街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
自古以來,永平的回民與其他民族交誼深厚,親如一家,但宗教、飲食和禮儀習俗至今仍然保持著自己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
打包,如今在全國各地各種賓館、酒店的宴會上漸漸盛行,可這個看起來有點新鮮的文明行為,早已是永平回民代代相傳的優(yōu)良品質(zhì)。
無論紅白喜事,回族的宴席菜點基本相似,一般以三四個主菜,配以四五個小菜,合成“八大碗”,有時多至12碗,這要視主人的財力而定。
到回族村寨里做客,每席都是一張方桌、四只條凳,東、南、西、北各坐兩人。八人坐定,首先上桌的必是一盆熱氣騰騰、油光晃動的“菜茶”,也就是放過蔥花、姜末的骨頭湯。這湯看似簡單,清亮如玻璃,喝起來卻特別鮮美,難怪總是用它開宴——飯前先喝點湯,這也頗為符合養(yǎng)生之道。
較為特別的是,上菜時,侍者同時會給每位客人分發(fā)一張包菜用的干凈白紙或一個小塑料袋。菜齊之后,桌上最年長者便舉箸將牛肉涼片、羊肉涼片、鵝肉、雞肉等主菜依次分夾給眾人,讓大家?guī)Щ厝バ⒕蠢先嘶蜿麆诤⒆?,分享主人家的快樂,分擔主人家的悲傷。無論你是達官貴人,抑或是當?shù)厥赘?,均無出其右,一律平等。打包之后,大家才開始進餐。這幾樣主菜,都是由大廚事先按每人一兩塊均勻分好了的,其厚薄、大小幾乎相同,充分體現(xiàn)出回民“做不平,吃平”的眾人平等觀念,以及家人互相尊重、相互掛欠、食物共享的理念。也就是說,真正赴宴的人吃的都是紅燒牛肉、魚類和其余幾樣時鮮小菜,大塊的精美食品并不舍得“開銷”。
追溯歷史,永平回族打包習俗的形成跟有著2000多年歷史、穿城而過的博南古道和古道文化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古時,物質(zhì)相對貧乏,食品的大小、多少能充分體現(xiàn)出個人待遇的高低,而行走于古道的馬幫商賈為凝聚人心,體現(xiàn)眾人在艱難旅程中的平等身份,主菜都是采取平均分食的手段來分配。
如今,永平回民承接了這一傳統(tǒng),其優(yōu)良的品行顯而易見。首先,分食進餐較為衛(wèi)生;其次,豐盛的宴席食品吃不完倒掉太浪費,回籠又不衛(wèi)生。主食打包,消化其余,這便實現(xiàn)了潔凈、節(jié)儉的用餐理念。